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大同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4-09-03

赵献忠,兰惊雷,王亚萍

(山西省农业厅,太原 030002)

2011年,山西省明确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来抓,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2011年3月中旬,山西省农业厅深入大同市考察特色农业发展,实地走访了广灵、阳高两县的5个乡镇、7个村,采用听取汇报、实地查看、走村入户的形式,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进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

1 总体情况

近年来,大同市立足区域资源和区位优势,借助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东西两山小杂粮经济区建设和大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蔬菜、小杂粮、畜牧和林草四大主导产业,推进特色农业向“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新格局发展。经过努力,全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优质名牌产品市场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市初步实现“一村一品”规模经营的村庄达到500多个,“一县一业”的格局初现端倪。特别是广灵县通过实施“东菇西耳”战略,食用菌“一县一业”的格局已具雏形。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5个,年销售收入达到26.8亿元,其中有25家企业的农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全市建成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 387个。2010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0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 000元。

2 主要做法

2.1 搞好规划,科学引动

市、县两级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基础,制订和完善了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的规划和工作意见,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群众合理布局,科学安排生产,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在种植业方面,规划建设了四大种植业产业化基地。一是以阳高、天镇、大同、浑源、广灵、灵丘6个县为主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6.7万hm2;二是以南郊、阳高、天镇、大同、广灵5个县区为主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3万hm2;三是以左云、灵丘、新荣、广灵、浑源5个县为主的优质小杂粮基地4万hm2;四是以黄花、绿豆、黄芪、杏、核桃、食用菌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基地4万hm2。在畜牧业方面,根据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总体规划,按照“稳定猪鸡、突出牛羊”的思路,建成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325个,其中300头以上标准较高的奶牛养殖园区40个,以及阳高基业万头种猪、南郊新世纪千头奶牛、广灵新科农牧万只肉羊、南郊四方农牧公司5 000头奶牛、广灵沃得利5万头生猪、阳高鹏程小店种猪繁育公司2 000头基础母猪、2万头商品猪等规模养殖基地20个。

2.2 加大投入,政策调动

近年来,大同市先后出台了 《关于扶持奶牛养殖园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关于扶持发展养羊业的优惠政策》、《关于扶持发展种植业富民经济小区的意见》、《关于鼓励发展畜牧业经济小区的意见》和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项目贷款贴息的办法》,每年从市财政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兑现各种奖励补贴和贷款贴息。仅2010年大同市就拿出2 000万元资金,对产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同时,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联动,千方百计增加投入,调动龙头企业和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广灵县以财政贴息和补贴方式拨付2 200万元支持以菌业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其中县财政投入847万元,有力地推动了食用菌产业发展。阳高县积极协调信用社对于新建大棚农户给予贷款扶持和贴息支持,使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 533hm2,位居全市首位。

2.3 培养典型,示范推动

全市重点培养了5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带动500个规模经营的专业村,推动“一县一业”的形成。每个县 (区)都选准并抓好3~5个“一村一品”示范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亮出“名片”,创出效益,使原来“一村一品”的特色产品优势逐步转变为“一县一业”的区域化、产业化优势。在种植业上,重点发展45个种植规模在1 333.3 hm2以上的玉米专业生产乡 (镇),阳高县龙泉镇、广灵县宜兴乡、天镇县南河堡乡、大同县倍加造镇、南郊区西韩岭乡、浑源县永安镇等13个“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广灵县宜兴、作疃等乡镇的“东方亮”谷子生产基地2000hm2,灵丘县赵北、史庄乡,左云县小京庄等乡镇的优质苦荞生产基地2000hm2,左云县小京庄、新荣区新荣镇等乡镇的燕麦生产基地5333hm2,浑源县沙圪坨镇、左云张家场、天镇南高崖乡、灵丘赵北乡、广灵南村等乡镇的马铃薯生产基地1.7万hm2,浑源县蔡村、大同县许堡等乡镇的杂豆生产基地1.3万hm2,以大同县倍加造等5个乡镇为主的黄花基地2667hm2,以大同县许堡等5个乡镇为主的绿豆基地6667hm2,以浑源县官儿等7个乡镇为主的黄芪基地1.2万hm2,以阳高县王官屯、大同县巨乐等6个乡镇为主的鲜食杏基地5333hm2,以浑源县吴城、广灵县作疃等15个乡镇为主的仁用杏基地9333hm2,以灵丘县下关等4个乡镇为主的核桃基地3333hm2,以广灵县为主的食用菌基地666.7 hm2。在畜牧业上,重点发展了大同、南郊、阳高等平川县区的20个奶牛专业乡,灵丘、新荣、左云等坡丘区的肉羊基地乡和20个养羊专业村,阳高、天镇等县区15个猪、鸡专业乡,浑源黄芪羊、新荣百草羊、广灵画眉驴等3个特色养殖专业乡。

