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南省产业集聚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互动关系探究

时间:2024-08-31

赵 健

(黄淮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南 驻马店463000)

产业集聚因其特殊的集聚效应,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极为重要的增长极。传统经济发展是依靠资本驱动,而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的不断加重,传统因素的推动力已大大削弱。区域创新能力则因不断参与国内外竞争,已成为产业集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之一,作为区域创新能力主要构成要素的制度创新,更是在产业集聚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2013年河南省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专项工作方案》显示,2013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全面提速,重点引进100个以上龙头企业,打造100个特色产业链,实施1000个以上重大项目,形成10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新增就业人员30万人以上。

在上述现实背景下,基于河南省发展现状,测度其产业集聚水平以及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进而采用适当的计量方法剖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区域制度角度,提出促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显得尤其重要。

一、文献综述

1890年马歇尔首次提出产业空间集聚的三个原因以后,产业集聚理论便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随着19世纪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经济创新”概念,部分学者开始基于创新视角来研究产业集聚问题。

众多学者认为,区域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在制度安排、政策环境创造等方面扮演着组织、建设和维护者的角色。事实上我国台湾新竹科技园、日本筑波科学城和美国硅谷开发建设中政府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邱成利分析了制度创新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机理,认为要提升产业集聚水平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创新,弥补制度供给的缺陷,形成与产业集聚配套的制度体系[1]。任寿根认为与传统产业集聚相比,新兴产业集聚与制度因素的关联更为紧密,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从制度创新角度解释了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2]。Asheima以北欧大量案例为依据,采用实证方法剖析了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中小企业竞争力与区域创新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了区域制度创新,核心集群中的企业和制度基础设施创造机构是区域制度创新的两大关键主体[3]。卢伟以常州市为例,对该市产业集聚和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采用相应的计量方法,剖析了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4]。胡艺从制度创新能力的角度分析了武汉区域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障碍,并从政府与市场、金融、技术扩散机制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设对策[5]。

上述学者对产业集群与区域制度创新之间的实际问题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但关于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制度创新在产业集聚形成、发展等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尤其是实证支持下、基于区域制度创新视角的产业集聚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还存在很大研究空间。

二、河南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2008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为应对这一冲击,河南省开始建设产业集聚区。截至2013年,河南省已建成省级产业集聚区180个,其中114个布局在县域,产业集聚区的载体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其发展对整个河南省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效应。

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比较多,通过对反映产业集聚水平各类指标的考察,基于河南实际,本文选择区域集聚度指数表征产业集聚水平,这一指标可衡量区域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集聚水平。该指标可表示为:

其中St为河南省产业聚集指数,OCi为河南省第i个产业的工业总产值,OSi为全国同期第i个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基于河南省现状,产业集聚主要体现在6个优势产业上,具体包括17个产业①《河南省统计年鉴》显示河南省6大优势产业包含20个产业,但鉴于数据可获取性,同期《中国统计年鉴》相同专业为17个,因此本文选择17个专业。,因此公式中m=17。这6个优势产业是食品纺织、服装,这,2个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化工业有色金属业、装备制造业和汽车及零部件业,这4类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不是河南省强项。区域集聚度指数刻画了区域产业规模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聚集水平以及区域的专业化水平。

利用2010-2012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和同期《中国统计年鉴》,获得河南省和全国2009-2012年17个制造业总产值数据,再利用公式(1)计算出河南省近3年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度指数。出于计量分析的需要,考虑3年期样本数据过短,同理计算了2000-2008年的区域集聚度,见表1。

表1 河南省2009-2011年河南省制造业区域集聚度

由表1可以看出,2005年河南省制造业的集聚水平最低,仅0.028;2010年集聚水平最高,达到0.143;经计算,12年的平均集聚水平是0.060,这个水平是比较低的。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河南产业集聚度区建设时间短,2000-2008年这9年产业集聚水平过低导致12年整体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数据是基于全国的情况计算出来的,作为内陆省份河南省的产业集聚水平与东南沿海相比非常低,导致最终计算出来的集聚度偏低。但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产业集聚与区域制度创新的关系,所以数据的大小并不会影响两者的互动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从2008-2011年河南省产业集聚水平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又上升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上还是波浪式上升的。与2010年相比2012年产业集聚水平有所下降,但与2000年相比还是有较大上升的。当然表1所显示的变化趋势反映的是河南省整个产业集聚水平的整体情况,具体到每个产业,情况还是有所差别的,比如典型优势产业近年来其集聚发展的速度将极有可能大于平均增长率。

