时间:2024-08-31
程 政,姚 东,雷宗恒,李其志,瞿玉兴
(1.南京中医药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46;3.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附属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损伤,每年因骨折造成身体残疾和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难以计数。骨折愈合过程极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全身与局部,骨折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率达5%~10%[1]。研究显示,中医药可调节骨的代谢和形成,促进骨折的愈合[2]。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无明显禁忌症等特点,可作为临床治疗骨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也有新的进展,综述如下。
中药外治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将中药经调治后直接施于局部患处皮肤,使药效渗透体内。发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脏腑、扶正祛邪等作用,使阴阳失衡的状况得以改善,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3]。最具影响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中吴师机精辟地论述了中药外治与中药内治理论上并无二致,只是给药方法不同,有效的指导着内病外治[4]。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证实了中药外敷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骨折早期筋伤与软组织损伤是不可避免的。人体骨折后,局部组织受到损伤,随即出血、渗液、肌纤维受损等,继发无菌性炎症,机体释放多种炎性因子,如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CRP等。疼痛因子与炎症因子过多释放将影响骨折的愈合进程。中药外敷可有效抑制急性损伤软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
蓝国建[5]用鲜药双柏膏外敷于造模后的骨折小鼠,与对照组对比肿胀实验、扭体实验、热板致痛实验、缩尾实验及血清中IL-1β、IL-6、TNF-α、POE2、CRP等炎症因子含量;发现鲜药双柏膏在消炎止痛及急性软组织损伤修复方面起到良好作用。江顺波等[6]通过研究证实消肿止痛膏(乳香、没药、姜黄、泽兰、半夏、香附、桂枝、栀子等13味中药)药材混合研细成末,用凡士林调和成45%的软膏,外敷于四肢骨折后患者可抑制血清中IL-6、TNF-α及IL-1等炎症因子表达,从而达到减轻四肢骨折后肿胀及疼痛症状。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四肢骨折后肢体肿胀是因周围软组织损伤致微血管破裂,加上血管受压而致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周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氧自由基储留而血管内皮受损,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同时骨折对损伤部位周围软组织、血管、神经等组织均造成严重刺激,引起剧烈疼痛而致肌肉出现反射性痉挛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加上小血管出血可致血管内液外渗,过度疼痛还可引起肌肉痉挛使组织间质水肿[7-9]。中药外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药力在患处发挥作用,可以增进骨折肿胀处毛细血管的血液通过量,有利于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加强周围组织营养,加速消肿,缩短骨折愈合时间[10]。研究表明,中医外治法可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和蛋白转录,从而修复受损的骨骼肌。
王钢等[11]动物实验研究证明消肿止痛膏(生大黄、桃仁、赤芍、粉萆薢、泽泻、川芎、侧柏叶、红花、制郛香、制没药、桂枝、黄柏、薄蒲、冰片)对局部和全身都有良好的消肿镇痛作用以及可通过基因调控(促进MEF2与miRNA的表达以调节骨骼肌的再生修复)发挥对骨骼肌损伤后的再生修复作用。王强等[12]研究证实消肿散(落得打、芙蓉叶、赤小豆等)和冰敷消肿散可使骨骼肌损伤模型大鼠中MDA含量减少和LDH活性降低。得以证明消肿散对骨骼肌损伤有一定抑制作用,可一定程度修复形态受损的肌肉组织。
中药外敷可以改善局部血流,促进血管重建、降低血液黏稠度等。
李月玮[13]用续骨丹外敷干预骨不连模型SD大鼠,分别于4、8周后查X线及检测VEGF、TGF-β含量。研究结果示:续骨丹浓度越大对胫骨骨不连大鼠VEGF及TGF-β的表达调节作用越明显。续骨丹高剂量组中骨间距和骨损伤区组织形态优于其他各组。
中药外治能促进纤维骨痂向骨性骨痂转化,加速骨板塑型。
曹鹏飞等[14]将兔桡骨骨折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用外敷散治疗,每3天干预1次,对照组仅纱布包扎,每隔1周分批次处死干预后实验动物。将尺桡骨标本于DR数字X线观察以及将切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干预后外敷散组Lane-SandhuX射线评分以及骨组织染色结果较对照组好。实验组骨折愈合明显更快,相比对照组平均大约提前7天。实验说明外敷散可明显促进骨折愈合。
如今医学研究骨折已进入微观化时代,越来越多的细胞因子被发现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
