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黄盛杰 谢葆青 孙啸萍
“粮食安则天下安”。减少粮食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粮食年产量连续6年超6.5亿t,但在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环节浪费巨大,仅在粮食储存、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造成的浪费损失就高达3 500万t。其中,由于农户储存设施简陋、烘干能力不足、缺少技术指导等原因导致的粮食损失在8%左右[1]。因此,加强技术革新,推广现代化粮食仓储设备,对减少粮食仓储过程中的损失,提高粮食的储藏时间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储备粮的储存需要符合一定的要求,仓储设备应与粮食储存功能、仓型、进出粮方式、粮食品种、储粮周期等相适应。但传统粮仓在粮食安全储藏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传统粮仓多为手工打造,有的粮库是由老旧库房改建的,有的农村粮食储存点是用草合围而成的,缺乏密封设施,害虫、老鼠等极易进入。
部分传统粮仓缺少隔热防潮装置,极易发生霉变损失。我国东北地区地处储粮生态区域的冷湿区,秋季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冬季气候严寒、降雪天多,对防潮防霉的要求更高,传统粮仓达不到隔热防潮要求,会给病虫害提供滋生、藏身的场所和空间[2]。
传统粮仓管理粗放,存在不安全因素。比如,2013年5月31日,中储粮黑龙江林甸直属库发生火灾,有80个粮囤、粮堆过火,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07.9万元[1]。此次火灾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粮库在作业过程中,处于震动状态的皮带输送机的导线和配电箱箱体的孔洞边缘产生了摩擦,使得导线的绝缘皮破损,出现了漏电并引起打火,引燃了周围可燃物,并不断蔓延。粮库失火涉及安全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内部安全管理不到位、监管不力等问题[3]。
粮食是生命体,和果蔬一样,也有后熟期。粮食大量堆积可产生一定的热量,此时附着在粮食上的各类生物在蛀蚀损耗粮食的同时,还会造成粮食严重污染,促使霉菌大量滋生,加速粮食发热。因此,及时排出粮堆蓄热,减弱粮食的呼吸代谢,延缓粮食质量变化,是仓储环节减少粮食损失的关键。堆放式粮库和“危仓老库”缺少散热装置,无法通过降低粮食的呼吸强度抑制害虫和微生物生长,难以延缓粮食陈化和品质劣变。
粮食的陈化是一种自然现象。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超过正常储存年限以后,粮食的内部结构逐渐松弛,酶活性降低,呼吸能力衰退[3],生活力减弱。贮存条件的好坏对于谷物尤其是粮食种子的寿命影响很大。相较于传统粮仓,现代化的金属粮仓能为粮食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延缓粮食陈化过程。与传统粮食相比,金属粮仓的主要优势如下:
金属粮仓通常由彩钢等金属材料制成,仓体主要由底座、主仓体、顶盖等部分组成,配套通风系统、测温系统、提升机(如图1所示),能实现自动进出粮、翻仓、通风、测温等作业。相较于传统粮仓,金属粮仓储存量大,占地面积小,结构更加坚固,也更加耐用,具有密封性好、进卸料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金属粮仓整体封闭,内部干燥、干净,老鼠、蚯蚓等小动物难以进入。
图1 金属粮仓结构示意图
金属粮仓可以按功能进行组合,对基础设施和安装环境要求较低,安装灵活简便,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仓节的数量、形状等进行灵活选取和自由搭配,选择适合的功能性设备进行组合,可避免空间浪费,最大限度地利用建设场地。
金属粮仓的内部,一般会预留几个孔洞用于安装专业的通风装置,或者设置进气孔和自动出风口,对储存的粮食进行散热、排湿,以防粮食生虫、霉变,可以大大减少粮食损失和药剂使用量,达到安全保鲜、生态储粮的目标,实现绿色储粮。例如:在秋凉季节,粮堆内外温差大,可采取机械通风的方法有效散发蓄积的粮温。在冬季,可利用寒冷空气,使粮温降到一定程度,再趁冷入仓密闭;或对仓内导入冷空气,抑制粮食呼吸作用,使粮食内部生理变化呈静止状态,避免出现过度陈化,保持粮食的良好品质[2]。
与传统粮仓相比,现代化金属粮仓的功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存放粮食,而是综合利用电子测温、机械通风、内环流控温、智能倒仓等先进技术,有效监测和控制粮食的温度和湿度,延长粮食保质期和保鲜期。以储存小麦为例:虽然小麦耐高温,但在高温下长时间储藏品质也会降低;若在秋凉以后对小麦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散热,或利用低温密闭储藏技术导入冷气,并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保持低温状态[4],就可以长时间保持小麦品质。
