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杨德钱从肺论治心力衰竭临床经验

时间:2024-08-31

董 肖,刘 斌,曹 辉,杨德钱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级本硕连读生,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心病科,重庆 垫江 408300)

杨德钱教授从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现将其从肺论治心力衰竭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肺与心衰的关系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入自然之气,并与脾胃生化产生的气相结合形成宗气,遍布全身,贯注心脉,推动血液运行。肺主气的功能正常,是生命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1-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血证论·阴阳水货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基础。肺病则气无所生,血的运行需气的推动,气虚则血液运行推动无力,从而导致血脉瘀阻,心无所养,故而心衰。

肺主水、宣发和肃降,可促进和调节体液的分布和排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云:“肺应天而主气,故能通调水道而下输膀胱,所谓地气升为云,天气降而为雨也。”高度概括了肺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3]。肺功能异常,使全身水液代谢失常,从而导致痰饮、水肿,并进一步影响其他脏腑功能。《黄帝内经》云:“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说明肺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器官[4]。而心主血脉,在液为汗,而肺的宣发功能使汗液得以排泄。肺宣发功能失常,则汗液排泄障碍,从而导致废液停于心中,故而引起水肿。

2 辨证论治

老年患者多久病,故多以虚为主,而心衰患者常以气虚为主,表现为喘促、呼多吸少,乏力等。病久多瘀,气虚无以推动血液运行,故见血瘀之象,表现为胸闷、下肢水肿、舌质暗苔薄白、脉细涩。因此,当从肺论治,补肺益气,促进血液贯注心脉,以改善心衰。

3 病案举隅

李某,男,76岁,2018年11月20日初诊。反复心悸、喘促,伴双下肢水肿1年余。1年前开始出现喘促、上楼费力,伴双下肢轻度水肿,当时行心脏彩超提示EF43%,左心房、右心房肥大。予以口服螺内酯、呋塞米后反复发作,现全身乏力、自汗,上楼梯后喘息、气促,休息后无缓解,阵发性心悸、胸闷,伴双下肢水肿。夜寐差,食纳较差,解大便费力,小便量少,舌质暗苔薄白,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涩。既往未行规律体检,无特殊不适。西医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III级。中医诊断为心衰病,辨为气血亏虚、气血双亏、气不行血、瘀阻心脉。予以益气补肺汤加减。药用人参9g,黄芪18g,熟地黄18g,五味子6g,桑白皮9g,茯苓9g,白术6g,当归9g,赤芍6g,川芎6g,泽泻6g,甘草6g。7剂,日1剂,水煎,每日3次温服。二诊,双下肢水肿明显缓解,乏力、自汗、喘息、气促减轻,但仍有阵发性心悸、胸闷,夜寐仍差。仍有心血虚之症,原方去茯苓、泽泻,加鸡血藤15g,酸枣仁9g,7剂,水煎服。三诊,乏力、自汗大减,上楼梯后仍有轻微喘息、气促,心悸、胸闷缓解,夜间可入睡约5h,食纳稍可,大便较既往时间短,小便如常,舌质稍暗苔薄白,舌下脉络未见迂曲,脉弦细。予以二诊方7剂,巩固疗效。随访2个月,未出现全身乏力、自汗征象,非重力劳动后未再有喘促,夜间可入睡5~6h。

按语:患者年老,长期劳作,耗气伤津,津血同源,《灵枢·营卫生会论》谓“夺汗者无血”,故津亏则血虚,血虚则心无所养,故心悸、胸闷。肺为气之主,气虚则肺吐故纳新失常,则喘息、气促。气虚则津液输布异常,故双下肢水肿。血液运行无力,血不养神,故夜寐差,瘀阻心脉,舌质暗、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涩。证为气血亏虚,瘀阻心脉。益气补肺汤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五味子收敛肺气,桑白皮使肺气得降,熟地黄补肾固本,当归养血活血、宁心安神,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通心脉之瘀阻,茯苓、白术、泽泻利水消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益气补肺、降气平喘、养血活血,使气血得补,水道通利。服药后喘息、气促稍有缓解,但气虚之症仍在,水肿消除,故去茯苓、泽泻,以防伤津。仍有心悸、胸闷,夜寐差,乃心血亏虚合瘀阻之象,故加鸡血藤、酸枣仁补血养心安神。药证相符,故能获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