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贾海建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人类是从山林中走出并一步步迈向文明的,山岳崇拜在各民族的先民那里都是一项重要的信仰。中国又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岳、丘陵占到了国土面积的近2/3。现在中国境内发现的远古文明多位于山岳丘陵地区,如“山顶洞人”的化石发现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洞穴,柳江人发现于广西柳江通天岩洞穴,而红山文化则发现于辽宁赤峰红山……可以说“'山'孕育了中国文化”,“'山'才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1]。伴随着中华文明产生而生成的山岳文化,经历了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社会化的宗教信仰再到游赏性审美感悟的演变,当然这种演变是文化内涵的累积,而不是彼此的兴衰更替。因此,山岳文化的内涵在不断膨胀,容纳了宗教、哲学、审美、民俗等多层次文化内蕴,涵盖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层面,与民众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文人雅士对其更加情有独钟,山岳被大量地写进各类文学,其中就包括小说作品。而在众多的小说类型之中,神怪小说和山岳的关系尤显密切,如《西游记》中的神仙鬼怪几乎都出没于山岳丛林之间,而《聊斋志异》中优美的狐鬼花妖的故事大部分也是以山岳为背景的。神怪小说中的这些山岳书写,无论是在文化内蕴还是文学意义方面,都有值得我们关注并深度挖掘的价值。但现在学术界对神怪小说和山岳关系的研究还有很大缺失。本文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进一步确认了研究神怪小说与山岳关系的学术价值,以期能引起学界对此研究课题的关注和重视。
魏晋以来,“山”和“水”在文字层面连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山水”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地理和文化概念,甚至可以作为“自然”的代称。因此,描写山岳的作品被纳入“山水文学”的范畴。学术界对山水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山水诗和山水游记这些诗文上面,而从整个山水文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有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2]和高建新《诗心妙悟自然:中国山水文学研究》[3]两部著作。在李文初《中国山水文化》[4]和陈水云《中国山水文化》[5]两部专门研究山水文化的专著中,也有一定篇幅谈到了山水文化与文学的关系。专门研究山岳与文学关系的有法国保尔。戴密微《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山岳》[6]一文,何平立《崇山理念与中国文化》[7]一书有专章论述了山岳与文学的关系。但这些著作均未涉及山岳与小说的关系,所谓的“山水文学”或“中国文学”中的“文学”指的是诗、文、赋、词等文学体裁,而不包含小说。但山水文学中不涉及并不等于说小说中的山岳描写就没有特色和价值。
依据山岳在小说中的功能不同,我们大体可以将之分为三类:
一是作为战争场地的山岳。这在《三国演义》《荡寇志》等战争描写集中的小说中最为明显。在冷兵器时代,地形的因素对排兵布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山岳的险峻往往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小说中虽多虚构,但写及战争故事,山岳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这类小说中的山岳多是作为地理背景存在,可以据其探讨古代的军事作战思想,难以展开文学的分析。
二是作为绿林好汉栖身之地的山岳。这在《水浒传》《隋唐演义》等英雄传奇小说中有最为集中的表现。小说中的这类山岳多是江湖绿林人物的聚集地,他们占山为王,啸聚山林,目的不一而足。这类小说中的山岳多是与政权对立的草根势力的代表。同时,它们又独立于现有体制之外,成为自由的象征。这类山岳中以梁山最为典型。但总的来说,这类山岳的文化内涵比较单一,不同小说中的山岳书写有明显的模式化倾向。
