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龈交穴埋线联合中药治疗Ⅰ、Ⅱ期内痔出血疗效观察

时间:2024-08-31

张少坡,胡志楠,刘志军,韩晓涛,杨 芳,连雷刚

(1.河北省新乐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河北 新乐 050700;2.河北省眼科医院,河北 邢台054000)

内痔是肛肠科常见疾病,病情发作时可有出血、痔核脱出、肛门部不适等临床表现,尤以出血最为常见[1]。目前,对于无临床表现的痔疮无需特殊治疗,而对伴有出血的Ⅰ、Ⅱ内痔多采用非手术疗法。本研究用龈交穴埋线治疗Ⅰ、Ⅱ期内痔出血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0例,均为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新乐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收治的内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5~57岁,平均(37.9±9.4)岁;病程3~29天,平均(13.8±2.9)天;临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18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4~59岁,平均(37.3±9.6)岁;病程2~26天,平均(13.2±3.2)天;临床分期Ⅰ期25例,Ⅱ期1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2006版)》[2]内痔诊断和分期标准,为Ⅰ期或Ⅱ期;均具有便时带血或滴血的临床表现,且可自行停止,不伴有痔核脱出。

排除标准:其他直肠肛门疾病(炎症、肛瘘、肛裂等)、血液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等,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龈交穴埋线治疗。患者取坐位,面向术者,助手站在患者背后,将上唇向上翻起。充分暴露上唇系带及龈交穴,此时,上唇系带一侧可见1个或多个直径小于1mm的白色小水泡。常规碘伏消毒,局部注射利多卡因,麻醉成功后将9号埋线针迅速从系带水泡侧刺入,推动针芯将0.2cm的羊肠线留在龈交穴,干棉球压迫止血10~20min。术后2h内禁食水,1周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第2日给于清热利湿中药外用,药用苦参30g,芒硝20g,五倍子12g,冰片2g,黄连10g,黄柏10g,防风10g,荆芥10g,槐角10g,地榆炭10g,花椒10g。先将药物置于1500mL清水中浸泡30min,之后文火煎煮15min,用温热的蒸汽熏洗肛门,药物冷却至40℃左右时进行盆中坐浴20min。中药熏蒸、坐浴每日1次,连续治疗1周。

对照组给予太宁栓(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60513)纳肛,每日1次,每次1粒,睡前用,连续治疗1周。

3 观察指标

内痔出血评分:无便血计0分,大便少许带血或手纸带血计1分,大便带有血凝块或血液或便后滴血计2分,便后喷射状出血,须压迫方可止血计3分。

痔核黏膜评分:正常黏膜计0分,黏膜轻度充血、肿胀计1分,黏膜明显充血,但无糜烂和散在出血点计2分,黏膜充血、糜烂、并见明显出血点计3分。

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5mL进行血液分析,重点记录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

用SPSS20.0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肛肠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显效:无出血,症状积分减少大于80%。有效:出血明显减少,症状积分减少49%~80%。无效:出血症状无改善,症状积分减少小于等于50%。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分,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内痔出血 痔核黏膜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6±0.4 0.7±0.3* 1.1±0.3 0.6±0.2**△ *△

两组治疗前后血PT、TT、APTT和FBG指标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PT、TT、APTT和FBG指标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PT、TT、APTT和FBG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PT(s) TT(s) APTT(s) FBG(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0 16.7±2.3 14.1±1.5* 21.7±4.0 18.6±3.3* 21.3±4.9 25.4±4.4* 2.7±0.6 2.3±0.4*治疗组 40 16.9±2.1 12.8±1.3*△ 22.1±3.9 17.1±3.5*△ 21.6±4.2 27.5±4.8*△ 2.9±0.5 1.8±0.4*△

6 讨 论

穴位埋线是中医学特色治疗手段之一,尤其在肛肠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并有较好的疗效[4]。龈交穴位于督脉的终点,循行于脊柱,而止于上唇系带龈交穴。根据“病在上者取之下,病在下者取之上”的原则,龈交穴可作为痔病出血的治疗穴位。任脉、督脉和足阳明脉于上唇系带龈交穴相汇,同时,会阴处也是任督二脉相交之处,肛门处疾病可通过督脉反应在上唇系带龈交穴,从而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小水泡。埋线疗法是传统中医学经络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法,羊肠线置入阴交穴后可发生相应的理化反应,从而产生刺激信息,通过经络传入机体,以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从而泄热之血、修复损伤组织、去瘀生新,达到对内痔出血的治疗作用[5]。

中医认为,痔病出血原因多为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刺激之品,使脾胃运化失司,致水湿不化,湿热蕴结于肛门,加之脾气受损,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而发痔病出血。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敛疮止血为主。中药熏洗方剂由苦参、黄柏、黄连等11味中药组成。方中苦参、黄柏、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消肿、行气止痛,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槐角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五倍子收敛止血,地榆炭清热解毒、敛疮凉血止痛,防风、荆芥助脾胃、散风热、消疮肿。诸药合用,可清热利湿,敛疮止血。中药熏洗有利于药物通过黏膜充分吸收,直接作用于患处,局部治疗效果更佳,同时温热的药液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吸收[6]。

出血的发生主要与机体自身调节功能障碍、不能有效维持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平衡有关。内痔患者纤溶系统激活加速,凝血因子大量消耗,机体处于低凝状态,容易发生痔黏膜出血。研究发现,内痔出血患者存在着凝血功能障碍和激发纤溶功能亢进,机体处于低凝状态,容易诱发出血[7-8]。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PT、TT、FBG降低,APTT升高,而治疗组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龈交穴埋线联合中药熏洗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达到止血疗目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