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述要(1963-2013)——基于CNKI期刊数据的分析

时间:2024-08-31

张 丽

(周口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越调是河南省三大地方戏曲艺术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随着国家文艺政策的扶持及越调人的不懈努力,学界对越调艺术宗师申凤梅(1927-1995)先生的关注不断攀升,且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2013年是申凤梅先生首次率领越调剧团晋京暨拜师马连良先生50周年,为了表达对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先生深刻的缅怀之情,笔者尝试在CNKI期刊数据的基础上,对1963-2013年间,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发展历程作一整体、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分析,以便国内外学者同仁借此纵观申凤梅研究的发展脉络,审视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历史进程,把握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发展的新趋向,进一步认知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对越调整体艺术研究的美学价值和时代意蕴。

一、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历史回眸

经文献检索,国内首篇对申凤梅舞台艺术具有实质性的研究专文,源自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1901-1966)先生1963年3月17日发表于《戏剧报》第5期的《姜维怎不服孔明》,同时,鉴于1963年又是申凤梅先生首次率团晋京演出暨拜师马连良先生,因此,本文将1963年视为“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回眸的起点。从1963年至2013年50年间,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可分为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和四个发展阶段,下面分述之。

(一)第一个时间节点:1963年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起步

1963年,正值艺术盛年的申凤梅先生首次率领河南越调剧团晋京(也是越调剧种的首次晋京)汇报演出,戏曲界、文化界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多前来观看,一时轰动京城。这一年,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在对申凤梅舞台艺术欣喜之余,还撰文《姜维怎不服孔明》一篇,高度肯定了申凤梅先生的舞台表演艺术:“功力深厚的唱做技巧,演来不显造作,不弄花巧。朴素里透着潇洒,自然中含着深沉。……她做戏有分寸,火候拿得准……该繁的繁,该简的简,恰到好处,活可而止,又交代得清清楚楚。”[1]此文揭开了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序幕。

这一年,申凤梅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恰值艺术盛期,作为一个地方小戏的演员,她不仅让马连良先生破例收了女弟子,而且马先生又撰文给予高度评介,显示了申凤梅先生此时的艺术已达到一定高度。

(二)空白期:1964-1978年

1964年至改革开放的15年间,由于国内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这一时期虽然漫长但却是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空白期。

(三)复苏期:1979-1987年

1979-1987 年的9年间,伴随着文艺上“双百”方针的开明政策,文艺的春天已悄然来临,年过半百的申凤梅先生再次焕发出艺术青春。1979-1980年,申凤梅主演了戏曲电影《诸葛亮吊孝》①电影《诸葛亮吊孝》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79年12月,40天完工,导演陈怀皑,申凤梅饰诸葛亮,何全志饰周瑜,陈静饰小乔。和《智收姜维》②电影《智收姜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80年冬,导演李鸣,申凤梅饰诸葛亮,何全志饰姜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的观影浪潮,申凤梅在剧中饰演的一号角色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无可取代,成为一代人永恒的记忆。如今这两部戏曲电影已成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据统计,在此9年间,国内3家期刊发文3篇,如《越调〈诸葛亮吊孝〉的启示》[2]、《生旦不挡 悲喜咸宜的越调能手申凤梅》[3]等;成果虽然不多,但是与空白的前15年相比,上述成果已标志着对申凤梅舞台艺术的研究已开始进入复苏期。

(四)第二个时间节点:1988年申凤梅舞台生涯50年

1988年是申凤梅舞台艺术50周年,社会各界对申凤梅多年的艺术成就和影响给予肯定和关注。年初,申凤梅当选为河南省第六届政协委员。10月初,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文联、河南省剧协等7家单位及其友好单位联袂在郑州举办“申凤梅舞台艺术50周年”纪念活动,她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2月,申凤梅先生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这一年“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成果中,首次出现了一部人物传记性专著和一部研究文集:人物传记是《活诸葛申凤梅》[4]、研究文集是《申凤梅舞台生活50周年专辑》(由《地方戏艺术》编辑部以结集出版)。传记与研究专辑的出版,是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一个转折点,极大地推动了申凤梅舞台艺术的后继研究。

