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印亚琴
淮安市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苏北平原腹地,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以“万顷水田连郭秀,四时烟月映淮清”的名句,描绘了一千年前便是“淮上江南”“鱼米之乡”的淮安水稻种植的盛景。近年来,淮安市将做大做强优质稻米产业作为向农业强市迈进的重要推动力,先后组织实施了旱粮改水稻、籼稻改粳稻、直播改机插的水稻“三改”,以及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8万hm2左右。加快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建设步伐、保持水稻稳产高产、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省委省政府率先建成农业现代化目标的重要措施。
(1)从保障粮食安全角度来看,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但可以有效争抢农时,抵御自然灾害,缓解农忙季节劳动力紧缺的问题,确保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而且可以提高产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不但改变了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生产方式,而且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增加稻农收入。据调查,水稻机插秧每亩增收101.5元,仅此一项技术推广应用2012年就为淮安农民增收2.6亿元。
(2)从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和省市规划来看,农业部下发的《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及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要求江苏省2015年率先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特别是种植机械化水平要达到70%。根据全国规划,江苏提出了水稻种植机械化“苏南地区率先发展、苏中地区加快发展、苏北地区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淮安市在2001年9月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农机局水稻机插秧推广工作五年规划的通知》(淮政办发〔2001〕77号),又于2009年11月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水稻机插秧发展规划及2010-2012年度发展计划的通知》(淮政办发〔2009〕160号),并明确对县(区)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实行“倒逼”机制。
(3)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来看,农机化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监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速度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淮安市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快与慢、好与差,不仅对提高全市农机化水平举足轻重,也直接影响到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进而影响全省“八大工程”建设。当前,包括水稻机插秧在内的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步进式插秧机省级以上财政补贴比例达到45%,高速插秧机省级以上财政补贴比例达到40%,而且实行购机补贴普惠制,补贴数量上不封顶,这些都对水稻生产机械化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新要求。
我国水稻机插秧技术第二轮大规模推广由江苏开始。1999年第一台东洋PF455S型插秧机在江苏省淮安市进行试验示范,全国第一批机插秧大户在淮安涌现,全国第一个机插秧专业服务公司2003年在淮安成立,全国第一个单机作业量突破16.67 hm2的机手在淮安产生,全省第一个机插秧保姆式托管服务组织在淮安出现;同时,该市也是全省第一个插秧机保有量接近2万台的计划单列市。15年来淮安市机插秧推广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1年,主要是对插秧机进行试验选型;第二阶段2002-2003年,在全市范围内布点示范,辖区内农场机插秧技术迅速推广;第三阶段是2004-2010年,全市范围内机插秧推广全面铺开,特别是2006年以后机具推广量与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超常规增长;第四阶段从2011年开始,全市进入以县(区)为单位整体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时期,2011年、2012年分别新增插秧机2 548台、4 581台,2013年的插秧机新增数更是有望突破5 000台。2000-2012年该市与全省、全国机插秧推广数据对比见表1。
表 1 2000-2012年全市插秧机推广情况与全省、全国情况对比
2012年全国、江苏省和淮安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分别是28.5%、60.9%和64.5%。
(1)创建氛围已经形成。对照计划目标,金湖县在2011年、洪泽县和清浦区于2012年分别建成了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区),南部三个县(区)创成水稻生产示范县为全市树立了样板,提供了借鉴。2012年,该市推广插秧机4 581台,比2011年增加86%,新增机具位列全省第一位,占到全省新增机具总数的27.1%。全市累计插秧机保有量突破14 000台,机插秧总面积达到17万hm2,机插率达到64.5%,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乡镇达60%,以市为单位创建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市的条件基本成熟。
