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分析

时间:2024-08-31

杨春旭

(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新乡 453000)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分析

杨春旭

(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河南 新乡 453000)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针刺加艾灸治疗,对照组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较对照组高,且治疗组复查率低、不良反应少。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安全有效。

原发性痛经;针刺;艾灸

原发性痛经是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且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1]。中医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2]。笔者用针刺加艾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40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年龄16~24岁,平均(21.7±2.5)岁;病程6~50个月,平均(22.3±12.2)个月。对照组20例,年龄17~24岁,平均(21.2±3.4)岁;病程6~42个月,平均(20.4±11.6)个月;两组年龄、病程、症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1]。①行经前后或月经期下腹部疼痛、坠胀,重者痛及腰骶,昏厥,疼痛呈痉挛性,周期性发作;②多见于青春期未婚女子,可伴有呕吐、恶心、头晕、腹泻、乏力等;③排除盆腔器质性病变,妇科检查无异常。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3]痛经(寒湿凝滞)。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痛减,得热稍缓,经血量少、色紫黯有块,形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青白,舌紫暗苔白,脉沉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中极、关元、水道、三阴交、地机,用28号1寸不锈钢针灸针,先直刺行缓慢小幅度的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20min ,留针同时加用艾灸,艾条距离针30~50cm(根据患者感觉调节,以发热但不发烫为宜)悬灸,日1次,连续5天,于月经期前2~3天开始,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

对照组用布洛芬缓释胶囊(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H10900089) 1粒,早晚各1次口服,疗程同治疗组。

消除患者紧张和顾虑,治疗期间勿劳作、避风寒、慎起居,禁食生冷寒凉。

3 观察方法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疼痛程度及伴随症状评分;经期及其治疗前后小腹疼痛者为基础分5分,腹痛难忍加1分,坐卧不宁加1分,腹痛明显0.5分,休克加2分,面色苍白加0.5分,冷汗淋漓加1分,四肢厥冷加1分,须卧床休息加1分,影响工作学习者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加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暂缓加0.5分,伴恶心呕吐加0.5分,伴腰部酸痛加0.5分,伴肛门坠胀加0.5分,疼痛在1天内增加0.5分(每增加1天加0.5分)。

4 疗效标准

治愈:腹痛及原有症状消失,疼痛评分降至0。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原有症状好转,疼痛评分减低1/2以上。有效:腹痛减轻,原有症状好转,疼痛评分减低1/2~3/4。无效:腹痛及症状无明显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分,±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例疼痛程度伴随症状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206.25±1.644.32±1.52*10.75±1.936.13±1.76*治疗组206.51±1.714.12±1.26*10.47±2.295.52±1.18*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例(%)

两组复发率比较。对照组复发4例(50.0%),治疗组复发2例(22.2%)。

6 讨 论

原发性痛经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的含量增高有关。研究表明痛经患者子宫内膜和月经血中PGF2a和PGE2的含量均较正常妇女明显升高。PGF2a含量高时可引起子宫平滑肌的过强收缩、血管挛缩,从而造成子宫缺血、乏养状态从而出现痛经。此外,原发性痛经还受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疼痛的主观感受也与个体的痛阈有关。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为邪气内伏或精血亏虚。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生理的急剧变化可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生活起居不慎或偏嗜寒凉生冷饮食等,均易感受寒湿之邪,客于胞宫,血与寒结,导致冲任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傅青主女科》有“寒湿乃邪气也,……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痛”的论述,可见寒湿为患,经脉不通为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故治应散寒除湿、温经止痛。地机为足太阴脾经要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之穴,两穴灸之能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通经止痛;水道有温运水湿,调经止痛之效;中极、关元为任脉之要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且任脉起于胞宫,具有调冲任,理下焦,补肾气之效,灸之能温经散寒,调理冲任。《本草备要》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走三阴,理血气,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而除百病。”药理研究表明,艾灸燃烧产生的红光与穴位的红外共振辐射在治疗中起重要作用[6]。艾绒气味芬芳,辛热走窜,燃烧时产生的热能和光能经试验证明能升高病灶部位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黏稠性、黏滞性、聚集性等血液动力学性质,降低炎症部位的IL-1与TNF的含量,减少炎症刺激,加快局部病理性废物的清除能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因此,针刺合用艾灸可以达到散寒除湿、温经止痛的目的。

针刺加艾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复发率低,且不良反应少。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8-319.

[2] 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9-84.

[3]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3-137.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3.

[5] 邓海平,沈雪勇,丁光宏.艾灸与经络穴位红外辐射特性[J].中国针灸,2004,24(2):105-107.

[6] TENG H,LIU YL,WANG JL,et al.Therapeutic efficacy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for ovuatory dysfunctional infertility[J].J Acupunct Tuina Sci,2012,10(2):81-84..

R246.315.1

B

1004-2814(2017)11-1314-02

2017-06-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