(五)良性发展时期:1989-1995年

1989年至1995年7月20日的7年间,申凤梅先生在业内人士和观众中赢得了极好的口碑。198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被河南省文化厅树立为焦裕禄式的文艺战士,号召全省文化艺术界向她学习。同时,这一时期也是申凤梅舞台艺术进入“人乐合一”的时期,申凤梅的艺术作品通过影视、舞台实景,磁带、VCD等多种传媒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极大认可。

随着申凤梅先生的舞台戏曲事业日趋风生水起,自然而然引起了学界的侧目,这一时期国内两家戏曲权威杂志《中国戏曲》《戏曲艺术》计发文8篇。对申凤梅的新编历史剧《七擒孟获》和现代戏《吵闹亲家》进行了戏剧学意义的探讨,如《越调〈七擒孟获〉的当代审美视角》[5]、《移风易俗 谑而多讽——首都戏曲界座谈〈吵闹亲家〉》[6]、《河南越调〈吵闹亲家〉表演程式的创作》[7]等。另有2篇成果肯定了申凤梅先生为推动越调艺术发展的奉献精神,如《申凤梅——越调剧团的主心骨》[8]、崔登云的《时刻想着群众的艺术家》[9],研究越来越深入到申凤梅创造的艺术世界中。上述成果表明,学界对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六)第三个时间节点:1995年痛失大师

渐入艺术创造佳境的申凤梅先生忘却了年龄,正大展宏图之际,死神却悄然而至。1995年7月20日凌晨5时,申凤梅先生逝于她工作生活多年的周口。在倾城的送葬队伍中,有她多年艺术和精神上的挚友,也有多年来一直热爱她和热爱她艺术的观众。这一时间节点上出现大量纪念性的文字,分别刊于1997年由河南省文化厅编印的《人民艺术家申凤梅》和2009年由周口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办的《申凤梅与河南省越调剧团》专辑中。这两部文集同样对当下的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来说,具有重要且独特的史料价值。

(七)后申凤梅时期:1996-2013年

申凤梅去世后,伴随着国内学术的繁荣、音乐学和戏曲学等相关学科的成长与完善、国家非物质遗产的启动、多元化媒体平台的崛起等,学界对申凤梅舞台艺术的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深度。相对于前期研究成果而言,这一时期是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最兴旺、最丰满、最为拓展的18年,是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重要的成长时期。

这一时期,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队伍明显壮大,期刊从戏曲类拓展到学报类、音乐类,除了纪念性文章及对申凤梅舞台唱腔音乐的学理性分析外,还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态势。主要表现在:其一,对申凤梅舞台艺术贡献及其舞台艺术传承的探讨,如《试论申凤梅对三国历史剧的贡献》[10]、《论申凤梅对越调艺术的创新发展》[11]、《申凤梅戏曲教育思想略论》[12]、《张 秀 卿 与申凤梅的 戏 缘》[13];其二,对申凤梅舞台艺术个案的研究拓展到对“申派艺术”的研究,如《浅析河南越调申派声腔艺术的演唱特点——纪念申凤梅逝世十周年》[14];其三,在专著及专辑方面也达到历史新高,其中有小说版的《申凤

梅》[15]、人物传记版的《申凤梅传》[16]、回忆与纪念版的《人民艺术家申凤梅》[17]和《申凤梅与河南省越调剧团专辑》[18]。上述成果,体现了当下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新格局已经出现。

二、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新趋向

纵观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50年,呈现出如下四个新研究趋向。

(一)研究者的学科分布逐渐拓宽,学科间更趋交叉融合互补,关注和研究申凤梅舞台艺术的学者群体迅速壮大

从学科分布上看,研究申凤梅舞台艺术群体在1995年前,主要为各地市报刊记者及戏曲文化圈。1995年之后,研究群体中开始出现音乐学、文学、戏曲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员。研究成果的主要刊发阵地随之也从地方报刊转移到全国有影响的各大期刊,特别是在后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时期,除申凤梅先生的同事撰文20余篇外,更多的研究成果来自戏曲研究院、地方文化馆、高校音乐系和文学院的教师,相关研究成果达40余篇(1995年前仅为4篇)。

