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发展新理念看领导价值问题

时间:2024-09-03

韦 性 吕

从发展新理念看领导价值问题

韦 性 吕

领导价值问题是领导活动的本质,面对新发展理念的时代要求,领导目的和目标追求应围绕人民本位的社会发展需要;领导价值取向应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领导价值传递应把社会正向价值传递放在首位,让社会评价更准确、客观地反映领导活动真正的价值存在。

领导价值;价值取向;价值传递;价值效能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在思路、方向上的导引,是对社会变革变化的价值取向的选择。新的发展理念必然带来新的领导理念,领导活动过程中的领导认识和领导行为会随着发展新理念的变化而表现出对事物发展的重新定位,由此形成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领导价值思维和价值取向。在发展新理念影响下,领导价值的衡量更多的是在社会关系的交织中凸显出伦理与道德,在推动、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实践中发挥能动性。

一、领导价值认识:从发展新理念看领导价值本质

领导价值是领导的本质问题,作为人的一种特殊抽象劳动的结晶,领导价值寓于领导活动之中,其所特有的属性与功能能否满足于主体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产生领导价值的本源。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①。因此,作为领导行为来源和动力的领导需要构成了领导价值的本质,成为领导活动最为根本的东西,没有需要就不会有领导活动的动机,没有这种动机也就失去了领导行为发生的精神和价值依据,从而也就失去了领导价值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功能。所以领导需要不仅决定了领导价值构成的基本内容与发展方向,并且决定了领导价值自身满足社会需要追求而存在的效用和属性,成为构成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等领导价值体系的内容。

发展新理念的确立从出发点来说突出的是不断追求和满足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它诠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那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顺应这一发展需要的要求,五大发展理念正是紧紧围绕这一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确立的。无论是通过创新发展解决新时期改革发展的动力问题,还是通过协调、绿色、开放等不同发展方式和途径实现整个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其本质都是满足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发展的需求。

发展新理念的实现从其落角点来说强调一切实践活动达到最好、最高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满足,它是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归宿。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面对一系列领导活动中的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调整,在领导思维、领导方式、领导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必须适应满足组织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要求,领导价值的诉求必须变革对领导本质的认识,找准与发展理念相契合的点,领导价值所体现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其担当精神都与发展新理念带来的领导实践的挑战相统一。

二、领导价值取向:从发展新理念看领导价值选择

领导价值取向建立在领导价值本质认识的基础上,是对领导行为的一种准则规定及领导目标追求的导引,它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价值标准选择左右领导者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在文化形态上内化为人格结构的核心。有什么样的领导价值取向,就会导致什么样性质的领导,从而决定领导活动的宗旨、目标实现乃至最终的领导结果。每一种领导行为都可以从领导价值取向上找到它根本的答案。美国学者罗克奇认为,工具型价值取向和终极型价值取向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价值选择的统一体,只有做好工具型价值过程的修炼才能达到终极型价值的实现,二者的割裂将会造成价值选择的极端化。领导价值取向如果仅仅关注领导的工具型价值选择,将会导致领导行为更多的“工具人”色彩,造成官僚制的极度膨胀,官僚制的工具理性因价值理性的缺失而使领导者只想变成官僚机器的一个“齿轮”②,领导价值选择在等级观念、权力本位意识支配下剩下的只有权力滥用和赤裸裸的个人功利的追求,情绪情感、信念、思想体系更趋于功利化、世俗化,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将会在领导活动中更多考虑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局部利益的得失、眼前利益的得失,不可避免的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政绩”至上、“官本位”等价值取向。领导价值取向如果仅仅关注领导的终极型价值选择,因缺乏工具型价值取向的积极主动的努力,最终只能成为空中楼阁,所谓突出“集体主义”而忽视个性发展也会使领导价值实现失去真正的心理动力,因此领导价值选择应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与平衡。

