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领导者敢于担当的心理机制解析

时间:2024-09-03

刘召客

领导者敢于担当的心理机制解析

刘召客

领导者能否担当,是不是敢于担当,其自身内在心理机制因素更为重要,领导环境的变化带来领导者认知的变化,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与自身的认知模式,导致领导者心理状态的变化,成就动机成为领导行为的动力源泉,领导者只有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构建完美的健康人格,才能够做到敢于担当。

领导者;敢于担当;心理机制;心理品质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居于效能的主导地位,领导者自身心理机制的效用决定了对领导者影响的大小,领导者的智商、能力、个性特征等,是领导行为心理机制的外化,遇事情敢否担当是领导者认识、情绪及意志等对政治生态的综合反应;是个性心理特别是内在动力在领导者素养上的集中体现。

一、领导环境变化与领导者认知改变

勒温的场论指出,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和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即他的“场”)有密切的关系,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人们通过觉知的心理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领导活动是一项包含理性与情感的行动,领导心理活动是对领导环境的认识和意向反映,领导环境的变化影响领导的有效性。反过来,领导心理活动的变化对领导环境造成不同的影响,领导者对领导价值凸显了领导活动的意义。在心理活动中,领导者通过认知建立起对环境的图式,从而形成一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风格,完成组织使命以及履行责任。20世纪70年代的权变理论告诉我们,领导者与环境结构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强调组织内在要素与外在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当领导者面对顺境时,会保持一贯的领导方式和风格;而当处于逆境时,领导者会适时改变自己的认知图式乃至领导风格,以此实现一定领导情景下的权力有效控制。

领导者是否敢于担当,体现为对当前政治情景的理性认知,它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与官员政治心理价值的预判相关联,领导者应结合原有的认知探求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将符合领导价值取向的认知保留,不符合领导价值取向的心理结构打破。

领导者政治情景的认知建立来自于社会心理的沉淀,不能忽视领导心理活动受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特定的文化传统、习俗规定、社会心理、意识形态等因素构成了领导行为取向的固着图式。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领导生态良好愿望,也有缺乏人性道德关怀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庸俗的官场氛围,尔虞我诈、明哲保身等潜规则大行其道,领导环境中注重人际关系而不注重做事,使权力控制及权力辐射所带来的趋利避害成为领导行为主导的价值取向,敢于担当多是从个人得失出发而不是从组织目标实现及社会责任感去考虑。

领导者对政治情景的认知,从组织外部心理环境来说,政治、经济形势不断的深化,改变了领导者利益占有的格局,权力的分解削弱了权力使用的专有性,强化了权力的共有性,领导者日益感受到自身权力不断缩水,而权力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通过强化成为常态。对于领导者来说,当权力使用需要讲纪守则、不再随心所欲时,领导者会适时调整认识和行为取向,在心理反应上更趋于保守、退缩和观望。从组织内部心理环境来说,构成组织行为的价值体系在发生变化,因而衡量和评判领导者的政绩观也在发生变化,领导结果更重实效而不是浮于形式,这就要求领导者更加富有主动进取精神和高度自觉性,在困难面前更具有勇气。另一方面,领导者必须转变领导作风和领导方式,要求领导者更具有领导魅力,具有工作责任感和工作激情,在困难面前体现出超然的抗压能力,具有敢于担当的优秀心理品质。

二、成就动机的多角度阐释:领导者敢于担当与否的心理动力源

在精神分析理论看来,行为是由强大的内部力量驱使或激发的,精神分析理论在解决个人需要和社会要求之间冲突的心理动力观点,通过表现胜任某项工作而赢得相应地位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形成一个人的成就动机,通过成就动机的实现,激发唤醒成就动机的追求,个人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越强,所能唤醒的成就动机就越强。由于每个人需求和达到的目标不同,追求的自我价值不同,成就感也不同。有人可能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有人可能更看重克服困难、努力奋斗之后的精神满足。这些既取决于个人的智能水平、意志力、责任感、自信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取决于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精神的客观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形态、文化熏陶及社会心理环境都会对个人的成就动机取向产生影响,特别是社会风气、群体气氛、社会道德准则等造成个人或群体成就动机的差异。

领导者是否敢于担当与来自于多种成就动机的激发与唤醒密切相联。以更多满足物质回报的成就动机决定了领导行为更多关注自身得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以围绕着个人的、小团体的或眼前的利益考虑:领导者因缺乏责任感而对工作缺乏高度的自觉性;缺乏使命感而对工作丧失主动进取精神;患得患失而缺乏工作的勇气,面对困难和逆境丧失意志力。在心理的防御机制方面表现出退缩、逃避、推诿或否认等倾向。领导行为的本能性通过权力的影响使被领导者接受和服从。因此,谋求权力和害怕失去权力成为背反的心理状态,喜欢控制他人和从权力辐射出的满足感成为领导者成就动机的心理取向,权力得失成为领导者工作绩效的衡量标尺。在阿特金森看来,动机的激发受着成功诱因值的影响,即领导者对权力价值追求的评判越高,权力动机唤醒的心理取向就越强。而当一个领导者把权力追求看作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大驱动力时,领导行为的“敢”与“不敢”都是建立在权力获取和失去的出发点上,因此,就会缺少政治自觉,缺少大局观,缺乏工作的热情、责任感。

