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儒林外史》颜色形容词研究

时间:2024-08-31

张 莹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637002)

一、《儒林外史》颜色形容词概述

《儒林外史》一书中颜色形容词很多,共有56个,按照所表颜色的不同,大致可分为8类。

(1)表示白色的颜色形容词:白、粉、皓白、雪白。

(2)表示黑色的颜色形容词:黑、元、皂、乌黑、昏黑、深黑。

(3)表示红色的颜色形容词:红、大红、绯、绯红、鲜红、通红、朱、朱红、银红、酱色。

(4)表示黄色的颜色形容词:黄、金、硝黄、黄白、赭黄、葵花色、大黄、土色。

(5)表示紫色的颜色形容词:紫。

(6)表示绿色的颜色形容词:绿、青、官绿、绿绿、青绿。

(7)表示蓝色的颜色形容词:蓝、宝蓝、玉色(最浅最嫩的蓝色)、浅蓝、天青。

(8)表示杂色的颜色形容词:杂色、藕色、玉色、沉香色、红黑、花白、丹黄、青绿、黄黑、莺背色。

据笔者统计,红色调颜色形容词占总色调百分比最高,为27.6%,接下来分别为白色调22.6%,黑色调16.6%,黄色调11.7%,绿色调10.1%,蓝色调6.2%,杂色调4.4%,最后为紫色调0.8%①本文统计的颜色词包括含彩词语中的颜色词,如统计“绿”的使用频率时包括了“绿豆”“绿树”。因统计时四舍五入精确到一位小数点,所以存在一些小误差。。在各色调中,白色调以白色用例最多,黑色调中黑色所占比例最高,红色调以红色最多,黄色调以黄色为主,绿色调中青色用例最多,蓝色调用例中以宝蓝为主,杂色调以花白所占比例最高。很多颜色词在全书中只出现一次,如白色调中的“皓白”,红色调中的“绯”“绯红”“银红”等。

二、颜色形容词的构词类型

《儒林外史》中共有颜色形容词56个,其中单音节占15个,双音节35个,三音节占6个,分别约占颜色形容词总量的26.8%、62.5%、10.7%。根据构词特征,我们把《儒林外史》中的颜色形容词分为单纯颜色词和合成颜色词。

(一)单纯颜色词

单纯颜色词是由一个颜色语素构成的词,本身没有与不同成分相联结。《儒林外史》中15个单音节颜色词都是单纯颜色词。它们分别是白、粉、黑、元、皂、玄、红、绯、朱、黄、金、紫、绿、青、蓝,约占颜色形容词的26.8%。

同样是白色调,有白和粉2个颜色词,黑色调使用了黑、元、皂、玄4个颜色词,红色调有红、绯、朱3个单纯颜色词,黄色调则有黄和金2个。黑色调形容词用例如下:

(1)天色已黑,点起灯笼来。四个长随都到后船来办盘子,炉子上顿酒[1]227。

(2)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一个脱去天青外套,换了一件玉色绣的八团衣服[1]154。

(3)周进看那人时,头戴方巾,身穿宝蓝缎直裰,脚下粉底皂靴,三绺髭须,约有三十多岁光景[1]22。

(4)当家的老和尚出来见,头戴玄色缎僧帽,身穿茧绸僧衣[1]287。

黑即黑色,像煤或墨的颜色。《庄子·天运》:“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玄是赤黑色,后多用来指黑色。《诗·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毛传:“玄,黑而有赤也。”元为玄色,黑色。《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只见门帘开处,进来了两个人,一色打扮:穿着二蓝摹本缎羊皮袍子,元色摹本皮坎肩。”皂:也是黑色。《晋书·舆服志》:“衣皂上,绛下,前三幅,后四幅。”以上分析可知,这4个黑色调颜色形容词之间有细微差别:“黑”是统称,泛指一切事物的黑,所以它可以用来释义元、皂、玄,而元、皂、玄,则专指穿着打扮的黑色。其中,元在例句中用来表示外套的颜色,皂指的是靴子的黑色,玄是赤黑色,带有一点红,指的是帽子的黑色。这恰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词表示同一颜色的不同事物。

(二)合成颜色词

合成颜色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含有色彩意义的成分构成的颜色词。根据结合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复合式、附加式和重叠式三类。《儒林外史》颜色形容词除单音节词外,其余都是合成颜色形容词,共有41个,约占颜色形容词的73.2%。