三是作为神仙鬼怪出没场所的山岳。这类山岳主要出现在神怪小说之中①本文所使用的神怪小说概念借鉴了林辰先生在《神怪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1页)中对神怪小说的定义,它涵盖六朝志怪直至明清神魔的所有作品,同时包括了非神怪小说中的神怪情节。。如在《太平广记》《聊斋志异》等所收的志怪传奇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以及非神怪小说的神怪情节中都大量存在着。这些山岳既表现出原始自然崇拜的遗留,又承载有佛、道所赋予山岳的种种新的文化内涵。并且在神怪故事中,山岳不仅作为外在环境存在,而且具有了结构叙事功能,对情节的构建、人物或神怪形象的塑造都起着重要作用。现在学者多将神话作为孕育小说观念的渊源,而许多神话的产生都与山岳崇拜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这种崇山的心理和对自然的崇拜,导致了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的出现”[8],这在《山海经》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明显。虽然我们无意将小说的渊源单纯地归结到神话上去,但山岳崇拜与小说的产生存有联系则是不应否认的。在各种小说类型之中,神怪小说与山岳崇拜的关系更加明显与直接:神怪观念的产生就与山岳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山岳崇拜看作是神怪小说产生的最初、最重要的文化根源之一。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中的山岳书写与诗文中的山岳描摹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特别是神怪小说中出现的作为神仙鬼怪出没场所的山岳,其丰富独特的内涵,值得我们予以系统审视和深度挖掘。因此,研究小说与山岳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应该重点关注神怪小说与山岳的关系。
至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古代小说与山岳关系的专著。在研究小说与山岳关系的单篇论文中,除《五台山与〈水浒传〉》[9]《刘鹗审美视野中的泰山》[10]《〈水浒传〉与泰山文化》[11]三篇论文外,其他论文研究的对象均为神怪小说(包括非神怪小说中的神怪情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神怪小说与山岳关系的密切性。下面我们就将这些论文分类予以梳理。
(一)探索神怪小说中所写山岳的原型。这以探寻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家乡”即花果山原型的论文为最多。《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花果山诞生并度过了他的“童年”。“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不仅风光秀美令人心旷神怡,其作为独立王国“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境界更是让人神往。出于对《西游记》的熟悉和喜爱,人们常会发现现实中有许多山岳的景物与小说中的花果山非常类似,于是有意无意地将现实和小说联系起来。明清之际的学者傅山在《傅山全书》中曾有这样一条记载:“《静乐县志。人物》中,收孙行者,每以为笑谈。往在淮干,又闻一游客争之曰:'孙行者是敝乡人,敝乡见有花果山、水帘洞,如何得香贵乡也!'吾唯唯,曰:'若尔,自当奉让!'”[12]由此可见,孙悟空的“家乡”之争非起于一时。清代康乾时期的李百川在《绿野仙踪》中写道:“次早问明上山(按:指华山)路径,绕着盘道,纡折回环。转过了几个山峰,才到了花果山水帘洞处,不想都是就山势凿成亭台、石窟、廊棚等类。又回思日前经过的火焰山、六盘山,大概多与《西游记》地名相合,也不知他当日怎么就将花果山水帘洞做到东海傲来国,火焰山做到西天路上,真是解说不出。”[13]明显将华山上的花果山水帘洞当作了《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因为全国有水帘洞的山不仅一座,名为花果山的也不在少数,所以这种类似的观点甚多。现代较早以文学研究的视角提出花果山原型问题的是董作宾。在学术界普遍接受《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的观点后,1923年,董作宾在《读〈西游记〉考证》中指出《西游记》中花果山水帘洞似乎是以明时属淮安府海州境内云台山的水帘洞为原型的[14]。这一观点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15]《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补证》[16]《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与连云港花果山》[17]《〈西游记〉与花果山云台山》[18]《〈西游记〉与连云港市云台山“三元”》[19]等都是在确认云台山为《西游记》中花果山原型的基础上,对《西游记》与云台山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论述。很长时间以来,《西游记》中花果山以江苏云台山为原型的观点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但此说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西游记》的作者为吴承恩。随着对吴承恩著作权的质疑,此说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花果山的“新”原型或可能对花果山的文学塑造产生过借鉴的山岳被提出,如山西娄烦花果山说[20]、福建武夷山说[21]、宜兴阳羡山说[22]、山东泰山说[23]等。