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引火汤临床应用体会

时间:2024-08-31

刘要武

(河南省汝州市中医院中风科,河南 汝州 467599)

引火汤出自于清代医家陈士铎《辨证录》,由熟地黄、巴戟天、麦冬、茯苓、五味子组成,具有滋阴补肾、引火下行之功效,是为阴蛾者而设,也是引火归原法的代表方剂之一。其中“原”又为“源”、“元”,指肾或命门;“火”亦称“相火”、“虚火”、“龙雷之火”等[1]。“火不归原”即龙火上越,不安于本位,其原因有肾精肾阴亏虚引起虚火上浮、阴寒内盛迫阳外越、肾阳虚所致虚阳上越等[1]。引火归原法为中医治病法则之一,它是治疗虚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属于“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具体应用主要是在滋阴补肾的同时加少量附子、肉桂之类以“引火归原”,使虚火敛降,阴平阳秘。引火归原旨在引火下潜,使阳归肾宅。当病属阴虚阳浮,虚火上炎之证,而用养阴清火之药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引火归原”之法。笔者临床上治疗内科杂病,如三叉神经痛、复发性口疮、牙龈出血等,只要辨证属上热下寒所致火不归原,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之证,用引火汤加减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1 三叉神经痛

陈某,女,51岁,2016年7月23日初诊。右侧面颊烧灼样疼痛4年,加重10余天。绝经已2年,有三叉神经痛病史4年,曾间断服用卡马西平片、氯硝西泮片及甲钴胺片等,症状时轻时重,发作间隙期完全正常,每次发作前无先兆,呈闪电式,历时10余秒,严重时刷牙、吞咽等均可诱发。近10余天疼痛频繁发作,口服卡马西平片效果不佳,头晕、恶心。现右侧面颊烧灼样疼痛,伴恶心、头晕、心烦易怒,夜眠较差,口苦,舌质暗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为头痛,证属肝肾阴虚,相火不降。治宜滋养肝肾,引火下行。给予引火汤化裁。药用熟地黄90g,盐巴戟天20g,麦冬30g,茯苓12g,五味子10g,杭白芍30g,怀牛膝15g,全蝎10g,蜈蚣2条。7剂,每日1剂,加水约2000mL煎至600mL,分3次服。嘱其逐渐减少卡马西平片用量。2016年8月1日复诊,服7剂后疼痛较前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心烦易怒、头晕、恶心等消失,舌质淡红苔薄黄。上方再服7剂诸症消失,随访2年复发3次,每次用引火汤加减均取效。

按:《素问·五藏生成》谓:“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谓:“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下虚者,肝肾亏虚也,上实者,风火痰瘀也。气上不下,升降失调也。若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水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元之证。且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而见种种上热见证[2]。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肝肾,以培其根本。因巅顶之上唯厥阴可到。肝火暴虐,在大滋真阴引火归元之中必佐柔肝宁络之品为妥[3]。方中加杭白芍柔肝,怀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全虫、蜈蚣息风止痉。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引火下行,息风止痛之功。

2 复发性口疮

李某,男,41岁,2017年8月16日初诊。反复口腔溃疡病2年,曾间断用口腔溃疡贴、抗生素、冰硼散、维生素B2片等治疗,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此次口腔溃疡复发。现口腔溃疡,有疼痛感,凉水咽下稍快,旋即疼痛复作,伴心烦不宁,失眠多梦。舌体偏瘦质暗淡、舌尖红苔少,脉沉细。西医诊断为复发性口疮。中医诊断为口疮,证属肾阴亏虚,火不归原。治宜滋补肾水,引火归原。给予引火汤加减化裁。药用熟地黄90g,盐巴戟天15g,麦冬30g,茯苓12g,五味子9g,玄参30g。6剂,每日1剂,加水1200mL煎至450mL,分3次服。另用肉桂末2g,空腹用药液冲服。2017年8月23日复诊,服6剂后口腔溃疡面明显缩小,疼痛感消失,心烦失眠也明显减轻。上方再服5剂,诸症基本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复发性口疮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与自身免疫、微量元素缺乏、内分泌因素、微循环障碍等有关。中医认为以外感六淫燥火、脏腑内伤热盛为主因,病机是热壅血滞,瘀热互结,火热为患。治当清心泻脾、清泻阳明、醒脾化湿、滋阴降火。钱秋海教授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与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有关,手足少阴经皆循经入舌,肾水衰,心火旺,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不能温煦肾水,肾水衰于下,心火亢于上,发为口疮[4]。盖龙雷之性,恶大寒而又恶大热,大寒则愈激其怒,而火上炎,大热则愈助其横,而火上炽[5]。故另用肉桂末引火归原,以潜浮游之“相火”,空腹服用可使“浮游之火”直趋下焦[6]。肉桂能升能通,破其阴寒之道,使无根浮越之火得以畅通无阻回归肾宅,使水火相抱,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7]。肉桂中的肉桂醛是寒通道TRPA1的激动剂,具有清热的特性能够清火,而肉桂醛也能通过大脑激活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产生全身的热感,而有温阳作用,二者功效的叠加产生了引火归元药效[8]。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肾水、引火下行之功,故药到而病除。

