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建明
(江苏省如皋市中医院,江苏 如皋 226500)
面神经炎主要症状表现为口歪眼斜、言语不利、流涎等[1]。面神经炎属中医“面瘫”范畴,为经络阻塞、气血不通所致。用针灸治疗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改善症状表现,促进疾病康复[2]。我院用揣穴促通针灸法辅治面神经炎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共120例,均为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5~82岁,平均(45.4±1.4)岁;病程2~6d,平均(4.1±1.2)d。观察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6~82岁,平均(45.5±1.6)岁;病程3~7d,平均(4.2±1.3)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诊断确诊为面神经炎;②同意参与并积极配合治疗研究。
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面神经炎;②对治疗药物过敏或晕针;③不配合治疗。
两组均用甲钴胺片0.5mg、每日3次,泼尼松片1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均口服。
观察组联合揣穴促通针灸法治疗。面部穴位针灸用0.25mm×25mm毫针,躯体和四肢穴位针灸用0.3mm×50mm毫针,根据病程选择施针频率,发病10天内每天连续施针,发病超过10天则每隔1天施针1次。发病10天以内取面瘫侧攒竹、阳白、太阳、四白、迎香、地仓、颧髎、承浆,同时选择双侧合谷、足三里。面瘫侧穴位用浅刺法,双侧合谷穴用平补平泻手法,双侧足三里用补法。发病超过10天取面瘫侧眉冲、曲差、头维、阳白、攒竹、丝竹空、太阳、四白、上迎香、迎香、人中、夹人中、地仓、颧髎、颧骨、承浆、夹承浆,同时取双侧合谷穴。面瘫侧穴位均用斜刺法施针,双侧合谷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同时用电针治疗,电疗仪输出强度设定为4~5,疏密波频率设定为2Hz,每次治疗20min。施针前需根据面瘫具体情况选择神经分支,并以揣穴的方式刺激和选择穴位,挑选电反应最明显的穴位连接电极,确保电刺激的有效性。包括眉冲、攒竹(曲差)、阳白(丝竹空)、头维,太阳、攒竹,太阳、阳白、攒竹、阳白、四白、太阳。
两组均治疗14天。
通过自制量表对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表情肌、眼裂、鼻唇沟、口角下垂,分数设定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用SPSS24.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显效:面部恢复正常,眼耳口鼻等功能恢复。一般:面部好转,眼耳口鼻等功能改善。无效:面部及眼耳口鼻功能无明显变化。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
组别 表情肌 眼裂 鼻唇沟 口角下垂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7.47±1.02 2.01±0.33 7.29±0.89 1.98±0.42 7.44±1.01 1.75±0.48 6.92±1.21 1.64±0.55对照组 7.48±1.01 4.95±0.34 7.28±0.88 4.74±0.43 7.46±1.00 3.99±0.46 6.93±1.22 3.89±0.56 t 0.054 48.063 0.062 35.567 0.109 26.098 0.045 22.204 P 0.957 0.000 0.951 0.000 0.913 0.000 0.964 0.000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中医认为面瘫为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入侵,面部经络气滞血瘀,阻塞经络所致。治疗应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补气、止痉为主[4-5]。针刺太冲可祛风散寒,针刺四白可通络、祛风、清热,针刺合谷可升清降浊、理气活血,针刺外关可解痉活络,针刺风池穴可壮经络之阳气,针刺阳白穴可补气、祛风、壮阳。研究证明,针灸可以有效促进皮下血液循环,为神经、肌肉等组织提供更多的影响,并提升神经的兴奋性,加快面部肌肉和神经的修复速度[6]。配合电针治疗,借助揣穴准确寻找变形面部的穴位点,再借由毫针作为导体和媒介,将微电流直接输入神经内,可达到更好地刺激效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