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山东学者杜贵晨先生发表了一系列文章①这些文章都收入了杜贵晨《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齐鲁书社2008年版)一书的第4章《泰山文化与〈西游记〉》。,依据明代《泰山志》《岱史》等史书,结合泰山的实际风物,系统论证了百回本《西游记》与泰山的关系,指出《西游记》写孙悟空“籍贯”“故里”及其所大闹的“三界”,是有现实地理环境作为参照的,这一参照物就是“五岳独尊”的东岳泰山;西游故事最后形成的“齐天大圣”是一只“泰山猴”。这一观点虽仍有不完善之处,但也足以与云台山之说并驾齐驱,成为颇有影响的一家之言。关于《西游记》中花果山的原型,现在仍无定论,也许会永远争论下去。在这些考证原型的文章中,论者所使用的方法是寻找小说中的花果山与现实中的某一山岳在名称、景物上的相似之处,因为在相似度上很难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只能在相似点的数量上相互竞争。同时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探讨中难免会掺杂一些非科学研究的因素。对这一情况,朱兰芝、刘晶在《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评〈西游记〉研究中的所谓孙悟空“家乡”之争》一文对这些原型考证的方法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文化地对待文化,文学地对待文学”[24]。
《红楼梦》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女娲补天所遗灵石的神怪故事开篇,脂批对“大荒山无稽崖”所作的批语是“补天济世勿认真,用常言:荒唐也,无稽也”,而对“青埂峰”所作的解释是“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这似乎表明这一山岳只是虚构用来表达“情空”“情悟”“情累”的主题,多数学者都继承了此种观点。护花主人王希廉指出:“曰大荒,曰无稽,便是真事隐的注脚。此书凡人名、地名,皆有借音、有寓意,从无信手拈来者。”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荒山并不是作者虚构的“荒唐言”,而是有现实原型的。陈景河在《“大荒山”新考与“灵石”的象征和隐喻》一文中指出,大荒山是暗指满族“发祥地”的长白山。“书中开篇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明明是暗写,谐音、寓意为'长白山勿吉哀清根封',作者意在为本书'埋根',埋下满族贵族出源之根。”[25]土默热在《土默热红学》中认为《红楼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等都集中在天津盘山一地,并且《盘山志》《盘山志补遗》中记载明确[26]。胡德平在《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在香山》一书中则从曹雪芹生活过的香山周围的风物出发,认为大荒山可能取材于香山后的天太山,而顽石则取材于元宝石,“太虚幻境”则是受卧佛寺的影响[27]。
(二)阐述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的关系。从宏观层面上研究山岳信仰与神怪小说之间关系的专题论文还不多见。刘再复在《返回古典,就是返回我的“六经”》一文中指出“没有《山海经》,就不会有《红楼梦》”,“《红楼梦》一开篇就讲大荒山,就讲女娲补天的故事,直接连上《山海经》”[28]。虽主要还是从神话的角度立论,但也已经意识到山岳信仰对《红楼梦》灵石故事的构建在文化积累层面上的影响,惜其只有观点没有论证。现有的论文多研究某一山岳与具体一部小说之间的关系。这既有山岳文化对小说的渗透,又有小说对山岳文化内涵的开拓。前面提到的对山岳原型进行考证的文章中,多有这种文化影响的论述。需要说明的是,原型的考证可能错误,但这并不能否定研究文化影响的意义。因为即使我们不能证明小说中山岳的构思借鉴了现实中某一山岳,但反过来,我们也许能以此说明小说中的山岳描绘影响了现实中山岳信仰的内容。无论是孙悟空“家乡”之“云台山说”还是“泰山说”,我们均可作如此观。当然其中也不乏有山岳文化对小说情节的构建产生影响的实例。如《西游记》中的“地府”“阴司” “奈何桥”“金桥”“银桥”等明显有“泰山治鬼说”及“东岳信仰”的影响痕迹。周郢在《〈红楼梦〉与泰山文化——从“泰岳阴司”到“太虚幻境”》一文中指出,泰山文化中的“泰岳阴司”、泰山玉女为太虚幻境中的女儿诸司、命运簿册、黑水浊流等场景设计及警幻仙姑的人物塑造可能提供了借鉴[29]。同时,在神怪小说中还有对现实中山岳名称、内涵的直接借鉴。《〈西游记〉中说普陀》[30]《五台山与〈西游记〉》[31]就重点论述了普陀山和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对《西游记》的影响。《〈三国演义〉〈西游记〉与天台山文化》一文,也分析了天台山的佛、道等宗教信仰对《西游记》所产生的影响[32]。
