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邮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机手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4-08-31

戚常同 闵安红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为农业机械化培育新型职业农机手是各地农机培训部门的职能。近三年,高邮市农业机械化学校认真落实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通知》精神,按照江苏省农机化“361人才计划”的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培训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机手,共组织1.2万农机从业人员参加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其中2 359人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农业装备水平的提升。2012年该校被评为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成为江苏省首批规范化农机学校。

1 主要做法

1.1 增加投入,狠抓队伍建设

高邮市农业机械培训学校是独立事业法人单位,现有在职职工8人。在市农机局和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先后投资30多万元,建成1 500 m2技能实训基地,有理论教室2个、电教室1个,教具设备基本齐全。为了提升技能实训质量,2010年该校和高邮江河农用水泵有限公司签订农业机械维修实训基地协议,2013年同润邮农机合作社协商,以润邮农机合作社千亩示范方作为学校观摩、示范、现场指导的实训基地。

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师资是关键。学校每年都抽出经费,鼓励在职职工参加学历提升继续教育及专题培训等,职工拿到证书可报销学费。该校现有专职理论教员5名、教练员2名、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3名,是培训职业农机手的主要力量。

1.2 规范管理,注重培训效果

有知识、会操作、懂科技、善经营,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是成为新型职业农机手的要求。由于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村留守妇女和老人成为种田的主体,出现农村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机主推技术运用难的问题。为此学校提出农机普及技术进村组、农机实用技术进镇村、农机知识更新培训到市校、继续教育到省市的培训思路。

(1)因地制宜,普及农机知识。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种植随意性大,把种田当副业搞,对新技术、新知识认识度不高的现状,学校加大信息宣传力度,送教进村组,让农民了解农机主推技术,合理使用农机。

(2)突出重点,培训农机技术。对有初中文化、年龄50岁以下的农机手、种田大户、农机合作社成员,让他们参加阳光工程、获证奖补等培训班,学习农机集成技术。近三年全市共有2 320人经过培训取得初、中级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成为新型职业农机手。让持有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到省里参加培训学习,近三年共有39人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复合型农机人才。

(3)以赛促练,提升技能水平。农机技能竞赛结果代表本地区技能培训质量,也反映职业农机手的水平。在省、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该市1名选手荣获“江苏省农机系统技能标兵”“扬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在扬州市2012年“全球通杯”农机行业技能竞赛中,该市4名技能选手取得“全能第三,3个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2 存在的不足

高邮是农业大市,农作物种植模式多,近三年,在本地区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三多三少”的现象:参加培训的农民多,自愿参加技能鉴定的农民少;从事单一农业生产的农民多,从事规模种植的农民少;掌握简单农机技术的农民多,掌握复杂农机技术的农民少。培育职业农机手的道路还很长。原因如下:

(1)农民学历不高。农民实用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有序的基础上,是收获、耕作、栽插、植保等环节机械化技术的综合运用。大部分参加培训的学员不是年龄偏大,就是学历不高,又不长期坚持参加学习,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不高,收入不稳定。

(2)种植效益不高。受田块、种植模式等因素制约,种植效益不高,导致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不愿种田,老人和妇女成为种田的主体,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成效不明显。

(3)培训机制不灵活。很多参加培训的农机手缺乏长期学习热情,技能操作考试还可以,遇到理论考试就“头痛”。所以,参加培训的农民多,成为职业农机手的不多。

3 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宣传身边典型事例,鼓励有知识的青壮年农民回乡务农,把农机培训办到田间、地头,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机手。

(2)选择培养对象。重点培训大学生村官、村组年轻干部、农机合作组织的青壮年社员,让他们率先成为“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新型职业农机手。

(3)培训项目向培养对象倾斜。通过获证奖补、阳光工程、科技入户等培训项目,对培养对象进行农机实用技术短期培训。对有潜力的农机手,培训基地要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不断加大技能培训指导力度,让他们掌握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技能,逐步成为种植大户、农机大户,进而发展家庭农场。

(4)典型带动,示范引领。大多数农机手是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好身体素质的中青年农民,其中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负责人懂农艺技术、会操作机械,善于经营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培训基地特别是示范培训基地,要总结本地农机手典型成功经验,结合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技术要领,根据省教材,编写本地农机农艺融合的培训教案,做好农机知识普及培训和技能等级培训,逐步提升农机手的技术水平,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机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