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针灸配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膈肌痉挛临床观察

时间:2024-08-31

荆瑞恒

(河南省新郑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河南 新郑 451150)

膈肌痉挛临床表现为呃逆,以声短而频﹑喉间呃呃声响亮为主要表现,且患者无法自主。而顽固性呃逆则指因喉间呃声频繁,间断或持续性发作,持续时间超过24h且无法自行缓解。吞咽动作过快﹑突然吞气导致腹内压陡然增高,或有食管炎和腹腔手术史均可致病。本研究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6例,均为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治疗组各43例。常规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36~77岁,中位年龄54.89岁;病程1~7天,平均(3.40±0.72)天;病因为食管炎25例,胸膜炎8例,腹腔手术7例;吞咽过快导致腹内压陡增3例。治疗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37~75岁,中位年龄55.02岁;病程1~9天,平均(3.51±0.39)天;病因为食管炎23例,胸膜炎7例,腹腔手术7例,吞咽过快导致腹内压陡增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方法:参照《消化内科中西医结合诊疗手册》[2]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吸气时生门突然关闭,并发出短促声,呃逆持续时间48h以上,或停30~60min后重复发作;②中医诊断:主证为呃连声,短频快,无法自制,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上冲喉间,次证为舌苔白或黄﹑面色苍白﹑脉象迟缓﹑胸胁胀闷﹑手足不温。

纳入标准:①为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刺激后引起的单侧或双侧膈肌痉挛,病情长期无法自愈;②签署《疗效观察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中枢神经性呃逆,晕针,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癫痫,精神障碍。

2 治疗方法

常规组用氟哌利多(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95)10mg溶于10mL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推注,1日2次。

治疗组用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选攒竹﹑内关﹑天突﹑足三里,用华佗牌0.3mm×25mm无菌针,皮肤消毒后迅速将针向下斜刺入攒竹穴1~1.6cm,得气后顺时针捻转直至提针时有附着感,反复提插约3min,眼球湿润后再逆时针捻转,直到可轻松取针。直刺内关穴3cm,直刺天突穴0.6~1cm,随后针尖转向下方,沿胸导管前缘和胸骨柄后援缓慢向下刺入1.6~3cm,咽部产生阻塞样感或局部酸麻胀感后停止进针,留针3min后出针,并用无菌棉签按压5min。直刺足三里5cm。1日1次。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0074)﹑维生素B6(新乡市常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1020230),选双侧足三里,皮肤消毒后以5mL无菌注射器7#针头抽吸2mL维生素B1和1mL维生素B6,排空针筒空气后垂直刺入足三里穴,有酸胀感且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毕后迅速拔针并以无菌棉球按压针孔[3]。1日1次。

两组均治疗7次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

3 观察指标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进行量化评分。主证为呃连声,次证为舌苔白或黄﹑面色苍白﹑脉象迟缓﹑胸胁胀闷﹑手足不温,分别按0分(无症状)﹑1~3分(轻度症状)﹑4~6分(中度症状)﹑7~10分(严重症状)计分,主证总分为10分。次证总分为50分。并观察呃逆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个疗程结束后持续观察2周,对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进行统计比较。

4 治疗结果

两组呃逆症状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呃逆症状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呃逆症状评分比较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主证 次证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组 43 7.47±1.53 4.39±0.72*38.49±3.61 15.27±4.33*治疗组 43 7.45±1.65 1.96±0.84*38.51±3.49 6.34±1.76*t 0.058 14.403 0.026 12.528 P 0.954 0.000 0.979 0.000

两组呃逆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呃逆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

表2 两组呃逆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比较 ()

组别 例 发作次数(次)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h)常规组 43 20.39±5.61 4.96±1.24治疗组 43 10.45±3.75 1.08±0.92 t 9.659 16.478 P 0.000 0.00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比较。两组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组复发3例(6.98%),常规组复发11例(25.58%)。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60,P=0.019)。

5 讨 论

顽固性呃逆多为病症后期,呃逆不止,正气不足,饮食不进,若呃声低微,脉象沉细者多属胃气衰竭﹑元气欲脱的危象,治宜和胃降逆﹑扶元补正[5]。

攒竹穴主宣发肃降,可调节人体气机出入升降,膈处于胸腹之间,胃气上逆必然导致气机失调,因此,针刺攒竹可调节气机升降,降逆止呃[6];内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聚于阴维,属心包经络穴,针刺内关可疏通三焦﹑理气和胃﹑宽胸降逆;天突穴为阴维脉和任脉在人体咽喉部的重要交会穴,针刺天突可起到理气降逆﹑利咽止呃的效果;足三里则为足阳明胃经合穴[7],同属胃经本穴,针刺足三里既对脾胃有温补之效,可扶持元气,又可调理气机,促进清阳上升,浊气降沉。双侧足三里药物注射,可起到药物与针刺双重效果,用小剂量的维生素B1﹑B6可与穴位针刺共奏止呃效果,且能营养膈神经,疗效优于肌内注射[8]。针药共用,可扶元补正﹑降逆止呃,从而迅速减少呃逆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并能降低复 发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