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杨大维
[关键词]媒体;跟风;假新闻
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假新闻时隐时现,一些报刊盲目跟风问题也不少见,而且大有屡禁不止之势。有的未经核实即公开引用或转载网络上的虚假信息,造成虚假新闻被放大,媒体公信力下降等许多问题。因此,这种情况必须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
众所周知,现实的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同时也成为报刊编辑们挖掘好新闻的新平台。殊不知,网络既是人们认识世界,获新知的有效途径,也可能是误导人们掉进黑暗的隐阱。曾几何时,一家媒体登载某地“香蕉有毒”,国内不少报刊马上跟风转载,结果造成舆论大哗,人们“谈蕉色变”。后来这家媒体辟谣,众多报刊又“一窝风”的跟着“更正”。如此这般,给广大读者留下笑柄不说,给产地又造成多么大的经济损失?前些时某报刊声称国家某领导人孙子已被提为“少将”消息一出,不少报刊争先恐后纷纷转载,可过不了几天,大家又跟着一个个地辟谣,一个个地“澄清”。人们不禁要问:“假新闻是谁生成的,又是谁传播的?造成者何以处置?误传者又有何说法?”人们似乎看到这样一个奇特的怪圈:有人造假,网络传假,媒体跟风;有人辟谣,网络披露,媒体再度跟风。试想,这种不正常现象如不加以节制,任其泛滥,习以为常,势必会影响公众对媒体的信赖,给党的新闻事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因为媒体跟风错了,即使改过来,更正了,人们对媒体的信誉度和权威等,也要大打折扣。
媒体盲目跟风原因很多,但主因恐怕只有两条:一是编者不负责任,缺乏政治头脑,主观上追求“新、奇、特”,只要是社会热点,抢眼新闻,具有效应轰动,便采取“拿来主义”,是否真实,一概不究;二是近年来报纸的扩容和增版,信息量也随之大大增加,在客观上出现不少“充填余地”,让虚假新闻有可乘之机。
总之,媒体报道的盲目跟风,往往为虚假新闻开设了通行的绿灯,这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指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如有失实,应主动承担责任,及时更正”。为了管住报刊采编假新闻,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作出决定,将采取三大措施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报刊采编活动。一是加大行政监管力度,進一步完善规章制度,认真落实虚假新闻报刊负责人问责制;二是深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记者证、记者站管理办法;三是加强新闻记者证管理,进一步完善媒体从业人员不良记录制度。我们相信,有了这些措施和规章制度,假新闻一定会少之又少,媒体的盲目跟风问题也就会进一步有效地得到根治。除此之外,作为媒体的采编人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自我修养和自省自律:
在职业理念方面,要铭记“谋求个人便利及争取任何有违大众福利的私利,不论所持何种理由,均与这种职业行为不相符合”,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这个理念不应动摇。
在职业态度方面,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应当尽可能查证消息的来源、内容,搞不准的要多请示,多研究,决不盲目自信,主观武断。
在职业纪律方面,要严格遵守制止虚假新闻的法规规章,认真落实规范互联网信息的有关管理规定,不打擦边球,不求轰动效应,不搞“人云亦云”。
在职业责任方面,要本着守土有责的精神,站好岗位,把住关口,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虚假新闻犹如过街老鼠,只有人人喊打才能免受其害;媒体跟风好比瞎子摸象,只有把握全局才能识别真伪,避免掉进陷阱。□
(编辑/李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