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金 珂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糖尿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血糖、糖代谢紊乱[1]。其中2型糖尿病是以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为基本特征,胰岛素抵抗多与代谢综合征及肥胖有关[2]。本研究以中西药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90例,均为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初发就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1~68岁,平均(49.23±5.48)岁;体质量指数(BMI)平均(26.87±3.22)kg/m²。观察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0~69岁,平均(50.46±5.74)岁;体质量指数(BMI)平均(27.48±3.29)kg/m²。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HbA1c≥6.5%、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餐后2h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血脂水平提示TG>1.7mmol/L,TC>5.7mmol/L。②中医符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4]中痰湿中阻证。临床表现为头重昏蒙如裹,或伴视物旋转,面色淡黄,目窠微浮、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痰多而黏或稀白,口黏腻,食少多寐,肢体酸痛,身重不爽,甚则下肢浮肿,倦怠乏力,胸闷气短,腹部肥满松软,舌体胖、舌苔白厚腻,脉濡滑或濡细。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确诊,且体形肥胖,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造血功能异常,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伴有精神障碍,依从性较差。
两组均合理饮食,并进行日常锻炼。并口服盐酸二甲双胍0.5g,日2次;进餐时口服阿卡波糖50mg,日2次。
观察组加用加味藿朴夏苓汤。药用藿香15g,清半夏10g,厚朴15g,茯苓20g,猪苓10g,杏仁10g,泽泻15g,生薏苡仁20g,通草10g,白豆蔻15g,黄连10g,甘草3g。日1剂,水煎400mL,分早晚2次温服。
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
血糖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水平。
中医症状积分,分别根据症状的无、轻、中、重程度记0、1、2、3分。
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肌酐(Cr),尿素氮(BUN)水平。
血清hs-CRP、IL-1β、IL-6、TNF-α水平以观察机体炎症状态。
测定身高体重并测定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血清脂联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胰岛素(FINS)及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水平。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改善明显,FPG≤6.1mmol/L,2hPG≤7.8mmol/L,HbA1c≤6%,生化指标改善明显,体重下降超过3kg。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FPG≤7.8mmol/L,2hPG≤11.1mmol/L,HbA1c≤8%,生化指标有所改善,体重下降不足3kg。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血糖和其他生化指标未改善,体重无变化或增重。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对照组(45例) 观察组(45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空腹血糖(mmol/L) 8.78±1.66 5.97±1.62* 8.68±1.55 5.32±1.43*△餐后2h血糖(mmol/L) 15.53±3.92 9.25±2.02*15.44±3.88 8.03±1.65*△HbA1c(%) 8.98±1.37 6.09±1.56* 8.83±1.55 5.34±1.54*△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对照组(45例) 观察组(45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TG(mmol·L-1) 2.76±1.87 1.98±1.54* 2.85±1.76 1.65±1.21*△TC(mmol·L-1) 7.05±2.50 5.01±1.05* 7.12±2.42 4.52±1.03*△BUN(mmol·L-1) 11.15±2.03 7.08±1.63* 11.36±2.11 6.06±1.54*△Cr(µmol·L-1)168.41±50.45 143.61±53.22*170.53±52.08 132.75±55.42*△HDL-C(mmol·L-1) 1.25±0.35 1.46±0.32* 1.23±0.57 1.78±0.52*△LDL-C(mmol·L-1) 4.27±1.54 3.64±0.46* 4.49±1.65 2.98±0.57*△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2.23±0.52 1.15±0.32*观察组 45 2.31±0.54 0.73±0.2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对照组(45例) 观察组(45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hs-CRP(mg·L-1) 13.82±5.23 10.31±4.53* 14.05±5.26 7.75±3.27*△IL-1β(ng·L-1) 146.45±35.24 98.75±12.52*145.83±40.72 76.31±14.43*△IL-6(ng·L-1)175.63±56.76 133.52±32.33*172.31±48.65 98.43±25.21*△TNF-α(ng·L-1)485.65±88.56 365.61±67.43*479.62±90.62 232.83±45.26*△
两组治疗前后BMI指数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治疗前后BMI指数比较 (%,±s)
表6 两组治疗前后BMI指数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26.87±3.22 26.17±2.82*观察组 45 26.88±3.29 23.95±3.13*△
两组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指标比较见表7。
表7 两组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指标比较 (±s)
表7 两组治疗前后胰岛功能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对照组(45例) 观察组(45例)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HOMA-IR(%) 8.75±1.52 6.85±1.52*8.68±1.53 6.20±1.23*△FINS(mU/L) 7.83±0.91 6.65±0.72*7.79±0.95 6.33±0.64*△ISI(×10-3) 4.18±0.77 6.04±0.96*4.13±0.75 10.04±0.62*△
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降血糖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餐后血糖浓度及空腹血糖,通过激活蛋白激酶途径参与脂肪合成,促进脂肪酸氧化,抑制消化道吸收葡萄糖,减少肝糖的产生及输出,使机体对糖可充分利用,同时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6]。阿卡波糖则通过抑制小肠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抑制双糖、多糖及多聚糖分解,延缓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和FPG水平,减轻餐后高胰岛素血症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有明显的降脂作用。
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病因与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不足、房劳伤肾、情志失调有关。痰湿为主要病机。痰湿中阻型多为肥胖之人,因数食甘美,起卧失宜,劳逸失度,食气难以化精,未成精旺之体,反令人中满与内热,形成痰湿之躯,从而变成消渴。治疗应以化湿祛痰,宣畅气机为主。加味藿朴夏苓汤方中藿香芬香化湿,杏仁宣通肺气,白豆蔻除中焦湿滞,半夏、厚朴运脾燥湿,猪苓、泽泻、薏苡仁渗湿健脾,黄连、通草清热利湿,甘草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利湿涤浊、宣畅气机、清热祛痰之效。药理研究表明,厚朴可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力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半夏、陈皮有降低血中胆固醇的作用,可改变糖尿病后期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茯苓可直接降低血糖水平。甘草有降血脂及促进胰岛素吸收[7]。中西药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疗效较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