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 颖,闫文慧,闫文峰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脾胃科,河南 郑州 450007)
胃食管反流病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热疼痛等症状,或可能出现腹胀、腹泻、胃痛等[1]。本研究用针药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104例,均为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23~68岁,平均(45.32±5.74)岁;病程5个月~3年,平均(1.72±0.68)年。观察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4~67岁,平均(44.97±5.62)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64±0.5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符合《反流性食管病(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03)》[2]中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寒热错杂型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诊断标准;②年龄20~7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②合并食管恶性病变;③精神异常;④对所用药物存在禁忌。
两组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湖南恒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411)20mg,1日2次,口服;多潘立酮片(扬州中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046)10mg,1日3次,口服。
观察组加用半夏泻心汤及针灸治疗。半夏泻心汤汤药用枳壳20g,法半夏、干姜、麦冬、党参、苏梗、浙贝母、黄芩各10g,黄连6g,炙甘草5g,反酸严重加海螵蛸12g,胸痛严重加红花12g、延胡索6g,大便偏稀加炒薏苡仁12g。水煎,取400mL药汁,分早晚2次温服。针刺主穴取中脘穴、内关穴、胃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公孙穴,配穴取三阴交穴、血海穴、气海穴、关元穴、肝俞穴、太冲穴、膈俞穴。取毫针消毒后,行平补平泻法进针,每次留针15min,隔日针刺1次。
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主要包括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热疼痛等,分值0-3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分值越高代表症状越严重。生活质量用生活质量表(QOL)[5]进行判定,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内容,总分6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显效:反酸、烧心等症状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至少90%。有效:反酸、烧心等症状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89%。无效:症状未改变,甚至加重。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QOL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QOL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及QOL评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中医证候积分 QO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2 9.63±1.42 2.75±0.54*32.84±3.19 53.62±4.06*对照组 52 9.74±1.56 4.02±0.86*33.18±3.32 41.94±3.87*t 0.376 9.019 0.533 15.016 P 0.708 0.000 0.596 0.000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反胃”、“吞酸”、“嘈杂”等范畴。多由饮食不节、嗜食刺激性食物食积于脘腹,浊邪入侵,胃气上逆而发。此外,情志内伤、肝气反胃也可能诱发。治疗应以和胃降逆,平调寒热为主。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多潘立酮片可促进胃排空,调节胃内酸碱度,还可加强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作用,但远期疗效不佳,且停药后可能反复发作[6]。半夏泻心汤方中枳壳、苏梗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法半夏、干姜降逆止呕、温中散寒,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党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黄连、黄芩清热泻火。药理研究证实,党参可抑制胃酸分泌,黄连具有改善黏膜损伤的作用,干姜具有镇静、消炎、止痛等作用[7]。针刺中脘穴可升清降浊、调理中焦,胃俞和胃健脾、降逆止痛,足三里降气和胃,阳陵泉穴是改善嗳气,公孙穴缓解呕吐、胃痛等。
针药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寒热错杂型疗效较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