1.复合式颜色形容词

(1)并列格复合式,指的是两个在色彩意义上并列的词根构成。即表色语素+表色语素,一般前面颜色词表示次色,后面颜色词为正色①黄白指浅黄色,因此这里不包括黄白。。

黑色调:乌黑。

红色调:绯红、朱红、银红。

黄色调:黄白。

绿色调:青绿。

杂色调:红黑、丹黄②旧时点校书籍用朱笔书写,遇误字,涂以雌黄,故称点校文字的丹砂和雌黄为丹黄。、青绿、青黑。

(2)修饰格复合式,指的是由一个起修饰作用的色彩词根和一个表示中心的色彩词根依次组成。

白色调:雪白、皓白。

黑色调:深黑、昏黑。

红色调:大红、鲜红、通红。

黄色调:硝黄、赭黄、大黄、葵花色。

绿色调:官绿、绿油。

蓝色调:宝蓝、浅蓝。

杂色调:花白、天青、莺背色、藕色、沉香色、杂色。

这些颜色形容词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表物语素+表色语素或表色语素+表物语素

a.雪白、硝黄、赭黄、官绿、宝蓝、花白、天青。

b.绿油。

a类是借用一般食物的色彩来表示这个事物的颜色,如雪白,可以解释为像雪一样白,硝黄是像火药的原料矿石硝一样黄。b类则是借用食物的光泽或质感来表示这个事物的颜色,如绿油,会发亮的绿色,像油一样闪闪发光。

B.程度或性状形容词+表色语素

a.深黑、大红、大黄、浅蓝、通红。

b.昏黑、鲜红。

a类颜色词前受“深”“大”“浅”这类性质形容词的修饰,表示颜色的程度范围大小。b类颜色词“昏”“鲜”“通”描绘了颜色词的性状,如“昏黑”给人一种压抑、昏暗的感觉,“鲜红”则有明快、活泼的愉悦感受。

C.表物语素+“色”

葵花色、莺背色、玉色、沉香色、藕色、酱色、土色、元色。这一类词是用事物所呈现出来的颜色指颜色,大多是植物或动物类,这里葵花色即是黄色,莺背色就是浅黄带绿的颜色。

2.附加式颜色形容词

附加式颜色形容词是由一个表示色彩意义的词根加上词缀组成的。《儒林外史》中共出现了3个,分别是黑压压、黑津津、黑油油。

(5)管事的管家、家人、媳妇、丫鬟、使女,黑压压的几十个人,都来磕了主人、主母的头[1]60。

(6)汤六老爷坐在一张板凳上,把两个姑娘拉着,一边一个同在板凳上坐着,自己扯开裤脚子,拿出那一双黑油油的肥腿来,搭在细姑娘腿上[1]415。

(5)中的“黑压压”除了有“房间人物众多,导致光线黑暗”的意思外,还给人一种压抑、透不过气来的沉闷感。(6)中“黑油油”不仅表示汤六老爷皮肤黑,更是通过“油油”表现了其大腿肥胖、惹人恶心厌恶的特点。同时,“压压”和“油油”带有明显的口语和市俗俚语色彩。

汉民族对颜色的认知经历了“辨色”“指色”“描色”三个阶段。辨色阶段是指汉民族在接触、认识自然界的色彩时,对自然界的色彩进行初步的认知加工。指色阶段是指汉民族在辨色基础上对已分辨出的颜色范畴进行再区分。描色阶段是汉民族在辨色的基础上,从另一方面描绘出某一颜色的性状,即一个色彩看起来怎么样[2]。

由此可知,18世纪中叶,汉民族对颜色的认知已经进入了描色阶段。

3.重叠式颜色形容词

重叠后的颜色形容词与原型在理性意义上无差别,只是增加了一定的色彩意义。全书共出现了3个,分别是红红、绿绿、黄黄。

(7)正说着,只见那丝客人眼儿红红的,在前舱里哭[1]494。

(8)虽是乡村地方,河边却也有几树桃花柳树,红红绿绿,间杂好看[1]22。

(7)中“红红”与单用“红”相比,流露了作者对客人的怜悯之情。(8)中的“红红绿绿”极富有形象感,构成了一幅形象鲜明的乡村美景图,显示出了作者对乡村河边桃花柳树的喜爱、赞美之情。这些都是重叠式颜色形容词所赋予的特定感受,是附着在理性意义之上的。

《儒林外史》中的颜色形容词充分反映了颜色形容词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情况,颜色类别中,以红和白色调形容词居多。复合式构成方式只有并列式和修饰式两种,附加式和重叠式颜色形容词则带有丰富的色彩意义。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王蕴璐.汉语颜色词探微[D].天津:天津大学,2007.

[3]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纵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