三、河南省区域制度创新能力测算

测算河南省区域制度创新能力,不仅有助于全面了解其

区域制度创新能力水平,还有助于进行该指标的纵向比较。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而区域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讲应该与产业集聚水平也存在紧密关系。本文界定区域制度创新指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个人群体和政府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觉地创造有利于当地,甚至有利于国家乃至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制度的过程。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区域制度创新能力需要相应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遵循科学性、独立性、可量化性和可操作性。科学性是指指标体系要尊重事实,能够客观地反映区域制度创新的现状、运行效率和未来的潜在发展能力;独立性是指指标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体系,但相关性不能过强,否则会出现相互涵盖信息;可量化是为了能进行综合评价;可操作性是指相关数据能够采集。

(二)指标的选择

依据指标构建原则,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评价河南省产业集聚水平时,采用如下指标:

1.区域创新政策完备程度。这一指标体现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能力和管理体制是否完备,该指标有很大的主观性,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得。

2.区域市场化程度。该指标体现人们的创新活力,本题以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来近似表征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这是因为大量文献显示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与市场化程度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3.区域基础设施投入水平。这一指标体现政府对改善区域环境的重视度,本文采用基础设施投资占总投资的比值来表示。

4.区域教育投入水平。制度创新离不开人才,这一指标间接反映政府对制度创新与发展的态度,可用教育投入占一般性支出的比值来表示。

5.区域科研投入水平。科研成果同样会对制度创新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可用科研投入占地方GDP的比值来表示。

(三)区域制度创新能力测算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之后,便可测算河南省区域制度创新能力,这是一个多目标的决策问题。

1.评价方法及计算过程

(1)建立指标矩阵。本题研究的期限是2000-2011年,时间是12年,每一年都有5个指标。因此,由年份和指标可以组成一个12×5的矩阵即(xij)3×5,鉴于篇幅,这里仅以3×5阶矩阵表示:

(2)指标的规范化处理。原始数据的量纲是不同的,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因此不能直接使用,需要进行规范化处理。上述5个指标都属于“愈大愈好”型,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规范化处理:

其中,xjmax表示矩阵中该指标所在列的最大值,xjmin则表示矩阵中该指标所在列的最小值。

(3)各指标权重的确定。确定权重的方法比较多,变异系数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客观赋值方法,本文采用该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过程为:先计算5个指标的均值和方差由均值和方差确定变异系数vj,最后由变异系数的比重确定各指标的权重wj。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4)综合指标的确定。由此可计算出表示区域制度创新的综合指标:

最终计算结果为:区域创新政策完备程度的权重为0.173,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权重为0.146,区域基础设施投入水平的权重为0.146,区域教育投入水平的权重为0.244,区域科研投入水平的权重为0.291。

2.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①其中区域创新政策完备程度是依据《河南省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制定》研讨过程中河南省科技局组织对政策制定情况的专家评议结果得到的。,按照公式(2)至(8),可得到河南省2000-2011年区域制度创新能力指数,见表2。

表2 河南省2000-2011年区域制度创新能力指数

由表2可以看出,区域制度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的变化趋势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变化基本相似。虽有所变动,但总体还是增强的,并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

四、河南省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关系分析

在测度了河南省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并综合评价了河南省区域制度创新能力之后,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计量方法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动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为便于比较,可将上述分析评价结果放置在一个表中,见表3。

表32000 -2011河南省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

对比两列数据可以发现,从2000到2011年,无论是产业集聚水平还是区域制度创新能力大致都呈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趋势。考察2009年之前的情况会发现: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的最大值0.063出现在2001年,而区域创新能力的最大值0.301则出现在2004年,符合产业集聚与制度创新发展的实际状况。一般情况下,产业集聚到一定水平后,政府才会意识到需要有相关的制度进一步促进这种现象的增强,对于内生式产业集聚现象,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经检验两变量的秩次相关系数仅为0.248561,且不显著。说明2000-2011年河南省产业集聚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之间没能形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者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需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从结果来看,所有变量都是不平稳的。为此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结果都变平稳,这说明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我们可以通过协整检验,进一步考察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表4 区域集聚度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的ADF检验

(三)协整检验

采用Johansen检验结果,见表5。

表5 区域集聚度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之间协整关系

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都是相同的两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协整关系如下(括号内为标准差):