上述数字体现了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群体身份由非专业向专业,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趋向。这一趋向既与国内学术的繁荣有着紧密联系,也与音乐学、文学、戏曲学等相关姊妹学科的成长、完善密不可分。研究群体的壮大与申凤梅舞台艺术成就、贡献和影响相得益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选题广度与研究深度均有质的提升

1995年前,有关申凤梅舞台艺术的研究成果多着墨于申凤梅的人品艺德。1995年后,深入论证申凤梅舞台艺术独特性专题研究成果相对增多。这方面代表性研究成果是《试论申凤梅对三国历史剧的贡献》[10]。作者侯耀忠从美学与戏曲学视野,指出申凤梅先生对三国剧的主要贡献是对人性与人生价值方面的挖掘,因此,申凤梅先生的舞台艺术创造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和崇高的精神追求,申凤梅先生的三国系列剧不仅传达出了历史的声音,也赋予角色人物以历史的凝重感和美学的崇高感。同时,作者热情洋溢地指出:申凤梅通过饰演智者诸葛亮,不仅找准了自己的艺术定位,提高了自己的艺术品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个性,而且还给越调剧种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将越调剧种带入河南三大剧种之一。

在后申凤梅时期,具有一定的美学色彩和理论深度的论文已开始频现,如《申凤梅唱腔艺术的美学特征》[19]、《申凤梅戏曲教育思想略论》[12]、《论申凤梅对越调艺术的创新发展》[11]等。

但是与申凤梅的舞台艺术成就相比,还需要更多学者参与进来,使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在选题上更加全面,在研究内容上更加深入,在理性思考上更加规范,使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迈向成熟。

(三)以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为核心,正在向越调艺术的整体性研究拓展,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平台初见端倪

随着“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深入展开,研究主题从申凤梅向越调艺术的其他演员、剧种、剧团、剧目、流派等方面层层深入推进,这种趋向已将以申凤梅舞台艺术为主题的个案研究推向越调艺术的整体性研究。

在越调人物志研究中,越调前辈张秀卿(1919-1960年,艺名大宝贝),越调新秀申小梅、徐爱峰等渐现在学者视野中。可喜的是,对越调人物关注的目光从河南省越调剧团拓展到其他越调剧团的代表人物,如许昌越调剧团毛爱莲、袁秀莲,社旗县越调剧团的王怀全,襄城越调剧团的郭宝霞等。其中对毛派越调创始人毛爱莲先生的研究成果最多,如《越调名家毛爱莲声腔艺术研究》[20]、《从“毛派”艺术看外装戏的艺术特征》[21]、《对传承和创新许昌越调毛派戏剧艺术的思考》[22]、《毛爱莲的唱腔艺术与人物形象的塑造》[23]等。

随着申凤梅舞台艺术个案研究的进展,对越调剧种和流派追根溯源,从越调剧种的母体即源于200年前鄂豫交界之地的“越调”开始,展开对“母体”分支及再分支的关注。越调剧种的历史变迁,目前学界已形成共识,见图1。

图1 越调剧种的历史变迁

图1显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调艺术”在历史性衍变过程中不断分化,从三大地域性流派(湖北越调、河南越调、陕越调)向表演艺术家流派(申派、毛派)转化的倾向。其中河南越调在三大地域性流派中发展态势较好,它在河南境内经过百年发展又形成四个地域性流派,分别是南阳调、陈州调、中州调、怀庆调。其中陈州调因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先生的贡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家流派“申派越调”;中州调因越调表演艺术家毛爱莲先生的贡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家流派“毛派越调”。这两大表演艺术家流派是当代河南越调发展的两面大旗,同时,伴随着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深入,上述各流派发展都受到相应的关注。其中对“河南越调”的研究成果为最,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中,期刊文章10余篇,专著3部,硕士论文3篇。