个人价值体系的确立决定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社会行为,构成一个人的成就动机。领导者的敢于担当是建立在追求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基础上,而自我价值的实现又是建立在自己对他人乃至社会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个体通过发挥体力和智力潜能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才是真正体现着自我价值的本质,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应该是个体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不是单纯物质满足以及权力追求,领导行为不意味着头衔、特权、级别或金钱,责任感才是领导活动最具有意义的支撑力量。领导者只有敢于担当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从而实现成就动机,而敢于担当首先要确立一种思想境界,面对各种利益矛盾、个人得失的选择,领导者建立在社会价值基础上的成就动机会激发工作的热情和进取精神,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

三、领导者的敢于担当与积极心理品质密切相关

积极的心理品质决定着一个人做事情“想不想干”“能不能干”“干的好不好”。西方学者从智慧与知识、勇气、爱与人性、正义、节制、灵性与超越等归纳出了积极心理品质应具备的要素。我国学者根据中外大量实证研究,又把积极心理品质归纳为6大维度15因素:知识和智慧维度、情感维度、人际维度、公民素质维度、节制维度、超越维度①。这些研究涵盖人的认识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诸方面。

领导者的敢于担当从知识和智慧维度来说,一个领导者如果不能对事物的变化寻求积极的认知,不能对事物的发展、各种经验产生新鲜感和兴趣,就不能促使领导行为达到兴奋的最佳高度,也不能积极认识、理解当前形势下的改革,更不会自觉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思维是领导者具备开放精神的前提,而开放精神又是领导者实践开放发展新理念的基本心理品质,当一个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了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和想法,那么在思想和判断中就会偏离客观标准,只喜欢接触和接受与自己有共同观点的信息源,对事物的变革产生偏见甚至抵触心理,在领导行为上固步自封。领导者确立担当精神,首先应明确担当的方向性问题,这需要对事物发展有超然的预判,能够适时发现新兴事物,从战略角度决策未来,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走在时代前列。领导者如果不能从本质认识事物变化,把握住其核心,那么只能跟在别人之后,很难有大的发展。领导者真正的担当就是用新的方式做事,富有创造性,能给社会带来有价值的成果,这是敢于担当的关键问题。

领导者敢于担当从情感维度来说,勇气是敢于担当的“基石”。当一种风险是自身不能完全把握,一种逆境不能及时克服时,人们会产生畏惧、焦虑甚至惊恐心理,在心理特征上丧失稳定感、控制感及自我感②,必须依赖人的勇气来消除。通过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可以增强一个人的胆略和自信,也可以增强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勇气。领导者面对现实和未来挑战,通过独有的耐力、抗压能力等心理特质消除风险和失败,带领大家实现组织目标。

勇气的产生受风险认知、恐惧体验、积极特质等因素的影响③,领导者面对危险、挑战、痛苦等不退缩的勇敢行为是敢于担当心理品质的内核,一个领导者具有热爱关心社会的品质,就能表现出更多的勇敢行为,领导者政治定力中表现出的正气、无私情怀会更加增强战胜困难和逆境的勇气。而勇敢行为的连续性,是一种不畏困难、障碍,以目标为取向的自主行为品质,它既受激励、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影响,也与自我效能感、自控等内在因素影响密不可分,如果“毕其功于一役”,一次勇敢行为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真正的担当应该体现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断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

领导者的敢于担当从公民素质维度来看,体现出社会支持的心理品质,与人际维度和节制维度构成了由里而外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否做到担当不是自我的过分专注,更加突出的是团队协作,领导应抛弃独断型的权威感、控制感,更善于鼓励、激发、协调团体成员的工作热情,把个人活动融合到整个系统中去,促进团体的忠诚度,从而更好获得社会、团体的支持,这样的领导者担当才能更有效地完成组织目标。

领导者的敢于担当从超越维度来说,是对生命更高目标和意义的追求,是对旧框框的否定和突破。要做到超越,除了勇气和胆魄,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一种精神信念。信念是行为的目标指向,“担当”确立的方向越明确,人才会在“敢”上增强胆略和力量,因而信念也是一种心理动能。另一方面,信念是人意志行为的心理基础,能够减少外在因素的行为干扰,增强行为的坚持性、自觉性和自我控制力,没有信念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领导者的敢于担当必须实现领导活动中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超越,才能直面压力,积极进取。

①官群、孟万金:《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第4期。

②〔美〕普特曼:《心理勇气》,訾言、田浩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③刘春蕾、庄展模:《勇气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10年11月。

(作者单位:中共枣庄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冬叶

朱时华·书法作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