向阳等[15]用接骨膏外敷治疗30只家兔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小夹板固定,实验组在其患处加敷接骨膏。于3周、6周、10周后每组抽取5只取标本,运用PCR方法测定标本中BMP7、CBFA1 mRNA的含量。结果发现,各时间点实验组的分子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外敷接骨膏可能通过提高患处骨组织中BMP7mRNA、CBFA1mRNA的表达,诱导骨、软骨及骨相关结缔组织的形成,从而加速骨折的愈合。辛亮等[16]运用动物实验研究:将消定膏外敷组设为实验组;与空白组对照。分4个时间点随机抽取实验动物心脏血并处死,运用X线片、组织切片HE、Masson染色、ELISA法、免疫组化法与RT-PCR技术检测各项指标。结论:消定膏促进骨折愈合主要通过提高血清骨钙素浓度且增强骨痂中BMP-2、BMP-7、TGF-β1基因蛋白表达水平。
中药外治骨折有以下几点优势[17]:其一,局部与整体综合作用。中药外治发挥局部的直接治疗作用,同时药物可通过表皮吸收进入经脉、腧穴布散于机体各处以发挥功效。从而起到触发、调动和增强机体的恢复能力的综合调整作用。其二,药物浓度高,精而量少。中药外治药可直接作用于骨折周围,与内治药物多、剂量大、吸收后物质化学结构被破坏或酶的分解失效而血药浓度不恒定的特点相比,骨折周围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内服且稳定,且有药精、量少的优点。其三,给药途径多且简便。口服与鼻饲不能给药的闭合性骨折、小儿内服困难、病后羸弱或脾失建运等攻补难施者,中药外治均适宜使用。它扩充了药物适用范围而且使用方便,易被医生和患者接受及推广使用。其四,毒副作用小,安全平稳。中药外治是将药物用于浅表部位,可监测药物耐受情况,用法与剂量得当,很少发生毒副作用,相比于内服更加安全。体表用药可避免消化道反应及肝肾受损等毒副作用。
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在临床上普遍以敷帖法、薰洗法、搽擦法、热熨法、中药离子导入法为主。
华志佳等[18]用吊伤膏(生川乌,生草乌,生大黄,当归,王不留行,赤芍,制没药各200g,甘松,红花,白芷,生栀子,山柰,樟脑,天花粉,姜黄,制香附,血竭各100g)碾为细末,饴糖调匀后摊平于宣纸上,外敷于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联合纸板固定,治疗30例,有效率达96.7%。与30例单纯纸板固定组对照,VAS评分、Robbins腕关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吊伤膏临床疗效显著。彭定兴等[19]将当归、党参、杜仲、续断、三七、血竭、海马、脆蛇等药物粉末混匀。随后在药物中加入白酒和温水调成糊状,以无菌敷贴为铺垫,外缠绷带固定,治疗3个月。共治疗25例,治愈率96%,与内服阿法骨化醇片和接骨七厘片作对照,治愈率88%,说明中药外治法疗效优于内治法。
刘国奋[20]用桃仁,生地,乳香、没药、赤芍,大黄,川芎,泽兰,防风、石蕰蒲、川断、栀子、木香、当归等制成骨科药酒,热煎后搽于患处,1日3次,1次15min,14天为一疗程,配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25例。与单纯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组对比,骨科药酒组疼痛评分更低、骨折愈合时间更短、桡骨愈合评价更高。
易倩等[21]将当归,桂枝,海桐皮,生川乌,威灵仙,生草乌,细辛各15g装在无纺布口袋,采用专用电饭煲将中药包浸泡清水,清水容量为3000~4000mL,经30min加热水煎煮沸后,将中药液放置于中药熏蒸治疗仪,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肢进行熏洗治疗,每周治疗5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10周。期间配合康复功能锻炼。共治疗54例,治愈25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90.74%。常峥等[22]将小血藤420g,钻骨风、千年健、虎杖、见风消各280g,寻骨风100g,红花140g。加工成粉末并过滤后,装入药用无纺布袋内,再用酒精浸泡。前后2次滤液混合,再加入冰片、薄荷脑、樟脑各40g、水溶性月桂氮卓酮250mL,分装,制成新伤湿敷液治疗胫骨平台术前30例。用新伤湿敷液浸湿无菌纱布,敷于肿胀处后用绷带固定。结果新伤湿敷液外敷可以减轻疼痛、消肿、缩减术前准备时间。
潘涛等[23]用中药热熨结合身痛逐瘀汤治疗股骨干骨折手术后肢体肿胀。用干姜、茴香、红花、肉桂、决明子、川花椒、苏子各10g,蚕沙100g。混入小石子炒热,包裹于纱布中,外敷于患处并轻轻拍打。结果观察组肢体肿胀程度、患肢踝周径、小腿周径、疼痛评分、CRP、IL-6及TNF-α水平明显更低。中药热熨结合身痛逐瘀汤可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消炎,促进骨折愈合。
吴玲秀等[24]用中频离子导入治疗仪将自制的骨伤膏(刺五加皮、蜂蜜各30g,刺老苞15g,野葡萄10g)导入治疗骨折45例。每天治疗1次,每次40min。12天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3天。对照组45例给予骨伤膏外敷,结果两组在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线和外骨痂的变化、骨质量指数等比较治疗组更优。赖斌[25]用PVP术辅以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先给予PVP术治疗,术后自拟外用接骨散(血竭15g,红花、三七各20g,车前子、川乌各30g,乳香、没药、骨碎补各60g,接骨木40g,冰片12g),加入清水中煮沸1h,可加入白酒100mL,而后放置备用;取医用棉垫贴浸泡于药液中敷于骨折部位,而后采用中药离子导入仪进行导入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60例,对照组60例给予PVP术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91.67%、对照组71.67%。
中药外治法治疗骨折,药物直接作用于骨折局部组织,避免肝脏、胃肠道的首过效应,起效快,用量小。另可作用于骨折部位周围的穴位,激发经络系统,通过腧穴的吸收,渗透和经络的传导、转输从而激发经络之气和调节脏腑功能。早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后期接骨续筋、舒筋活络、促进骨折生长,达到治疗目的。而且使用方便,易于接受及推广。目前中药外治的不足之处是方药选用的标准化问题,临床医家各取效方、验方,并无统一标准化使用指南。只要中药外治与中医理论、临床指导作用、统一中药质量标准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实施中药外治标准化,找到中药外治标准化对策,必将推动中药外治法快速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