三、领导价值导向:从发展新理念看领导价值传递

以价值为本的领导理论重视价值导向对组织和员工愿景的影响,当领导者在工作中积极的向员工注入价值观,促使员工价值观构建与自己相一致时,员工才能表现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可和工作自觉,这种价值导向的过程是将价值目标渗透到各个层次员工的思维和行动中,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发现和成就实现,最终达到自我发展、自我激励的管理效果。而价值导向在整个影响过程中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系统工程,以个体、群体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相一致为目标,通过各种价值调节、价值激励和价值控制的渠道和方式实现最后的价值传递。面对社会利益分化和分配多元化,价值取向必然处于多元甚至混乱状态,价值导向就是在价值取向多元的情况下形成对社会主导价值体系的认同,从而为实现社会和谐建立思想道德基础,所以领导价值导向必须首先在领导活动中建立起以人民群众为本位的主导价值体系,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利益需要,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认同,并且对“个人、群体价值取向所指向的目标具有统摄力”③。其次,领导者应确立自身价值导向的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首先是由领导活动中的主导权威性决定的,它表现为过程权威性和结果权威性。过程权威性从制度、组织规定等方面保证领导价值导向的实施,结果权威性从现实结果上保证领导价值导向所体现的代表性和引导力。再次,领导价值导向应选择合理的传输渠道和方式,在领导活动中通过與论机制和褒奖机制的发挥作用形成领导价值的有效传递。通常来说,教育和與论的影响更能做到潜移默化,影响也更广泛。随着信息时代传播手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主导价值的传递成为领导活动中价值传递的主要任务。另一方面,领导者在社会中居于优势影响而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可,领导行为在价值导向上的偏离和破坏,将会削弱整个社会建立的主导价值体系,并将使整个社会价值取向走向极端。领导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行为,践行主导价值观,才能实现真正价值理想的传递。

发展新理念昭示了发展方向和本质,起到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作用。对比发展新理念的要求,一些领导价值取向停留在传统文化的皇权中心思想里,向社会展示的是“官本位”和官权私有的功利思想,领导活动的意义被理解为官职、金钱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领导价值传递建立在责任价值、服务价值、创新价值等领导品质基础上,放大个人价值而淡化领导者担当的公共价值是本末倒置,社会将因这样的价值传递走向极端,成为背离社会主导价值的错误导向。

四、领导效能:从发展新理念看领导价值评价

领导效能是领导价值与领导结果的统一。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通过领导能力、领导效率、领导效益,构成领导效能,其满足需要的大小折射出领导价值。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只有通过正向的价值取向,才能实现领导效能的最大化。对领导效能的检测取决于对领导价值的评价,要做到领导价值评价的准确,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价值评价体系。由于评价主体自身的知识水平、素养、阶级立场、世界观、价值观等因素的制约,表现出的评价结果因主观随意性呈现出一定的偏差。总体来说,领导效能的结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体现发展的“社会标准”要求,即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群众生活的改善。领导价值的评价以能否满足“社会要求”为标准,领导效能通过推动社会发展的领导价值反映出来。面对改革新形势的要求,能不能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感,能不能面对挑战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担当起责任,是领导实践工作中领导效能的体现。

新发展理念要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领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满足社会需求和个性全面发展作为领导效能的最高意义,超越一般对“价值”的理解,构建起高尺度的道德评价体系。

发展新理念要求领导价值评价正确对待个人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关系。一种领导行为是不是对社会有正向的促进作用,群众说了算。领导干部能不能改变旧的发展思维模式,跳出旧的“政绩观”,着眼于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对领导效能的检验,其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多大影响要以群众的评价为最终结论。

①《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②朱立言、陈宏彩:《论行政领导价值理性的培育》,《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3 期。

③唐日新:《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

(本文作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与民族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颖智

苏联人为什么没有创造出互联网

1962年,苏联信息技术之父格卢什科夫提出:要建设一个全国性的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系统,简称为OGAS。这个系统以电话线路为依托,像神经系统一样连接起欧亚大陆的所有工厂、企业。中央将可以更快更好地收集地方信息,地方可以更好地接收中央的指令。如果计划能够顺利实施,“电子社会主义”就在眼前。

格卢什科夫将毕生精力投入OGAS的建设中,然而,他遇到了始料未及的阻力。财政部长声称:不要建这么高级的计算机网络了,你们多去造一些可以在鸡笼里发光、放音乐,促进母鸡下蛋的机器就可以了。他这样说,是因为他和他的竞争对手——中央统计局局长,都希望将之纳入麾下。两相残杀之中,他们的策略都变成了:千万不要让对方得到OGAS。更进一步就是:千万不要建成OGAS。

尽管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纠葛,格卢什科夫还是推进建成了几百个地方性的计算机中心。但这些中心的通讯制式各不相同,彼此之间也缺乏互联互通的意愿。苏联互联网最终没有建成,格卢什科夫于1982年脑溢血去世。

苏联人在努力了二三十年之后依然一无所获,最终在1980年代后期融入了美国人创造的互联网。

美国和苏联的互联网竞赛提醒我们:在这种大规模项目中,即便领头人拥有再过人的天才和远见,也都需要机构的支持和通力合作才能将事情做成。

(摘自《南方周末》2016年10月31日 方可成/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