3 牙龈出血

张某,男,63岁,2017年5月19日初诊。反复牙龈出血半年,加重7天。糖尿病病史6年,用胰岛素注射液后血糖控制到6.0~7.8mmol/L,几年来曾间断口服消渴丸、吡格列酮片、格列齐特片等控制血糖。近半年来反复出现牙龈出血,于清晨刷牙时出血明显,口腔科已排除牙结石,曾服用云南白药胶囊、安络血片等效果不佳。7天来牙龈出血加重。现间断牙龈出血、血色淡红,口渴,腹痛,大便稀溏,每日3~5次。舌体胖大、质淡红有齿痕苔薄黄,脉沉细数。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牙龈出血。中医诊断为齿衄,证属肝肾亏虚,上热下寒,迫血妄行。治宜滋阴潜阳,清泄郁热,引火下行。给予引火汤化裁。药用熟地黄90g,盐巴戟天15g,麦冬30g,茯苓12g,五味子10g,制附片12g,白茅根15g。5剂,每日1剂,加水2000mL,先煎制附片30min,再下余药煎取600mL,分3次服。另用大蒜捣烂如泥,敷双侧涌泉穴以引热下行。2017年5月25日复诊,牙龈出血明显减轻,大便日2~3次、呈糊状。舌体仍胖大有齿痕、苔薄黄,脉沉细,上方再服7剂,另针刺足阳明胃经原穴足三里,隔日1次。牙龈未再出血,口渴、腹痛、腹泻均明显减轻,给予桂附地黄丸以善后,随访1年牙龈出血未复发。

按: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方中重用熟地黄以补肝肾,麦冬滋阴,巴戟天补肾阳,白茅根凉血止血,茯苓健脾止泻。因熟地黄、麦冬均为凉药滋腻,加用制附片温热之性既可引火归原、又可避免败土之弊。大蒜泥敷贴疗法借大蒜辛散之力,使药效入肾经,从而起到“引火归原”而止血之功。涌泉穴为足少阴井穴,为肾经经气发源之处,肾为水脏,肾阴上济于心,心火下朝于肾。水火既济,心火自必不刑肺金,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出血之症可平[9]。虚阳上浮或虚火上炎的临床症状多表现为人体上身部或体表部,而原穴位于人体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人体双手下垂自然站立时,针刺原穴治疗此类病症,通过手法调节人体经气而达到引虚火下行、使阳气内守的目的[9]。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原穴,齿衄多与胃肠病变有关,故复诊时针刺该穴以助引火下行。

4 小 结

引火汤出自于陈士铎《辨证录》,具有滋阴补肾,引火下行之功效,是“引火归原”法的代表方之一,亦是“引治”法的具体运用。陈士铎《石室秘录》说引治者,病在下而上引之,病在上而下引之也。如人虚火沸腾于咽喉口齿间,用寒凉之药,入口稍快,少顷又甚,又用寒凉,腹泻肚痛,而上热益炽。况上热下寒之症,皆可用此法而引之,亦引火归元之法也”[10]。原书记载主要治疗阴蛾之咽喉肿痛等症,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大补肾水,麦冬滋阴增液、清心除烦。程钟龄《医学心悟》说“肾气虚寒,逼其无根失守之火,浮游于上,当以辛热杂于壮水药中,导之下行,所谓导龙入海,引火归元”[11]。方中用盐巴戟天温补肾阳、引火下行,茯苓健脾安神,五味子生津滋肾、宁心安神。浦家祚教授认为,引火归元法属于反治法,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所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从治[12]。临床实践表明,阳虚阴火之证或许能更好地解释引火汤的引火归原之功[13]。《石室秘录》中记载引火归原可用附子1个,为末,米醋调成膏药,贴在涌泉穴上。然后,六味地黄丸汤大剂与之,则火不再沸腾矣。如人病厥逆之证,不敢用药以治之者,用吴茱萸一两,为末,以面半两,用水调成厚糊一般,贴在涌泉穴内,则手足不逆矣[14]。前用大蒜泥贴敷涌泉穴引火下行治疗牙龈出血即为此法之变通。针对上焦热盛之口舌生疮,实则心火偏亢,故在滋阴药中加入肉桂等温热药引火归原以温肾,肾阳得温,阴寒得散,肾阳又能蒸腾、气化肾水,肾水又能上济于心,心火得制,不再偏亢于上。引火汤全方选药精当,立法明确,意在滋养肾水,引火归元,使相火归于肾宅,心火下济于肾水,上下同治,则诸症可平[15]。临床实践中发现如自汗盗汗、头痛、心烦不安、口干咽痛、舌疮、牙龈出血、口腔溃疡、突发性耳鸣耳聋、不寐等虚火浮越、火不归元的症状,皆可用引火归元法治疗[16]。

临床上只要辨证属上热下寒所致火不归原,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之证,不论何病,皆可用引火汤加减治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