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观察与护理

时间:2024-08-31

闵 霞,吴朝虹,张 静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 武汉 43001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由于机体的代谢紊乱状态﹑血管功能结构受损﹑神经营养缺乏﹑局部细胞因子分泌失常和局部氧化应激反应等原因引起的以下肢神经病变为主的一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神经反射和感觉减退或消失[1]。研究表明,1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足溃疡或坏疽,且致残率高,5%~10%需行截肢手术,占所有非创伤性截肢术的50%以上[2]。我院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超声中频导药仪治疗DPN3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8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我院就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0~68岁﹑平均(48.22±12.44)岁,DM病程(14.32±4.99)年﹑DPN病程(7.54±2.24)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8.02±1.32)%,空腹血糖(FPG)(10.21±4.25)mmol/L。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1~67岁﹑平均(47.49±11.45)岁,糖尿病病程(14.26±4.56)年,DPN病程(6.88±2.09)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8.11±1.54)%,空腹血糖(FPG)(10.03±3.44)mmol/L。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依据《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3]。①有明确的糖尿病史;②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对称性疼痛或(和) 感觉异常,多呈刺痛﹑灼痛﹑钻凿痛或痛觉过敏,分布如袜套或手套样的麻木﹑蚁走或触电样等感觉异常或单纯感觉减退,肌力或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后期可有肌萎缩和瘫痪;③体征:四肢远端痛觉﹑温度觉减退,震动觉﹑位置觉消失或减低,另有皮肤菲薄﹑干燥﹑脱屑﹑指趾甲增厚失去光泽等;肢端皮肤凉,颜色紫褐,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④腱反射及震动觉的检查:腱反射尤其是下肢远端反射(踝反射)的消失;⑤10g尼龙丝触觉试验:双足背皮肤无甲处各触碰4 次,记录未能感知的次数,大于等于5次者很可能患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⑥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 减慢,SCV <40 m/s,MCV < 45 m/s;具备①②③,同时具备④⑤⑥中至少2 项异常,排除中毒性末梢神经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脊髓空洞症及下肢其他神经病变等疾病,即可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排除标准:不符合西医DPN 诊断标准,哺乳期或正在妊娠,严重的心肝肾慢性并发症。

2 治疗方法

两组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降糖(诺和锐30皮下注射)﹑降压(络活喜口服)﹑调脂(立普妥口服)﹑改善微循环(胰激肽原酶肠溶片口服)﹑纠正神经缺血缺氧(弥可保静脉注射)﹑抗氧化(硫辛酸静脉输液)﹑补充神经营养(脑蛋白水解物静脉输液)和免疫抑制等药物治疗。

观察组加用中药穴位贴敷和超声中频导药仪隔日交替治疗。①中药穴位贴敷。药用黄芪﹑毛冬青﹑伸筋草﹑桃仁﹑川芎﹑赤芍﹑没药﹑当归﹑桂枝﹑熟地﹑红花,按比例研成细末,醋制,并加入适量蜂蜜调成膏剂。选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阳陵泉﹑阿是穴 。隔日上午9∶00贴敷1次,4~6h后取下,与超声中频导药仪交替治疗,15天为一疗程。②超声中频导药仪治疗。将配制的痹症膏均匀涂予贴片,用PE膜将贴片固定于穴位,每次20min,治疗结束后至少保留贴片40min。

3 护理方法

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中药穴位贴敷及超声中频导药仪的作用和意义,治疗前清洁贴敷处皮肤。在使用超声中频导药仪时禁止与高频手术设备同时连接到同一患者,禁用于各种损伤皮肤部位,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支架和人工瓣膜及严重心衰﹑呼衰,慎用于孕妇和新生儿,靠近胸部使用电极,会增加心脏纤颤危险。如有皮肤胶布敏感史或药物过敏史,在治疗之前,应详述给医生,以免治疗过程产生不适。治疗中观察贴敷后局部反应,4~6h后即可去药,如皮肤不能耐受可提前去药。观察去药后贴敷处皮肤情况,穴位局部皮肤有轻微发红﹑微痒﹑小水泡﹑色素沉着属正常现象,无须处理。如出现大水泡应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吸,处理好水泡,防止感染。超声中频导药仪治疗后的3天内治疗部位不宜用浴液﹑香皂等进行清洗,洗澡时,避免搓洗治疗部位。

4 观察指标

神经症状/神经缺陷评分(NSS/NDS)。NSS:①下肢明显疼痛2分,下肢乏力﹑隐痛1分,正常0分。②症状在足部2分,症状在小腿1分。③夜间加重2分,日夜间均有1分,仅白天有0分。④行走时症状好转2分,站立时好转1分,坐或卧位时好转0分。NDS:①踝反射消失2分,减弱1分,正常0分。②足部振动觉减弱或消失1分,正常0分。③足部针刺觉减弱或消失1分,正常0分。④足部温度觉减弱或消失1分,正常0分。

5 疗效标准

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4]。显效:症状消失,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痛觉﹑温觉恢复,肌电图NCV增加大于5m/s或恢复正常。有效:症状明显减轻,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好转,未完全恢复正常,痛觉﹑温觉略有恢复,肌电图NCV较治疗前增加小于5m/s。无效:症状无好转,腱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无改善,肌电图NCV无变化。

6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NSS/ND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NSS/NDS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NSS/NDS评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 NSS ND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4 4.86±0.88 2.11±0.86*△ 4.45±0.62 2.16±0.38*△对照组 34 4.82±1.34 3.59±1.32*  4.39±0.88 3.62±0.74*

7 讨 论

DPN属中医“痹证”﹑“血痹”等范畴。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气虚导致运血无力,瘀血内阻;阴虚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血行涩滞。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故肢体发凉,感觉异常。瘀血发生阻滞,使肢体产生疼痛。在扶正治本基础上,佐以通络。

超声中频导药仪综合了电致孔﹑超声空化和离子导入等多种术,使用复合组织膜潜在的可逆性生物孔道,并使药物粒子获得沿着声波传播方向由细胞外向细胞内转运。研究表明,超声给药能使靶器官保留稳定的与静脉给药相近或较高的药物浓度,且持续时间更长,血药浓度极低,减少药物的全身效应和不良反应[5]。

消渴痹症膏方中黄芪益气行血,毛冬青清热解毒活血通脉,伸筋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没药﹑当归﹑熟地养血活血祛瘀止痛,桂枝温通经脉。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6-7]。

中西医结合治疗DPN疗效显著,且预后良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