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郭春生,李雅丽
(甘肃省泾川县妇幼保健院,甘肃 泾川 744399)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郭春生,李雅丽
(甘肃省泾川县妇幼保健院,甘肃 泾川 74439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型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用双面冷热光源照射、口服肝酶诱导剂及基础能量补充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浸浴及穴位按摩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83.33%,且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型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新生儿黄疸;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的临床症状,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1]。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有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7例、女13例,出生日龄(2.9±0.4)天,出生体重(3.2±0.3)kg,胎龄(39.7±0.9)周,黄疸出现时间(28.5±4.9)h。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出生日龄(2.9±0.3)天,出生体重(3.2±0.2)kg,胎龄(39.8±0.8)周,黄疸出现时间(27.9±3.9)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2]。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大于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大于257μmol/L(1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34μmol/L(2mg/dl)。具备任何1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辨证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辨证为胎黄湿热内蕴型。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灰白。舌红苔黄厚腻,指纹滞。
排除标准。①早产儿、胎龄较小(小于36周),出生质量较轻(2500g以下)。②有较严重的皮疹或皮肤溃烂。③有其他重大疾病或先天疾患如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先天性心脏病等。④急性溶血性黄疸24h内胆红素水平达到换血标准,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状如急性贫血、肝脾肿大、胆红素脑病等。
两组均用:①蓝光照射:采用YP-100型保温箱,温箱温度调节在30℃~32℃,湿度调节在50%~75%。采用ND14-XHZ-90型蓝光治疗仪,双面冷热光源照射。光照时,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每次治疗12h,间隔2h,连续3次后监测胆红素浓度,判断是否继续治疗。②口服药物:用肝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mg/(kg·d),分2~3次口服,连服4~5日。③根据体质量计算所需热量,通过人工喂养配方奶补充,监测血糖及出入量,必要时适当补充水分及摄入糖分,避免出现脱水及低血糖。
治疗组加用中药浸浴及穴位按摩。①中药浸浴:黄柏30g,茵陈30g,栀子20g,金钱草30g,大黄10g。分两次煎,每次加入常温纯净水2000mL,首煎浸泡30min,以武火烧开,文火慢煎10min,过滤去渣后两次煎出药液勾兑,倒入新生儿浴桶中,晾至28℃~33℃。患儿全身裸露,头部以下浸入药液中,为防止药呛入口腔,可使用新生儿泳圈辅助浸浴,每次浸浴10min,3次为一疗程。②穴位按摩:取至阳穴、阳陵泉、日月穴,浸浴后按摩,用拇指或中指轻按轻揉,按摩力度约皮肤凹陷2~3mm,频率约80~100次,每穴每次5min,共15min,3次为一疗程。
蓝光照射→药物浸浴→穴位按摩治疗,三者可交替实施,相互配合治疗5天统计结果。
显效:皮肤黄染明显消退,经皮测胆红素值小于7mg/dl(119.7μmol/L)。有效:皮肤黄染大部消退,经皮测胆红素值7~10mg/dl(119.7-171μmol/L)。无效:皮肤黄染消退不很明显,经皮胆红素值大于10mg/dl(171μmol/L)。
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 )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黄疸指数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黄疸指数比较 (mg/dt,±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黄疸指数比较 (mg/dt,±s)
治疗期间治疗后12h24h36h24h48h治疗组30 15.97±0.9212.48±0.40 8.81±0.43 5.71±1.086.02±1.05 5.58±0.91对照组30 16.03±0.9613.49±0.37 10.48±0.44 7.73±1.468.13±1.48 7.51±0.89 P>0.05<0.05<0.05<0.05<0.05<0.05组别n治疗前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发生死亡[5]。新生儿黄疸的出现与新生儿期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密切相关。由于胆红素生产相对较多、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肝脏微粒体中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缺陷、胆红素排泄缺陷、肝肠循环等多种因素,使得肝脏胆红素负荷大、肝脏清除胆红素能力差,因而表现出皮肤黄染症状[6]。
新生儿黄疸属中医“胎黄”、“胎疸”范畴。隋代《诸病源候论》提出:“小儿在胎,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归纳起来,引起新生儿黄疸的主要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外因主要为婴儿在胎产之时或出生之后感受湿热或寒湿之邪。内因为胎儿禀受孕母内蕴湿热之毒或阳虚寒湿之邪[7]。湿热郁蒸型黄疸是“胎黄”中较常见的类型,系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致。辨证为阳黄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中药汤剂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金钱草除湿退黄、利尿通淋,黄柏清热燥湿下焦、泻火解毒,栀子清热降三焦之火、利胆退黄、大黄泄热逐瘀、利胆退黄,通利大便。按摩穴位中至阳穴为督脉经阳气隆盛之处,有振奋宣发全身阳气、疏通经血、利湿热、安和五脏、补泻兼施之功,有清解黄疸之效;阳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八会穴之筋会,有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效;日月穴为足太阴、少阳之会,胆经募穴,有收募胆经气血之功。三穴相配,共奏疏利胆气、清热利湿退黄之功。中药浸浴配合穴位按摩,可促使经气畅通,增加毛细血管血流速度,使药物经皮肤充分吸收。另外,皮肤经充分吸收水分后再进行光照治疗可降低光照导致的脱水、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浸浴时应注意保护脐带,出水后及时消毒脐带,并保持局部干燥,防止脐带感染。浸浴时避免药液呛入口鼻,造成吸入。注意保持室内及药液温度,防止温度过高烫伤患儿及温度过低导致体温流失。
[1] 陈代斌.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47.
[2] 魏克伦,王玉山.关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的讨论[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302.
[4] 沈玉英.思密达、茵栀黄联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3):187-188.
[5]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9.
[6]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0.
[7] 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6-67.
R722.17
B
1004-2814(2016)03-0229-02
2015-10-1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