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凉血退黄汤辅治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疗效观察

时间:2024-08-31

周晓莺,闫利霞

(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科,河南 洛阳 471003;2.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洛阳东方医院儿科,河南 洛阳 471003)

新生儿在围生期因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及失去母亲保护,致使机体易受各种病毒感染并累及多系统,易危及新生儿生命,其中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常见致病因素,约占肝炎综合征患儿的70%[1]。HCMV可损伤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使本就缺乏免疫反应的新生儿脏器受损,据临床数据证实HCMV极易累及肝脏,导致出现肝炎[2]。临床多表现为肝功能受损、脾肿大、肝脏肿大或黄疸,病情易呈进行性发展导致胆道梗阻、肝纤维化、胆汁淤积和肝硬化等严重病症。目前,西医多以对症给予抗病毒药物和保护患儿肝脏功能为主,凉血退黄汤辅治新生儿肝炎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8例,均为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我院诊治的肝炎综合征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研究组男24例,女10例;出生天数10~28d,平均(7.83±1.25)d;胎龄29~35周,平均(30.83±3.25)周;体重2500~3800g,平均(2886.9±123.7)g。对照组男25例,女9例;年龄12~28d,平均(7.68±1.31)d;胎龄27~36周,平均(29.78±3.85)周;体重2600~3900g,平均(2931.5±118.3)g。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3]:临床表现为黄疸持续不退,尿色发黄,大便发白或陶土色改变;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大于171μmol/L,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异常升高;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不同程度弥漫性增大,肝区可见细小絮状光点。②中医符合《中医儿科学》中[4]黄疸瘀热型辨证标准,主症为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腹部胀满,小便赤黄,大便秘结,唇色暗红或舌见瘀点,苔黄;次症为腕腹胀满,困倦乏力,纳差。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小于等于6个月;③家属知情研究,并通过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遗传代谢性疾病,胆管闭锁,胆汁肝硬化;②不属瘀热证;③伴有其他脏器功能严重障碍;④对实验药物过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补液,补充维生素和抗病毒等治疗。

对照组给予葡醛内酯片(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608)50mg,口服,日3次;泼尼松治疗(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1904021)初始2mg(kg·d),日2次,治疗过程中逐渐减少至1mg(kg·d)。

研究组联合凉血退黄汤治疗。药用鸡内金、郁金各5g,金钱草、板蓝根、紫草各8g,白芍6g,茵陈蒿、茜草各10g。在院中药房熬制,首先将药材置于500mL温水中浸泡1h,随后以文火煎制。水煎取汁50mL,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

两组均连续给药3周。

3 观察指标

入院时和治疗后清晨抽取外周静脉血3mL,以低速离心6min,静置分离上清液后置入冰箱待测。

血清学指标:经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33(IL-33)、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试剂盒购置于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肝功能指标: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患儿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汁酸水平,仪器购置于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拟定症状体征量化表[5],面色暗黄、腹胀腹泻、大便色泽、困倦乏力等症状根据无、轻、中、重分别记0、1、2、3分,总分为症候积分,积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行t检验和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婴儿肝病综合征中西医诊治修订方案》相关内容拟定[6]。显效: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正常,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大小正常。有效:黄疸减轻,大便颜色较前变黄,肝功能指标改善,影像学检查显示肝脏大小较前缩小。无效:黄疸、大便颜色、肝功能均无改善或者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pg/mL-1,±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因子水平比较 (pg/mL-1,±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IL-33 IFN-γ IL-4研究组 34 治疗前 75.08±5.03 75.83±4.98 32.16±3.87治疗后 51.67±4.28*△ 52.76±4.69*△ 16.89±2.97*△对照组 34 治疗前 75.21±5.26 76.73±4.75 32.98±3.67治疗后 62.87±5.37* 67.83±5.32* 23.75±2.67*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总胆红素(μmol/L)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U/L) 总胆汁酸(μmol/L)研究组 34 治疗前 214.58±45.37 192.87±84.39 188.37±74.82 180.37±82.96治疗后 64.78±44.28*△ 61.85±49.76*△ 64.72±55.87*△ 57.96±48.29*△对照组 34 治疗前 213.59±46.03 194.06±85.31 185.29±76.12 178.55±82.97治疗后 107.54±67.26* 104.21±85.87* 96.07±54.38* 94.28±76.5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时间 面色暗黄 腹部胀满 大便色泽 困倦乏力研究组 34 治疗前 4.58±1.37 4.37±0.62 4.61±0.79 4.75±0.86治疗后 2.71±0.38*△ 1.89±0.76*△ 2.38±0.55*△ 2.63±0.55*△对照组 34 治疗前 4.01±1.25 4.23±0.79 4.59±0.62 4.55±0.97治疗后 3.42±0.81* 3.21±0.66* 3.37±0.58* 3.38±0.5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新生儿围生期因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缺陷致使受病毒感染率较成年人普遍较高,HCMV感染的主要靶器官为肝脏新生儿感染HCMV后多表现为肝功能受损或黄疸持续不退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心脏畸形、发育迟缓、智力障碍感觉神经性耳聋等远期损伤。临床数据显示[6],新生儿CMV肝炎病死率可高达20%。患儿感染CMV后病毒可调控库普弗细胞和单核细胞分泌大量IFN-γ和IL等细胞因子[7],提示新生儿感染CMV病毒过程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均有参与。IL-33是IL-1家族新成员,经临床证实已于肝窦细胞和肝脏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到IL-33的存在,当机体各项功能正常时IL-33高水平储存于细胞核内,当细胞出现坏死或凋亡时IL-33随之被释放[8],致使血液中IL-33呈高水平表达,IL-33可通过与其游离形式sST2受体结合通过诱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转录因子表达[9],进而促IL-4转录增强。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IL-33、IFN-γ和IL-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给予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泼尼松治疗,可显著改善疾病相关血清因子水平。分析原因为sST2主要由巨噬细胞合成分泌,泼尼松可通过促进巨噬细胞活性促织机体大量分泌sST2,而sST2产于IL-33负反馈调节机制,即通过捕获由细胞核中释放的IL-33,从而使IL-33调节IL-4分泌通路受阻[10],进而降低机体IL-33和IL-4水平,此外泼尼松还可发挥非特异性抗炎功效减少抗原体免疫复合物、保护溶酶体膜和抑制迟发型变态应,进而利于胆退黄和胆红素代谢。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属中医“胎黄”、“胎疸”范畴[11]。多为湿热、缠绵难愈、胎禀湿蕴、熏蒸肝胆、湿热相火、湿与热结、气滞血瘀和寒湿所致,胆汁不循常道、泛溢肌肤、肝失疏泄、下注膀胱、上染目睛而表现为黄疸。若未及时给予治疗干预湿热黄疸可进行性发展为瘀热黄疸使黄疸加重形成恶性循环[12]。中医认为治病关键在于凉血利胆散瘀。实验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肝功能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治愈人数也高于对照组,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综合征改善肝功能效果显著。凉血退黄汤中板蓝根、紫草凉血散瘀、清热解毒,金钱草清热解毒、利胆退黄,茵陈蒿清热利胆退黄,茜草散瘀通经、凉血解毒,白芍柔肝养阴、益肝体,郁金、鸡内金凉血疏肝利胆、健脾散瘀消积。全方有利胆散瘀和凉血解毒之效。

综上所述,凉血退黄汤辅治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可调节血清因子水平,保护肝功能,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