2.4 外引内联,龙头带动

在不断加大对“513”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的同时,引进海内外资金投资基地园区、物流市场、龙头企业建设。阳高县成功引进了承德露露集团,与绿苑饮品的合作项目已签订,解决了杏果销路问题;华晟公司投资7 416万元的番茄小包装加工项目、大同夏进乳业果粒纤维乳饮料3万t项目都已投产;东方物华与中储粮公司达成2亿元的投资共识,并拿到了1亿元的销售合同。同时,以产销为纽带,以服务为桥梁,以利益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积极组建五大产业集团:一是以大同夏进乳业和雨润等公司为龙头,以养殖园区为基础的畜牧产业集团;二是以华晟公司、阳高融丰、大同县永翔等公司为龙头,以胡萝卜、番茄等为基础的蔬菜产业集团;三是以新荣荣康粮油、左云佳鑫食业和灵丘平型关苦荞等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杂粮基地为基础的优质杂粮产业集团;四是以阳高绿苑饮品等加工企业为龙头,以林果经济林基地为基础的干鲜果品产业集团;五是以大同县黄花、浑源万生黄芪、天镇茂源万寿菊等公司为龙头,以特色种植业为基础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集团。通过外引内联,增强了龙头企业的实力,带动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健康发展。

2.5 强化组织,市场拉动

一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巩固好天镇、阳高、新荣3县 (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的认定步伐,加大绿色食品的认证力度。二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组织研修、培训等方式,把一批农村经济发展带头人培养成“种子”选手、“领军”人物,示范、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全市累计举办了5期培训班,共培训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以及农民经纪人1 000多人。三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市级重点扶持建设了3个集批发、仓储、加工于一体的较大规模农产品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农产品丰富、邻近京津的比较优势,以批发、零售为主的北方农产品集散地初具规模。四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举办展销会、参加博览会等形式,扩大宣传,打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近年来,全市共有30多家企业300多个产品参加展销,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和产品贸易合同近30亿元。

2.6 强化推广,科技促动

一是开展培训。采取科技下乡、集中办班等形式,加强对各级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培训,每年培训技术骨干3 000人次,培训农民30万人,重点培养了600个科技示范户。围绕粮食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病虫害综合防治、农畜产品安全、畜禽防疫保健、饲草青贮示范、科技入户等重点工程,引进试验示范200多个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推广了3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二是提供信息。充分利用大同信息网站、农业科技服务热线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三是项目支持。市、县政府设立国家、省级农业科技项目配套基金,对获取国家和省级创新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助的项目,市、县 (区)各提供25%的配套资金。四是创新方式。建立了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创新服务中心,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创办农科实体,与农户、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投身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中去。

3 存在问题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同市在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发展规模较小

现有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在数量和规模上还达不到要求。全市有1 961个行政村,专业示范村只占到了1/4左右,示范带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专业村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规模急需扩大和提高。只有“一村一品”真正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化、区域化优势,才能推动“一县一业”格局的最终形成。

3.2 产业水平较低

主要是生产上应用的技术有些较为落后,龙头企业加工转化能力不强,主导产品链条短,档次差,精深加工程度低,专业合作社、协会带动能力弱,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价格受市场影响非常大。

3.3 组织程度较低

营销大户、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与各专业合作组织之间沟通不够,生产与市场没有实现有效对接。在生产上,部分农户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容易一哄而上,盲目跟从。在经营上,表现为品牌开发意识不够,产品产后包装处理工作滞后,大部分农副产品以初级产品出售,在市场上难以走俏,没有叫响品牌。

3.4 建设资金短缺

农民自筹资金能力差,用于“一村一品”建设的自有资金不足,各级财政可用于补助的资金有限,涉农部门捆绑使用资金的机制没有形成,加之申请支农贷款难度大等因素,直接影响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顺利发展。

4 发展建议

4.1 加强组织

要搞好规划,科学分析市场需求变化,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明确思路目标、发展重点和关键环节。要加强引导,使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示范村主导产业贴近,向规模经营推进。要加强领导,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促使涉农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全力,共同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

4.2 创新机制

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民的链接,建立和完善三者之间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生产经营中的组织作用,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4.3 强化培训

以现代农业、市场营销、法律知识、实用技术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专业人才培训,为“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组织菜农、养殖大户、加工大户到示范基地学习、参观、培训的方式,掌握新技术,引导农户精细耕作、科学管理、合理安排茬口,避免单一农产品集中上市,增强市场意识。

4.4 树立品牌

要制定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扩大标准化实施范围,加大“三品”认证力度,组织创建标准化示范区。要搞好商标注册,做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加强品牌的保护、宣传和推广,大力培育名牌产品。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分等级分装销售,积极发展精细化包装,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

4.5 加大投入

要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出台扶持政策,抓住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对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进行补贴,对种粮大户、设施蔬菜种植大户以及畜禽养殖大户进行以奖代补,对农产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贷款贴息补助。要整合项目资金,把县域内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建设资金捆绑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投资效益。要创新信贷投放机制,在完善政府贴息机制的基础上,引导金融组织通过授信方式加大支农力度,着力化解资金瓶颈。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保险业务,提高专业村抵御风险的能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