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时间:2024-09-03

赵 游 龙

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赵 游 龙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发展理念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不足,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注重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发展,增强县域实力,不断培育新的特色产业,加强人口聚集,积极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生态文明;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县域经济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生态优势县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好、县域经济发展快的路子来。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理念滞后

长期以来,“GDP至上”成为地方政绩考核理念。县域政府在将经济发展作为地方发展的第一要务的同时,片面追求地方经济总量的增长,甚至以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的增长和政绩的显现,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地方环境状况越来越差,最终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有些县城经济处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缓慢,造成主导产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不突出,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县域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的发展,工业规模小,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数量不多,实力不够强,特色和优势项目不突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等生态经济发展缓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和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人力资本不足

人力资本不足是困扰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县域经济要发展,人力资本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一些新兴行业、产业,急需大量人力资本,当前不少地方,尤其是一些县城,严重存在人力资本储备不足。由于本地经济不够发达,本地的人员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或者就业,外来优秀的人才基于本地基础设施薄弱等原因,不愿意进来,进来的留不住,直接影响了本地经济的转型发展和升级。

(四)发展方式粗放

当前,我国大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传统产业比重高、科技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发展模式仍是通过扩大生产场地,增加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粗放发展模式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发展理念严重不符,结果导致更多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生态文明建设更大的压力和阻力。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县域经济发展路径

(一)推动工业发展,增强区域实力

1.实施招大引强。县域经济发展要立足域内实际,创新方法,创造条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做大经济总量,以量变求质变。坚持大招商、招大商,重点引进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来本地投资。组建专业队伍开展招商引资,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招商引资,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奖惩机制。

2.培强传统骨干企业。以当地龙头企业为主导,支持核心企业发展金融、物流、市场交易等生产性服务,支持核心企业辅助带动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形成良性产业生态。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科技创新,从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提供生产要素服务。对企业合法合规的事,要快办、办好、办成。抓住公司上市注册制改革的契机,引导一批具备一定基础的企业在创业板、新三板上市。

3.鼓励全民创业。充分发挥农村创业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全民创业积极性,发展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大力发展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政策咨询、人员培训、技术研发、融资担保和法律援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大发展。依托“互联网+”,打造创新创业新引擎,以“电商进农村”为契机,把农村电商作为大众创业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地开辟创业富民新路径。

(二)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1.树立先进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理念先行,用先进的理念引领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是最优的投资环境,生态福利是最大的民生,生态效益是最实惠的利益。”发展绿色经济,要始终将生态战略放在首位,编制好发展纲要和总体规划,明确生态建设的发展目标、发展道路、体制机制、空间结构、承载力和开发强度;始终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互动。

2.探索有效措施。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生态修复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制定严格生态环境指标、程序和措施,并使之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工程建设、居民生活的全过程。优化生态文明规划设计,在更高起点上构造多层次的生态空间体系和多样化的生态复合系统。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逐步提高生态补偿范围和标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态红线管理。积极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针对民间投资,规划设计出一批生态经济领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项目。

3.争取特殊政策。抓住国家生态补偿契机,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生态补偿优惠政策,使之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中给予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的倾斜扶持。加快建立完善支持生态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在项目立项、投资计划、配套资金和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研究设立生态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生态技术研发应用和生态企业、生态项目发展。

(三)推进特色产业,增强区域魅力

1.发展传统特色产业。传统特色产业,既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地方经济与文化底蕴的招牌。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围绕当前大力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抢抓机遇,加快创新,做优品牌,推动传统特色产业发展。

2.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深度整合区域内湖文化、生态、休闲等旅游资源,从实际出发,打造一批文化品位高、影响力大的景区,塑造山水田园旅游新形象。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优化慢城旅游空间布局,扩大品牌影响力。深入发掘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民居文化、农耕文化,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

3.发展养生养老产业。一是开发生态养生养老村。选择环境优美、交通相对便捷的村庄,开发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养生养老专业村,吸引外地游客入住。可采取“农家乐”形式,为客人提供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二是打造生态养生养老专业社区。根据“享山野之趣,得闹市之便”的原则,规划建设中高档的休闲养生公寓、安居养老公寓、度假酒店、亚健康疗养中心及健身运动、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三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旅游产业朝着休闲、养生的方向转型升级。围绕运动养生、水疗养生、森林养生等,开发天然氧吧、森林浴、竹海浴等休闲养生产品。

4.发展电商产业。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为契机,以培育电子商务示范村为抓手,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规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仓储设施,采用统一标识、统一标准,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点,依托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开展网上代购代销服务,打通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下乡和农产品、特色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实现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全覆盖。推动“校企合作”,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开展农村电子商务统计监测,建设电子商务集聚区,在村级服务点建设产品溯源系统。

(四)加强人口集聚,增强区域活力

1.借助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相辅相成。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力聚集梯度。城区人口空间布局是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和产业在区域空间聚集程度与集聚形态上的反映,城区人口空间布局其实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问题。所以可以通过产业集聚引导人口集聚。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扩大就业机会,增强产业支撑和人口吸纳能力。加强县域配套设施建设,彰显本地特色,使之成为吸纳人口的主要载体。小城镇建设要把着力点放在中心镇,逐步培育建设一批生态宜居、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城镇。

3.引进高等院校。高校人口外迁不仅能缓解城区人口压力,也能够辐射郊区。要抓住部分高校异地办学和办分校的机会,努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拓展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引进建筑、农业及旅游相关类职业院校,吸引大学生特别是本地户籍优秀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

4.引导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对进城从事个体经营和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及集贸市场卖货的农民,可享受相关的税费优惠。对首次进城创业并进行了就业登记的农民给予关优惠政策,努力解决农民进城创业贷款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扩大进城就业人员社保覆盖面,所有用人单位必须为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进城务工人员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

(本文作者:中共南京市高淳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李冬叶

从严治党刘慧远·篆刻作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