说明2000-2011年期间,河南省产业集聚程度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之间呈现0.8788的比例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6。

表6 St与Zt之间Granger因果检验

由表6可以看出,St不是Zt的Granger原因,但Zt是St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两者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区域制度创新的外生性比较大,政府行为起了较强的作用。区域制度创新是产业集聚的格兰杰原因,其对产业集聚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基于VECM模型

由于两变量St和Z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采用误差修正模型来研究各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和短期动态调整关系。根据最小信息准则选择滞后2阶模型选择标准,见表7。

表7 VAR滞后期的选择结果

在5个评价指标中有4个认为应该建立VAR(-3)模型,因此确定建立VAR(-3)模型,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分别为R2=0.7360,R22=0.8646。同时为了检验该模型是否平稳,可对全部根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全部根都在单位圆中,系统是稳定的,可以利用该模型进一步分析。

在VAR模型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各个变量对于冲击的反应,图1绘出了两个变量的脉冲响应函数。

图1中,上图显示的是St对于冲击的反应,下图显示的是Zt对于冲击的反应。从图1可以看出:两个变量对于St的冲击反应都比较敏感。St对于自身的冲击反应在4期达到最大滞后基本趋于稳定。St对于来自Zt的反应在3期达到最大,8期之后才基本稳定。Zt对于来自自身的反应变动比较大,在1-2期趋向负相应,2期中后为正反应,10期之内没能稳定。

图1 对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

总体上看,St和Zt会对St的冲击产生较大响应,Zt对自身的冲击产生的响应是不稳定的。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采用上述计量方法,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了河南省2000-2011年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制度创新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显示:

其一,河南省产业集聚发展与区域制度创新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区域制度的创新具有较强的外生性,更多来源于政府行为,而并非产业集聚发展的内生需要。

其二,从2000-2011年的数据分析来看,河南省产业集聚对制度创新的影响要大于制度创新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这说明政府出台的相应区域创新政策是产业集聚发展起来以后才逐渐制定的;同时也表明河南省区域制度创新的空间还很大,有待继续创新发展。

(二)对策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知,产业集聚发展与区域制度创新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区域制度创新对产业集聚发展的助推效应并未很好发挥出来。针对这些问题,可制定相应的对策:

第一,明确政府在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和角色。在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市场监管职能和产业引导职能。政府要提供各项公共服务,除所需的基础设施外,还要积极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培训,提供相关的人才、市场、技术、政策信息。同时要维持市场秩序,加强集聚区内市场环境建设。

第二,制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

河南省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且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中小民营企业,天生带有众多缺陷,如人才匮乏、治理结构不合理等,解决这些问题可通过如下对策来实现:(1)制定规范企业治理结构的政策;鼓励企业吸纳更多股东入股以实现企业产权多元化,进而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倡导企业进行财产法人化改造,以增加企业的稳定性。(2)制定人才引进和员工技能培训的鼓励性政策,通过简化人才引进审批手续鼓励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鼓励地方高校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3)制定促进企业实施质量和名牌战略的激励政策。从目前看,河南省出口的绝对量虽然很大,但自有品牌很少,其盈利主要靠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来支撑。针对这一现状,河南省应尽快出台可促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与国际标准接轨,在集聚区内建立现代化的检测中心,通过大的国家采购商来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倡导绿色经营,推动区内企业加强核心技术创新,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主导产品的附加值。

第三,资本密集型产业集聚发展的制度安排。目前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了几个资本密集型产业,例如农业机械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及数控纺织等产业。对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制度安排要把握4个方面。(1)实施产业梯度发展模式。所有企业不可能齐头并进,可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制定梯度式发展格局。政策重心倾向于对主导产业的扶持,不断加强其凝聚力,培育出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2)重视科技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提升产业科技附加值。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创新优势,为不同企业提供技术支持。(3)整个产业资源,形成资源合力,以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鼓励企业互为参股,把广大企业整合起来,使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4)健全组织体系方面:强有力地组织推进机构发展壮大产业集聚的有效举措,河南省应成立具有实质性运作职能的发展领导机构,全面协调、规划、指导、监管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明确每个地区的发展目标,并将其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1]邱成利.产业集聚与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2]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世界,2004(2):56-62.

[3]Asheima B,CoenenL.Knowledge bases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omParing nordic clusters[M].Research Policy,2005:34.

[4]卢伟.产业集聚发展与区域制度创新能力关系研究:以常州市为案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8.

[5]胡艺.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7-9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