我国很多农户尤其是产粮区农户都有自家存储原粮的习惯,农户存粮量约占全国粮食年产量一半左右。由于大部分农户缺乏必要的科学储粮知识和存储器具,长时间储存原粮易出现霉变、虫蛀等损耗,既影响农户收入又浪费粮食。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储存条件差、设施简陋,我国农户储粮损失比例在8%左右,加上粮食仓储装卸运输抛撒遗漏等,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超过3 500万t。消除露天粮仓、堆放式粮仓和“危仓老库”,推广绿色、高效、实用的仓储新技术,改善粮食储存设施条件,能够大大地降低粮食收储环节的损失。对于农户来说,低成本建设的金属粮仓无疑是最优选择。
按照政府相关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提高储粮设备技术水平,将传统储粮变革为科学储粮,力争将农户的粮食仓储损失降低37%。据此测算,每年可减少粮食产后损失1 300万t以上,相当于每年开发247万hm2的无形良田,相当于每年节水100亿t、节约标准煤468万t,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 220万t,还可有效缓解农药、化肥大量施用对地下水、土壤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可杜绝农户将陈化粮或变质腐烂的粮食转为饲料粮;同时,可明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快实现农业“碳中和”目标要求,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2002年农业部制定农业标准《钢板筒仓质量评价规范》(标准编号NY/T 647-200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在2011年和2017年制定了《粮食钢板筒仓设计规范》(标准编号GB 50322-2011)和《粮食钢板筒仓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标准编号GB/T 51239-2017)。但现有的标准仅为评价规范,侧重于产品施工与质量验收,对粮食储存定性定量监测缺乏技术要求;同时,标准的相关技术参数指标也有待提高,标准适用范围有待优化修订。例如:最初受限于储粮金属材料等相关技术的制约,考虑材质均匀受力情况以及以节省原材料为设计理念,编制标准时将金属粮仓默认为圆筒仓(见图2)。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方筒型金属粮仓(见图3)。方筒型金属粮仓在库房内更省空间,更易搭建摆放,且方便拆卸维修,能有效避免粮食取用过程中撒落,因而更受农户的欢迎,但由于相关标准修订滞后,此类金属粮仓至今无评价标准。2020年,江苏省农机部门率先开始推广金属粮仓,针对自动化金属粮仓实施分档购置补贴,但由于缺乏相关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补贴范围仅覆盖圆筒仓。
图2 圆筒型金属粮仓
图3 方筒型金属粮仓
目前,有关粮食减损的主流观点是,粮食机械化收获环节损失最大,粮食减损多侧重于在粮食“入仓”前采取措施,努力做到“颗粒入仓”。事实上,粮食生产机械化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几十年,通过对粮食收获机械以及各类加工机械的技术革新来降低粮食损失率的空间已不大。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极为关注粮食减损问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关于创新举措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通知》(国粮仓〔2020〕244号),明确要求推广应用现代粮仓,加强“智慧粮库”建设。为推动建立节粮减损新机制,国家粮食局实施“粮安工程”,加大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力度,推广原粮散装、散运、散储、散卸的“四散化”物流方式,并为农户配备新型储粮装具,以减少粮食储粮环节的损失。目前,农户对金属粮仓需求强烈,但受资金不足、用地紧张等因素影响,投资积极性不高。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加大金属粮仓推广力度,根据不同区域粮食存储需求,推广简便安全、适应农户需要的储粮技术和粮仓。条件允许的地方应对“农机补贴比例不得超过30%”的相关规定进行松动,采取“应补尽补”或“敞开补”的政策,鼓励农户购置金属粮仓,尽量减少农民投资成本和使用成本。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