此外,《唐代五岳神及其家族之故事研究》前三章研究了唐代小说(作者在论述时很多时候都超出了唐代的范围,对明清的神魔小说也多有涉及)中所表现出的五岳信仰,并重点以泰山为例论述了泰山信仰的演变[33]。《唐代华山神灵异小说探析》在对唐代灵异小说中涉及华山神的篇目进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透过这些小说作品所反映出的华山神信仰的转型变化[34]。《秦汉封禅与汉魏小说中的泰山信仰》一文中,对汉魏小说作品中所反映的泰山信仰作了简单分析[35]。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专门研究山岳信仰的文章也大量引用了小说作品,如贾二强在《唐宋民间信仰》一书中有专门关于泰山神信仰、华山神信仰的论述[36],《论唐代的山神崇拜》一文则对唐代山神崇拜的特点进行了分析[37],他们的论证材料很多都是唐代的志怪传奇小说。但他们的立足点不在于对小说作品进行分析,而只是将小说作为史料来研究民间信仰,这里就不再详细列举。
(三)审视神怪小说中山岳书写的文学性意义。《唐代五岳神及其家族之故事研究》第四、五两章对唐代神怪小说中五岳神的正、邪形象及与之相关的故事类型进行了分析[33]。《试论〈西游记〉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文化意蕴》虽不是专论《西游记》中的山岳描写,但也涉及到了《西游记》中山岳描写的特点。论文认为山水的壮美与风物的奇美相互交融,是《西游记》自然环境描写的显著特征。《西游记》中山岳描写的重点是突出其峭拔的壮美风格[38]。《试论〈西游记〉对山水的艺术关照》一文大部分篇幅是对山岳描写的论述,因为“《西游记》中所涉山岭58座”,“所涉海洋3个,河流5条”。论文分析了《西游记》中以词赋描写山岳的特点,认为山水的设置对故事的构设与情节的推演都起到了作用,肯定了《西游记》作者艺术地关照山水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对文化学、叙事学做出的贡献[39]。《〈红楼梦〉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探奥》一文则从文学的立场出发,认为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是一个反映着曹雪芹本体观的超然世界,这个本体世界的本质是空[40]。《新闻总入狐鬼史——蒲松龄与泰山》[41]409-425《振策天门上奋袂超峥嵘——纪昀与泰山》[41]445-457两文的主体内容,分别是对《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关泰山的神怪故事的归类分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山岳重要质素的洞窟,在神怪小说中大量出现,以致有学者将这些小说作品称之为“洞窟小说”(主要指短篇志怪)。对此类题材的小说,许多学者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如李剑国《六朝志怪中的洞窟传说》一文对六朝志怪中洞窟传说的产生演化及其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它们对后世以洞窟遇仙女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42]。而《试论〈太平广记〉中的山洞意象》[4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洞穴仙境”意象》[44]《象征。仪式。传说——魏晋洞窟神仙传说叙事特点与文化功能探讨》[45]等文章则主要对神怪小说中山洞意象的叙事功能及其文化内蕴进行了阐释。
从我们对研究神怪小说与山岳关系的文献的梳理来看,这一领域还缺乏从宏观角度即传统的山岳信仰入手对神怪小说中大量的山岳书写进行文化、文学的审视的研究。特别是早期的山岳崇拜对神怪观念的产生及小说孕育所起的作用还未有理论的阐发,而这将有助于深化对小说起源问题的研究。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少数名著特别是《西游记》上,其中又以考证山岳原型的文章最多。笔者以为,文学原型的探讨对我们理解作品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不能以索引的方式来寻求。同时,原型既有显而易见的化用又有集体无意识的借鉴,因而文学原型可能不是唯一的。无论是花果山还是大荒山,我们不否认它们可能有现实的山岳作为“模型”,但作为小说作品中的物象,我们更应考虑到其中的虚构加工成分。特别是在神怪故事中,既然许多不存在的神魔形象都能无依傍地虚构出来,一座山岳更加可以经过想象产生。加之许多小说的作者生平甚至作者的身份都难以说清,即使作者创作时有所借鉴,我们也很难将其提取出来与现实中的山岳一一对应。因此,这种研究很难科学地揭橥出神怪小说与山岳之间的关系。另外,对神怪小说中山岳的设置、描写在故事构建、叙事策略、塑造人物等方面作用的文学性研究更是有待进一步的深入。随着古代小说研究的不断成熟壮大,创新性研究的难度越来越大,探索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或开拓新的研究思路势在必行。其中打破学科壁垒进行一些交叉性的研究,或可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之一。神怪小说与山岳之间在其发生期的深层关联及在其各自发展期的积累渗透,就是一个很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的领域。
[1]古建军.山与中国文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 (3):99-102.