在剧团研究方面,出现了从申凤梅先生所在的河南省越调剧团研究视角向市、县、民营越调剧团研究的推进趋势。目前河南专业越调剧团有6家,其中省级越调剧团1家(即申凤梅所在的“河南省越调剧团”),市级越调剧团1家(即许昌市越调剧团),县级越调剧团4家(即邓州市越调剧团、襄城县越调剧团、社旗县越调剧团、扶沟县越调剧团)。此外还有活跃在各地的以平顶山、南阳为首的近200个民营剧团。目前学界对这些剧团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生存现状及发展前景层面。

在剧目研究方面,从对三国戏“诸葛亮”系列的《诸葛亮吊孝》《收姜维》《七擒孟获》等转向对其他优秀剧目如《申凤梅》《吵闹亲家》《无佞府》《尽瘁祁山》《远山春雨》的关注。特别是自2008年新编历史剧《老子》搬上舞台后,关注度较高,相关专文达到10余篇,其中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学术价值的成果的作者是越调主创人员。如导演李利宏的《回故乡——越调〈老子〉导演阐述与悟记》[24]、作曲黄政领《越调〈老子〉音乐创作断想》[25]、演员徐爱峰《我在越调〈老子〉中饰演紫葺的感受与收获》[26]和陈青林《准确把握人物 精心塑造形象——我在〈老子〉中饰演周王的体会》[27]等文章。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以申凤梅舞台艺术为核心的一系列学术研究中,群体性地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申派”,并由此派生了一个“申派系列”,即申派越调、申派唱腔、申派声腔、申派传人、申派艺术、申派越调人。之后多年在学界不绝于耳,“申派”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名词和新流派现象,表明以申凤梅为个案的研究已向着表演艺术家流派的范畴推进,向着追寻戏曲艺术本质和规律、戏曲艺术社会功能的方向进发。

(四)国家政策的扶持和民间越调志愿者的加入,使在新资料挖掘、收集、整理等方面为发展着的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和越调艺术整体性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完善的资料

伴随着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展开,申凤梅艺术及经申凤梅打磨的越调艺术作为一种整体性文化,受到了来自国家、省、市三方的大力支持。特别是2006年“越调”成功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申凤梅先生生前所在的河南省越调剧团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2008年位于周口市东新区的“申凤梅艺术中心”奠基并于2011年交付使用。这表明,伴随着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的深入,申凤梅艺术成就与贡献正在得到肯定与追思,对申凤梅舞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正在得到政府方面的扶持。

与此同时,民间痴迷于申凤梅舞台艺术的志愿者正在以实质性行动推动着申凤梅研究的深入。可贵的是,民间越调志愿者们多是80后,他们只付出,不图回报,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弘扬凤梅精神,传承越调艺术。”他们的执着也因此受到很多资深越调人的尊敬。特别是这个民间运动的发起者,青年越调志愿者郭庆璋(网名赵钱孙)自筹资金创建2个平台:“中国越调网”(2007年创建)、《中国越调》①《中国越调》与《中国越调·名家访谈》DVD配套发行,2010-2013年已发行4期。杂志(2010年首发)。8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在河南、湖北、陕西等省抢救性地寻访了几十位健在的越调名老艺人,参与并筹划了3次越调艺术研讨会(2007年纪念申凤梅诞辰80周年,2010年申派艺术研讨会暨越调艺术发展与传承座谈会,2013年越调艺术交流探讨会及全国越调戏迷联谊会)。通过他们的采风,极大丰富了申凤梅及越调艺术研究资料库。

民间人士对申凤梅对越调新资料的挖掘,为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及越调整体性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原始影视文献资料,进一步推动了以申凤梅舞台艺术为个案的研究向越调艺术整体性研究的前进步伐。

