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王兴盛
整治“滥政与懒政”的路径探析
王兴盛
破解“为官乱为”和“为官不为”的滥政与懒政问题,领导干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识权、用权。整治滥政,解决权力“失当、失范和失控”,必须净化环境、严明规矩、疏堵结合。克服懒政“萎、畏、诿”,解决为官“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必须克服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思想上的畏葸不前和行为上的秦诿楚諈。营造风清气正的理政生态,打造勤政高效的干部队伍。
整治滥政;克服懒政;治理路径
破解“为官乱为”和“为官不为”的滥政与懒政循环怪圈,领导干部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正确识权、用权,通过整治滥政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打造勤政高效的干部队伍,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治理“滥政”,解决权力“失当、失范和失控”,必须净化环境、严明规矩、疏堵结合。
(一)除“脏”。杀灭政治病菌,整饬从政环境,是整治“滥政”的前提。1.“灭病菌”。一方面要强力消毒。领导干部讲规矩、守纪律是规避乱为的前提。“八项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是最有效的清洁剂、防腐剂和消毒液,也是自觉念好的“紧箍咒”。领导干部遵守各项纪律规定要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克服侥幸心理,扫除思想上的“苗头”性问题,谨防“阴沟里翻船”。另一方面要清理干部队伍。“裸奔”的公权力必然滋生众多公权掌控者的“蝇营狗苟”。对作风不实、道德败坏、有违法乱纪行为和败坏党和政府形象的公职人员,加大惩处力度,将“带病官”、“风流官”、“祼官”和“吃白食的”坚决从干部队伍中清除出去。
2.“除雾霾”。首先要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对外来文化的过滤,不断净化网络平台和其他舆论阵地,防止“四风”等不良风气的沉渣泛起。其次要整合清洁资源,加强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绿色政治。再次要“强风吹散”。人情往来和利益输送,权力乱用、资源错配和“潜规则”,是当前较为典型的官场“雾霾”。清除政治生态中的“雾霾”,管住、管好领导干部是关键,规范权力运行是保障。将定期巡视与重点监管结合起来,抓长常抓,完善防控体系,筑牢监督防线,规范权力运行,铲除领导干部获取非法利益的土壤。
(二)治“胀”。权力“裸奔”,实际上就是权力欲的膨胀。心存敬畏、明晰权责、严明规矩,是整治“滥政”的根本。1.存敬畏。领导干部心存敬畏,才会“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顾忌、“行”而不忘法纪。首先要敬畏权力,谨慎用权。其次,要敬畏法纪,既要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制度办事,自觉用程序规范行政行为,更要认真遵守党章党规,养成按党的规矩说话办事的习惯,坚决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再次,要敬畏监督,时刻接受人民的批评,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始终关注人民群众对执政活动的评论和反映,虚心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2.严规则。“滥用权力”就是“不按规则出牌”。防止滥用权力,最重要的就是完善权力运行机制。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重大决策要按程序运作。决策前,通过听证会、民意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广泛吸纳民意和民智,增加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让群众广泛参与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决策。其次要发扬民主,发挥好民主集中制的作用,特别是在“三重一大”(即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以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上,要坚持民主协商,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大家共同讨论决策。再次要健全权力公开机制。领导干部加强自我约束,将阳光用权视为一种追求、一种信念,执着追求并认真地践行。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减少潜规则和暗箱操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三)去“障”。整治“滥政”的关键就是要看准信号,及时疏导,破除各种障碍,保证政令畅通是政治“滥政”的保证。1.行其道。领导干部要“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首先,要适当分解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和责任。在领导班子内部形成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对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效降低和避免主要领导在掌握权重时承担的风险。其次,要充分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在团结融洽的工作环境中给以大展拳脚的空间,淋漓尽致地发挥干部的才干。再次,要按角色办事。领导干部要弄清自己的担当,忠诚自己的角色使命,恪守自己的“角色边界”,力求做到“角色到位”,谨防“角色越位”,管住心,管住手,管住腿,防止滥用职权、到处伸手插手,干出违纪违法的事情。
2.善疏堵。把“善待”与“严管”结合起来,做到堵必坚决,疏有去处,实现标本兼治。首先,“堵”能治标,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明纪律、规范制度,加大对“为官乱为”、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惩处力度。以清正廉洁形象化解群众“怕官、躲官、仇官”的心结,形成“敬官、爱官、亲官”新态。其次,“疏”要解决动机问题,通过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党纪法规、正反典型教育,使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到“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清除头脑中的政治灰尘。在规范政绩考核的基础上,畅通职务晋升渠道,“不让老实人吃亏”,使他们有奔头,心无旁骛地为民用权。