[2]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7.
[3]高建新.诗心妙悟自然: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4]李文初.中国山水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5]陈水云.中国山水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6]保尔.戴密微.中国文学艺术中的山岳[M]//钱林森.牧女与蚕娘:法国汉学家论中国古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何平立.崇山理念与中国文化[M].济南:齐鲁书社, 2001.
[8]刘锡成.山岳与象征.序言[M]//刘锡成,游琪.山岳与象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
[9]钟婴.五台山与《水浒传》[J].五台山研究,1988(1): 35-39.
[10]刘春芳.刘鹗审美视野中的泰山[J].岱宗学刊,2006 (4):25-26.
[11]周郢.《水浒传》与泰山文化[J].泰山学院学报,2007 (1):27-32.
[12]傅山.傅山全书:卷38“杂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13]李百川.绿野仙踪[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75.
[14]董作宾.读《西游记》考证[M]//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西游记》考证.附录.上海:上海书店,1980:374-375.
[15]李洪甫.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8(3):51-56.
[16]李洪甫.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补证[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2):14-19.
[17]李洪甫.吴承恩的《西游记》成书与连云港花果山[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7-30.
[18]张传藻.《西游记》与花果山云台山[J].江苏地方志, 2004(4):54-55.
[19]李洪甫.《西游记》与连云港市云台山“三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5-29.
[20]孟繁仁.《西游记》与山西[J].明清小说研究,2003(2): 130-138.
[21]时闵.福建与《西游记》漫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1994(3):74-80.
[22]邢慧玲.《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在宜兴考论[EB/OL].(2010-03-06)[2010-03-21].http://blog.sina.com.cn/s/ blog_4df159e90100h9qm.htm l?retcode=0.
[23]周郢.《西游记》与泰山文化[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 1999(4):86-90.
[24]朱兰芝,刘晶.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评《西游记》研究中的所谓孙悟空“家乡”之争[J].山东社会科学,2007(6):139-145.
[25]陈景河.“大荒山”新考与“灵石”的象征和隐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20.
[26]土默热.土默热红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225-226.
[27]胡德平.说不尽的红楼梦:曹雪芹在香山[M].北京:中华书局,2004:19-80.
[28]刘再复.返回古典,就是返回我的“六经”[N].南方周末,2007-08-09(E31).
[29]周郢.《红楼梦》与泰山文化:从“泰岳阴司”到“太虚幻境”[J].红楼梦学刊,2009(1):75-95.
[30]王克树.《西游记》中说普陀[J].风景名胜,1997(7):17.
[31]崔玉卿.五台山与《西游记》[J].五台山研究,2004(3): 36-40.
[32]洪显周,周琦.《三国演义》《西游记》与天台山文化[J].东南文化,1994(2):263-267.
[33]邱淑惠.唐代五岳神及其家族之故事研究[D].台中:静宜大学,2001.
[34]邵颖涛.唐代华山神灵异小说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 2009(1):34-37.
[35]袁爱国.秦汉封禅与汉魏小说中的泰山信仰[C]//中国民俗学会,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文化与大众生活.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62-176.
[36]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2.
[37]王永平.论唐代的山神崇拜[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4(6):19-24.
[38]李宇林.试论《西游记》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文化意蕴[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83.
[39]王颖.试论《西游记》对山水的艺术关照[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34.
[40]马明奎.《红楼梦》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探奥[J].阴山学刊,1997(3):23-27.
[41]袁爱国.泰山名人文化[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9.
[42]李剑国.六朝志怪中的洞窟传说[J].天津师大学报, 1982(6):75-79.
[43]郭海文.试论《太平广记》中的山洞意象[J].唐都学刊, 2004(6):109-112.
[44]洪树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洞穴仙境”意象[J].山东大学学报,2005(2):68-73.
[45]刘永红.象征.仪式.传说:魏晋洞窟神仙传说叙事特点与文化功能探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75-7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