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雷火灸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时间:2024-08-31

凌春生

(广东省河源市中医院针灸科,广东 河源 517000)

颈源性头痛为颈椎及颈部软组织病损导致的以单侧牵涉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本研究用雷火灸治疗颈源性头痛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4例,均为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针灸科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雷火灸组和针刺组各32例。雷火灸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5~50岁,平均(34.41±11.48)岁;病程3~9个月,平均(5.45±1.71)个月。针刺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31~55岁,平均(36.05±10.29)岁;病程3~9个月,平均(5.73±1.09)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医学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诊断标准:按照国际医学研究组1998拟定的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执行。

纳入标准:年龄35~50岁,符合国际医学研究组1998拟定的颈源性头痛,1个月内未接受任何药物及其他治疗,自愿治疗。

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既往有颅脑损伤、颈椎外伤等病史,有明显精神及心理疾病,近1个月内接受过药物及物理因子等治疗,孕妇及哺乳。

2 治疗方法

针刺组用常规普通针刺治疗。穴位参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治疗学》选取[2]。主穴为完骨、风池、天柱、合谷、太冲、足临泣,配穴辨证取穴。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颈肩部皮肤。常规消毒穴位皮肤,用华佗牌0.35mm×50mm针灸针针刺,得气后留针20min,行平补平泻手法,每日1次,共15次。

雷火灸组用雷火灸治疗。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肩部皮肤。取完骨、风池、阿是穴,用龙胆紫或医学专用标记笔标记。采取螺旋形灸补法在施灸点皮肤上方约3cm进行施灸,施灸火力点集中在施灸点的中心部位,由大旋转至小反复施灸100次左右,以施灸点周围皮肤发红、深部软组织稍感发热为度。每天1次,共15次。

3 观察指标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分表示没有头痛,10分表示最剧烈的头痛。SF-36包含人体情感、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精神及健康等8个方面的评定内容,每个方面评分总分均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4 疗效标准

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无头痛及其他不适症状,颈椎活动度无受限。显效:头痛程度明显减轻,无明显不适伴随症状,颈部活动度基本正常。有效:头痛程度及伴随不适症状减轻,颈部活动度无明显缓解。无效:头痛程度、发作频率及伴随不适症状无改善,颈部活动功能基本同前。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VAS及SF-36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及SF-36评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及SF-36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针刺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VAS评分 SF-36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雷火灸组 32 6.14±2.15 1.71±0.67*△ 65.96±10.65 88.13±13.58*△针刺组 32 6.54±2.08 3.79±1.74* 65.14±10.24 73.26±10.78*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颈源性头痛主要因颈椎及关节、肌肉、韧带等损伤所致[3]。当颈椎及周围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发生病损时产生无菌性炎症,病灶炎症浸润周围局部组织,造成颈部局部血液循环漳碍,导致组织缺氧,使局部产生大量酸性物质,酸性物质集聚在颈部及周围软组织会导致颈部疼痛及颈椎活动功能受限,严重会导致颈部软组织发生变形及粘连,颈椎应力失衡、颈椎小关节关节错位,最终压迫神经引发颈源性头痛[4-6]。

颈源性头痛属中医“头痛”、“头风”等范畴。风寒湿邪侵袭、长期伏案,颈椎姿势不当等为致病因素。

雷火灸艾条以温通补虚、活血通络中药配制而成。施灸过程中,雷火灸艾条中的药物在燃烧时可产生药化因子,渗透到施灸点的深层组织,起温通经脉、活血止痛作用[7-9]。

雷火灸治疗颈源性头痛有较好疗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