治理“懒政”,解决为官“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必须克服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思想上的畏葸不前和行为上的秦诿楚諈。
(一)乐于奉献,孜孜不倦。克服“萎而不为”,就要解决领导干部的疲倦、厌倦和迷倦问题。1.为民服务不疲倦。缓解领导之倦,一方面要倦得其所。如果心累于盯着上司、位子、票子,身累于顾着面子、圈子,忙里忙外,忙上忙下,最终不仅是白忙一场,还有可能“忙进去”。领导干部感到疲倦,是尽职尽责执政为民的体现,就倦得其所,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力度坚持下去。要心系民众,“倦得其乐”,“累并快乐”代表的是为民服好务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体验的是群众点赞中共享的“获得感”。
2.培养兴趣不厌倦。领导干部适度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仅能舒缓工作带来的压力,更有助于增强自身修养,激发工作活力。要防止爱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当作谋取私利的突破口。一旦认识缺位,思想放松,行为失控,底线失守,让兴趣爱好卷入政务活动,就有可能“飘飘然了”,“楷书没写好,直接奔行草,还敢裱了送人”,演变成权钱交易,使“兴趣爱好”偏离了方向。领导干部要“练好内功”,在兴趣爱好上要远离低俗,不能信马由缰,更不能玩物丧志。常修为政之德,崇尚学习,不断进行灵魂的自我净化,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体育锻炼等。
3.头脑清醒不迷倦。领导干部贪图享受,迷恋于声色犬马,就难以把持住自己。要善于换位思考,俯下身去倾听群众呼声,做到求真务实,把心思集中在“想事上”,把本领体现在“干事上”,把目标锁定在“成事上”,保持激情永在,用实实在在的为民之举,解民忧、惠民生,变消极为积极,化囧途为坦途。
(二)胸怀坦荡,任劳任怨。领导干部要有所怕有所不怕,学会权衡利弊,知道慎重选择,懂得既不滥用权力、谋求私利,也不搁置权力、逃避责任。有所不怕,就是不怕苦、不怕难、不怕亏。要乐于吃苦、善于吃气、甘于吃亏。1.朝乾夕惕,乐于吃苦。领导干部应牢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着繁重的日常工作,要真心投入,把劲儿用足,把招儿用全。具有清心寡欲的生活作风。做到以苦为荣,甘于清贫,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2.虚怀若谷,敢于受气。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难免对一些事情安排不周、处理不当让同事抱怨,引起群众误解。有“气”受,是发现工作弊病的好机会。要有容人之量,体人之情,有大的肚量和胸襟,多为对方着想,多从工作考虑,切忌计较一时之气,不顾大局利益。只有这样的心态,才会摒弃杂念,一心一意把工作干好,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领导干部应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和“宰相肚里能撑船”,遇到所谓的“冒犯”,多一些心平气和,知过不讳,改过不惮。在精神上保持不懈怠,处事中做到能屈能伸,践行“视群众为亲人,把工作当事业”的工作理念。
3.顾全大局,甘于吃亏。“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人民利益吃亏,表面看压抑了个人的欲望,但赢得了人民群众更多的信任、拥护和支持。豫剧《村官李天成》中唱得好:当干部就是应该能吃亏,能吃亏自然少是非;肯吃亏自然有权威;常吃亏才能有作为。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公车上交,可以安步当车;乘公交车可接触群众,体察社情民意;反“四风”使自己从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能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理智和自我克制,将利益得失看得淡一点,始终保持以忘我、无私的精神面对工作。
(本文作者: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江生亮
强国强军 战略先行
新的历史条件下,习主席科学回答了军事战略指导带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性、实践性的军事战略思想。提出新的历史时期军队的使命是,坚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决拥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决维护地区与世界和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保障。准确把握历史定位和时代坐标,提出必须努力建设同我国国际地位相称、同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深刻洞察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的革命性变化,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按照打仗的要求搞建设抓战备,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根据战争形态演变和国家安全形势,将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战争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有效控制重大危机,妥善应对连锁反应,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和安全。准确把握军队建设发展新现状、国家发展和安全利益新要求,提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确保到2020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打下更为扎实的前进基础。这就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问题,实现了军队建设发展战略的重大突破。
(《求是》2016年第19期
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文 )
刘鉄桢·书画作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