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拦头截尾拔罐法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48例

时间:2024-08-31

李亚亚,杜 旭,陈 翔,崔春苗,殷克敬(指导)

(1.陕西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3.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21)

殷克敬教授运用拦头截尾刺络拔罐法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屡获奇效,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48例,均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殷克敬名医工作室和陕西中医药大学门诊部患者。男22例,女26例;年龄19~68岁,平均(42.6±3.2)岁;病程1~8天,平均(5.3±2.1)天;带状疱疹主要分布于胸部15例,腰部29例,颈部4例。

症状体征:表现不同程度的局部割裂样烧灼疼痛,夜间加重,病变沿所侵及的神经分布呈带状、节段状,单侧红斑或疱疹。症状表现为带状红斑或疱疹颜色鲜红,灼热刺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

纳入标准: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中关于“蛇串疮”的相关诊断标准[1]。

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皮肤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等;②脑膜、内脏等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③过敏体质,心肝肾严重疾病,精神疾病,血友病患。

2 治疗方法

针刺:用拦头截尾法[2]。取0.30mm×40mm号“安迪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取病变相应神经节段相对应的夹脊穴,皮肤常规消毒,针身与皮肤呈45°向脊柱方向进针,深度1.2寸左右,手法用泻法,得气后在针上拔罐。再在疱疹所止部位选用三棱针点刺数处使出血拔火罐,留针留罐15~20min,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

中药:自拟除湿排毒汤。药用生黄芪15g,龙胆草15g,土茯苓30g,紫花地丁15g,金银花15g,紫草30g,蒲公英15g,银花藤15g,鬼箭羽12g,鸡血藤12g,黄芩12g,苍术15g。疼痛者加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大便秘结者可加火麻仁、生白术润肠通便,湿气重者加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湿,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水煎服,7天为一疗程。

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全身症状消失,红斑消退,肤色正常,病变部位无肿痛。显效:红斑消退,肤色由鲜红色开始棕黄色,肤温正常,无肿痛。有效:伴有轻度的全身症状,红斑大部分消退,局部仍有肿痛,临床症状逐渐减轻。无效: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

4 治疗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22例,显效18例,有效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83%。

5 典型病例

张某,女,45岁。左侧胁肋部疼痛,伴胸背部腰腹部出现集簇小水泡3天。查左侧胸背部(相当于胸4~5椎节段)及腰腹部可见如豆大点状红疹,米粒状水施密集簇状,沿肋胸下段放散延伸,伴口苦咽干,痛则彻夜不能寐,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蛇串疮(肝郁气滞,毒瘀交夹)。西医诊断为带状疱疹。穴位选胸4~5椎节段夹脊穴,配以曲池。操作时皮肤常规消毒,进针1~1.2寸,手法用泻法,在疱疹末端刺络放血拔罐。治疗后当日疼痛明显减轻,第二天复诊诉疼痛减轻,夜间能入睡。三诊后水疱已见结痂,共针6次。另配合中药治疗。2个疗程后,疼痛消失,结痂褪去留有局部色素沉着,大便正常,随访痊愈。

6 讨 论

带状疱疹多由湿热瘀阻、瘀毒交夹所致。因此,治疗当以清热利湿,祛瘀解毒为主。针刺病变受累神经节段相对应的夹脊穴,阻断邪气。《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留针后在病变其发尾部选用三棱针刺络拔罐,借火引热,可以更好的疏通病灶局部气血,借助于拔罐的负压强开腠理,使热毒、湿浊以及瘀血排出人体[4]。研究表明,刺络法能调节局部小血管壁的舒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血管的营养作用,促进炎性组织修复,同时激发神经细胞释放内啡肽,发挥与吗啡类似的止痛作用,缓解疼痛的作用[5-6]。借火罐的负压以活血引气疏通经络,增加皮肤血流量,加强疗效[7]。拦头截尾刺络拔罐从根源上阻断湿毒之邪壅滞。除湿排毒汤用龙胆草、黄芩清泻肝胆湿热,土茯苓、紫花地丁、金银花、紫草、蒲公英、银花藤清热解毒、祛湿排毒,鬼箭羽解毒通经,生黄芪、鸡血藤益气养血通络,苍术健脾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除湿驱毒扶正之效。拦头截尾拔罐法配合祛湿排毒方治疗带状疱疹可标本兼顾、内外皆治、故疗效显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