(2)合力推动已成共识。市财政每年拿出300万资金对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县(区)、乡镇实行奖补并命名授牌,对成绩突出的推广人员、合作社和整体推进乡镇予以表彰奖励,对发展高速插秧机给予每台3 000元补贴。各县区都明确了机具累加补贴政策,全市2012年累计落实机插秧技术推广扶持发展资金1 200余万元。逐步完善了“责任在政府、指导在部门、推进靠县(区)、落实靠乡镇、突破靠合作社和大户”的责任机制以及市、县、乡三级联动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多部门联合会商与共同推动的工作机制,合力解决制约水稻机插秧技术和机具推广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全力促进水稻种植机械化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推进机制不断优化。近年来,全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实施乡、村区域性整体推进工程,突出发展千亩连片、万亩连片高产示范区,逐步形成了“五动、四化、三重点、二连片、一个模式”五点发展经验。“五动”是坚持政府层面的行政推动、部门层面的工作联动、政策层面示范带动、市场层面服务促动和舆论层面宣传发动;“四化”是坚持组织化、市场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方向;“三重点”是抓住重点县区、重点乡镇和重点村整体推进;“二连片”是着力打造万亩连片市级示范区和千亩连片县级示范点;“一个模式”是省委常委黄莉新批示由淮安推向全省的机插秧保姆式一条龙服务模式。
(4)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按照推进水稻机插秧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全市现有从事机插秧服务的农机合作组织424个,其中80%以上从事机插秧服务。2012年,全市重点扶持建设了80个作业服务规模200 hm2以上的机插秧服务组织,其中:作业666.67 hm2以上的合作社有15个,作业333.33~666.67 hm2的25个,作业200~333.33 hm2的40个。洪泽祥发、德富、盱眙大海等示范机插秧合作社单年作业超过1 333.33 hm2,服务组织的作业面积已占到全市机插秧面积的50%以上。机插秧合作社作为全市推广水稻机插秧的重要载体,如今已经成为机插秧技术使用和推广跨越发展的主角。
虽然近年来淮安市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该市水稻种植面积大,按照完成75%的目标测算,全市需要机插面积20万hm2,比很多市整个水稻种植面积都要大。二是机具结构不够合理,苏中、苏南地区已经限制步进式插秧机发展,而淮安市高速机从2011年才开始起步,2012年新增273台,也只能承担6 666.67 hm2的机插面积。三是基础条件参差不齐,淮安区的渠北片、淮阴区和涟水县淮涟灌区部分地方水源条件差,机插高峰期无水可用;盱眙县、涟水县2012年的机插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四是技术储备明显不足,新增机具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特别是高速机、育秧流水线技术操作培训任务很重,农机系统的技术装备力量以及组织水平备受考验。
(1)系统化定位。把实施整体推进,包括整县、整乡推进作为水稻机插秧区域推进的重点;把金湖县、洪泽县、清浦区作为机插水平稳固提升的样板重点;把淮阴区、淮安区、盱眙县作为第三轮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的培植重点;把涟水县作为提升全市机插秧发展整体水平的主攻重点;把机插秧合作社作为承接水稻机插秧的支撑重点;把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作为提升服务水平的创新重点;把高速机具、育秧流水线和工厂化育秧纳入2013年及其之后的装备与技术推广重点。
(2)整体化推进。“突出整体推进”是近年来淮安市水稻机插秧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市将以水稻整体推进示范片、示范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快速扩张,加快实现整村、整乡逐次连片整体推进的发展格局,建成一批集育苗、插秧、田间管理、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等于一体的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让整体推进乡镇迅速成为各地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示范县的强力支撑。全市2013年总体上保证80%的乡镇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重点扶持建设90个作业服务规模200 hm2以上的整体推进示范片、示范区。
(3)集成化推广。把高速机具、育秧流水线推广和育秧示范基地建设纳入2014年及其之后的扶持重点。这是水稻机插秧发展到一定阶段加速机插秧服务市场化、专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机插秧服务规模化的物质技术基础。2013年,市县财政拿出超过2 000万资金扶持技术推广,重点推进工厂化、规模化、基质化育秧,有效解决育秧取土难题;继续加大麦秸秆还田与水稻机插秧技术集成,集成率达到机插面积的60%以上。
(4)组织化服务。全市将进一步创新机插秧服务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扶持发展一批作业质量优良、作业价格优惠、作业时间优先、管理服务优化、建设成效优异的水稻机插秧合作组织,加快建立统一供种、统一栽播、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程。继续重点对“示范型服务组织”进行扶持和奖补,鼓励农机合作组织提供机械化、专业化、多样化、全程化服务。
(1)完善政策服务平台。认真抓好中央和省、市各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落实,推动政策宣传到户,充分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深入研究农民购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谋划和出台推新政策措施,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机聚集,向农村集聚。
(2)完善项目扶持平台。以大项目建设为牵动,整合市县项目资源。认真实施农机阳光工程培训和基层培训项目;扎实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整体推进乡镇和示范县建设,秸秆还田示范县、推进县项目建设和部级水稻育插秧项目建设;积极实施农机科技入户、三项工程项目,确保科技推广项目资金增加10%以上。
(3)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农机科技入户工程”,全力推进农机化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拓展“平安农机通”的科技服务内容,完善市、县农机科技推广部门网络服务功能,为农机户提供政策信息、技术信息、项目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开展新装备推介、项目招商、咨询投诉等服务。
(4)完善权益维护平台。扎实推进农机综合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打击假劣农机坑农害农行为,开展对农民乱收费的专项治理,尊重和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做好三夏大忙等关键时点的农机维修服务工作,广泛深入组织维修服务青年志愿者活动,把及时、方便、高效服务作为各级科技推广部门践行“101%服务”的主题,树立农机部门良好形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