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文培培,高 宇,穆 静,刘益兵
(河南省郑州市骨科医院东院区康复楼2楼颈肩腰腿痛科,河南 郑州 450052)
本研究用温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80例,均为2016年8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诊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0~76岁,平均(57.86±3.67)岁;病程1~6年,平均(2.84±0.67)年;单侧发病24例,双侧发病16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0~75岁,平均(58.03±3.14)岁;病程1~6年,平均(3.02±0.41)年;单侧发病26例,双侧发病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骨关节炎诊治指南》[1]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影像学检查可见膝关节间隙明显变窄,关节缘处已形成骨赘,在活动时可闻及摩擦音。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风寒湿痹证相关诊断标准。表现为关节酸胀疼痛,遇寒时疼痛加剧,遇热时疼痛减轻,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受限,舌质淡苔厚白,脉弦涩。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前1个月未服用相关西药或相关治疗干预;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骨质疾病;②伴随肝、肾、心、肺功能异常;③无法耐受治疗;④对治疗药物敏感。
两组均用中药治疗。川芎、白芍、鸡血藤各10g,桑寄生15g,补骨脂、川牛膝、骨碎补各20g。肿胀明显加五加皮、茯苓各10g,关节屈伸不利加制草乌、制川乌各6g,疼痛明显加没药、乳香各10g,关节酸痛明显加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各10g。水煎取汁200mL,早晚分服,1日1剂。
观察组加用温针灸治疗。取患侧内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血海穴、梁丘穴、鹤顶穴,用1.5寸毫针直刺,深度约1.2寸,鹤顶穴用1寸毫针向下平刺,血海穴、梁丘穴用1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留针30min拔出。针刺得气后于针柄处放置长度为2cm的艾条,于近皮肤端处点燃,为避免艾灰掉落烫伤皮肤,可使用硬纸板隔垫。1日1次。内外膝眼及鹤顶穴只针不灸。
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关节活动自如为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关节轻微疼痛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关节活动受限、仍存在疼痛感为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关节活动度、疼痛情况均无好转为无效。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s)
组别 例 IL-1(pg/mL) IL-6(ng/L) TNF-α(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0 254.36±88.74 123.44±27.65 158.72±15.86 90.47±8.22 63.86±7.52 32.81±4.01对照组 40 257.16±88.29 159.38±41.27 159.52±16.47 99.43±8.64 62.97±8.25 39.95±3.56 t 0.142 4.576 0.221 4.752 0.504 8.421 P 0.888 0.000 0.825 0.000 0.616 0.0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中医“骨痹”范畴。发病与年龄、长期劳作、外感风寒等相关。肝肾亏虚、筋骨失养等是主要病机[3]。肝藏血生血,主筋;肾藏精生髓,主骨;肝肾亏虚,无法濡养筋骨,或在长期劳损,膝骨关节受损并受风寒湿邪侵袭,阴寒积聚,滞留于膝部,经络闭阻,气血不通而发病[4-5]。因此,治疗应补肝肾为主,同时祛风湿、止骨痹。
中药方中川芎祛风止痛、活血化瘀,白芍养血柔肝、舒筋活络、缓中止痛,鸡血藤补血活血、疏通经络,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补骨脂补肾助阳,川牛膝通利关节、祛瘀通经,骨碎补补肾活血。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化瘀通络、强韧筋骨、祛湿止痛之效[6]。温针灸治疗可促进局部炎症物质的吸收,改善周围血液循环状态,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温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及软骨面的修复,临床疗效较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