三、结语

纵观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50年,其经历的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或阶段,都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学术领域的萌芽、成长。同时也向世人较全面地展示了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然而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还有不少“未被思项”,等着广大学界同仁去寻找、分析、阐释。

首先“申派越调”“凤梅精神”需要我们从音乐学、文化学、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阐释和整理,申凤梅对越调艺术事业的整体性构思需要我们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解读。当下赤诚而执着的民间越调青年志愿者值得研究的痴迷还未受到关注;多元化的传媒手段(网络媒体、平面媒体、数字媒体)等在越调发展中的价值与意义有待认知;鉴于越调当下发展的主要平台是送戏下乡,那么越调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还是存在缺位与空白;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如何处理好传统戏曲文化的“保护与生存”“传承与创新”……

从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走向当下蓬勃发展的越调艺术研究,将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文化工程,有着巨大的思考空间,研究才刚刚开始。尚需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去探索更多“未被思项”,不断拓展和深化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和由此引发的越调整体研究,以期构建相对合理、恰如其实的学术研究体系。这种研究体系的构建,必将为申凤梅舞台艺术研究及越调艺术的整体性研究开创一个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崭新局面。

[1]马连良.姜维怎不服孔明[J].戏剧报,1963(5):19-21.

[2]朱丹南.越调《诸葛亮吊孝》的启示[J].戏曲艺术,1982(3):50-52.

[3]罗云.生旦不挡 悲喜咸宜的越调能手申凤梅[J].中国戏剧,1982(4):30-32.

[4]张朴夫·冯波.活诸葛申凤梅[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5]罗云.越调《七擒孟获》的当代审美视角[J].中国戏剧,1993(4):14-15.

[6]尔冬.移风易俗 谑而多讽:首都戏曲界座谈《吵闹亲家》[J].戏曲艺术,1992(1):66-67.

[7]郭汉城.河南越调《吵闹亲家》表演程式的创作[J].中国戏剧,1992(1):41-42.

[8]晓耕.申凤梅:越调剧团的主心骨[J].中国戏剧,1991(12):31-32.

[9]崔登云.时刻想着群众的艺术家[J].中国戏剧,1991(7):34-36.

[10]侯耀忠.试论申凤梅对三国历史剧的贡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7.

[11]赵毅.论申凤梅对越调艺术的创新发展[J].中国戏剧,2011(4):49-52.

[12]吴彬.申凤梅戏曲教育思想略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4):33-35.

[13]王炳灿.张秀卿与申凤梅的戏缘[J].东方艺术,2009(s2):130-131.

[14]黄政领.浅析河南越调申派声腔艺术的演唱特点:纪念申凤梅逝世十周年[J].东方艺术,2005(20):131-132.

[15]李佩孚.申凤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16]段荃法.申凤梅传[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3.

[17]河南省文化厅.人民艺术家申凤梅[G].郑州:河南省文化厅,1997.

[18]周口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申凤梅与河南省越调剧团专辑[G].周口文史资料选辑,2009.

[19]魏天葆,岐延斌.申凤梅唱腔艺术的美学特征[J].戏曲研究,2001(1):363-373.

[20]赵毅.越调名家毛爱莲声腔艺术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30-135.

[21]王茹.从“毛派”艺术看外装戏的艺术特征[J].大众文艺,2010(8):127-130.

[22]杨建才.对传承和创新许昌越调毛派戏剧艺术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3(4):122.

[23]王梦莹.毛爱莲的唱腔艺术与人物形象的塑造[D].开封:河南大学,2008.

[24]李利宏.回故乡:越调《老子》导演阐述与悟记[J].东方艺术,2009(S2):69-71.

[25]黄政领.越调《老子》音乐创作断想[J].中国戏剧,2009(9):58-59.

[26]徐爱峰.我在越调《老子》中饰演紫葺的感受与收获[J].中国戏剧,2010(9):58-59.

[27]陈青林.准确把握人物 精心塑造形象:我在《老子》中饰演周王的体会[J].中国戏剧,2010(10):46-4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