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观察

时间:2024-08-31

段冰川

(河南省汤阴县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关节外科,河南 汤阴 456150)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观察

段冰川

(河南省汤阴县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关节外科,河南 汤阴 456150)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113例分为对照组56例及观察组57例,对照组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优良率观察组84.21%、对照组67.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能够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确切,安全性高。

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术

股骨粗隆间骨折主要是由于外力间接引起,跌倒时下肢突然扭转,发生强力内收或者外展,从而发生骨折,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更易发生骨折,致残、致死率较高[1]。目前,手术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手术种类繁多,临床并无统一的标准[2],我院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13例,均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诊治患者,经X线、CT或MRI等检查确诊,符合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3],用随机平行对照法进行分为两组。对照组56例,男19例,女37例;年龄62-82岁,平均(71.39±7.02)岁;摔倒44例,车祸12例;改良Evans分型为Ⅲ型17例,Ⅳ型22例,Ⅴ型17例。观察组57例,男21例,女36例;年龄63-82岁,平均(72.01±7.26)岁;摔倒41例,车祸16例;改良Evans分型为Ⅲ型16例,Ⅳ型21例,Ⅴ型20例。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改良Evans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患侧垫高20°,两组给予腰硬联合麻醉,于髋关节外侧切开,充分暴露股骨上段,牵拉复位,克氏针固定,放置导针定位器,并于股骨大粗隆下2cm处置入导针,使用C型臂X线机对导针的位置及深度进行检查,满意后选取适合的滑动螺钉,从股骨颈置入,套筒钢板安装于股骨外侧,进行固定,检查固定的牢固程度,满意后留置引流,缝合切口。

观察组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取健侧卧位,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切口选用改良Gibson,分离臀大肌,将部分外旋肌群切断,后关节囊切开,暴露骨折部位及股骨颈,恢复股骨上端形状,与股骨小粗隆上方1.5cm处进行截骨,测量取出的股骨头,对大小粗隆的骨折块进行复位,同时恢复患者股骨粗隆的解剖结构,采用钢丝固定骨块,插入髓腔锉扩髓,冲洗后注入骨水泥,对双动头及假体柄进行固定,复位髋关节,检查假体的对位情况,以关节活动度良好,双下肢等长,髋关节屈髋内旋,无脱位为标准,最后放置引流,缝合切口。

两组术后12个月评价疗效。。

3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依据Haris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4],主要包括疼痛、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畸形4个方面,优为90~100分,良为80~89分,中为70~79分,差为70分以下。

手术相关指标:观察并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

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记录并发症发生率。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 )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

表2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s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观察组出现电解质紊乱2例,贫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5.26%。对照组出现内固定松动3例,贫血2例,肺炎3例,髋内翻畸形3例,低蛋白血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23.2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2,P<0.05)。

5 讨 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关节囊外的骨折,主要指股骨颈基底到小粗隆下平面区域内的骨折[5]。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皮下瘀血斑,患肢活动受限,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由于需长期卧床休息,易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致残致死率,故对于能够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多应用手术方法,以尽快恢复肢体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6]。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器械及手术方法不断增加,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内固定术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7]。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是内固定术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手术方法,通过股骨颈内螺钉的滑动、加压,以及套筒钢板的固定以防止髋内翻,在不暴露骨折断端时也可应用,具有加压以及滑动的功能,其动态加压、静态加压均有较好的抗旋转功能。但是,由于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易导致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时对骨质的损伤较大,易导致内固定失败。同时,由于固定角度并不能依据颈干角进行调整,影响头颈部血液循环。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在应用时易导致主钉穿出,导致股骨头切割的情况发生,影响整体疗效[8]。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通过置换病变的髋关节,可达到重建关节功能的目的,同时,注入骨水泥机械固定,可对关节部位进行保护,降低髋关节重建部位的骨质应力,减少骨折部位的愈合时间,加强髋关节的稳定性,加快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应用于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骨折类型为EvansⅢ型及EvansⅣ型效果较佳,对于骨质疏松不适合内固定术的患者亦有较佳的治疗效果,不宜长期卧床、内固定术失败的患者亦可应用。

[1] 马金来,晋大彬.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J].临床医学,2016,36(12):84-86.

[2] 徐林,向柄彦,柏小金,等.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J].重庆医学,2014,43(7):868-869.

[3] 贾德卫,邵明,凌坤,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比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1):54-57.

[4] 杨延伟,邓少林,刘金标,等.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内固定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5,36(8):1110-1113.

[5] 董平,乔洪旺,刘金煜,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DHS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6):1401-1403.

[6] 徐风瑞,何明武,姚忠军,等.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2):130-133.

[7] 祝敬华,魏瑞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观察(附17例报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9(5):400-401.

[8] 杨涛,傅东明,周长明.PFNA治疗老年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4):48-50.

[9] 赵孟和,王晓波,岳云亮,等.股骨头节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32(2):36-37.

R274.128.342

B

1004-2814(2017)11-1318-02

2017-06-2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