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时间:2024-08-31

常为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病变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脓血便伴腹痛等症状,迁延不愈,被WHO列为难治性疾病之一[1]。本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外治法治疗UC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8例,均为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2~68岁,平均(41.2±3.0)岁;病程2~8年,平均(4.2±1.2)年;病变部位为直肠19例,直乙结肠11例,左半结肠1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33~68岁,平均(42.2±3.02)岁;病程2~9年,平均(4.1±1.1)年;病变部位为直肠16例,直乙结肠12例,左半结肠1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这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2009)》及《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关于UC活动期的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UC的诊断标准,且经肠镜﹑病理明确诊断;②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脏器功能疾病或其他免疫性疾病,对药物过敏,精神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开始治疗前7天停用激素﹑中成药等可能影响病情的药物。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惠迪,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80148)1g,1日4次,连用4周。

研究组加用针灸法和中药灌肠法。①针灸治疗。气血瘀滞型治以补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重灸天枢,1日2次,针刺肝俞﹑肾俞﹑脾俞1.5~2寸。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脾补肾,灸天枢,针刺1~1.5寸。湿热郁结型治以清热燥湿,用白头翁汤加减,轻微针灸天枢﹑足三里﹑上巨虚,1日1次。针法均1日1次,10日为一疗程;②中药灌肠治疗。药用白头翁30g,黄柏10g,黄连10g,秦皮10g。里急后重加木香10g,白芍6g;痛甚加延胡索10g,川楝子10g;久泻不止加乌梅10g,诃子10g。加水浓煎取汁150mL,温度控制40℃左右,灌肠并长时间保留,1日1次,15天为一疗程,连续4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肠黏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评分。阳细胞数<25%(-),25%~50%为(+),50%~75%为(++),>75%(+++),分别对应0﹑1﹑2﹑3分。

4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下黏膜正常或基本正常,大便小于等于3次,大便镜检阴性。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下黏膜炎症形成假息肉或属轻度,糜烂﹑溃疡等消失或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未减轻,每日大便大于等于5次,肉眼可见便中带血。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TGF-β﹑TNF-α表达评分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GF-β﹑TNF-α表达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TGF-β﹑TNF-α表达评分比较 (分,)

组别 TGF-β TNF-α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0.62±0.09 2.82±0.32 2.41±0.23 0.39±0.18对照组 0.58±0.10 1.42±0.22 2.40±0.30 1.21±0.11 t 0.542 4.062 0.332 5.317 P >0.05 <0.05 >0.05 <0.05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UC属中医“肠澼”﹑“久痢”﹑“肠下血”﹑“脏毒”等范畴。脾失健运,湿热下注大肠。针灸有疏通气血﹑改善脏腑功能之效[2]。针灸肾俞﹑足三里﹑关元﹑大椎﹑曲池﹑三阴交﹑中脘等穴可改善消化功能,加速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3]。中药保留灌肠方中黄连﹑黄柏清热降燥,炙甘草益气。诸药合用,达到行气血﹑调阴阳﹑和脏腑之功[4]。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利于抑炎因子-促炎因子平衡,效果较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