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时间:2024-09-03

李晓寒

责任编辑:张颖智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李晓寒

改革、发展和稳定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关键问题。三者相互包含、相互对立。其中,稳定是前提条件、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关键是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者结合起来,加强核心权威、掌握好分寸,实现三者动态平衡。这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改革;稳定;发展;人民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发展和稳定作为相互包含、相互对立的矛盾方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整体,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行的动力、前提、机制等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也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基本经验。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必须运用历史的眼光,全面、准确地理解其重大意义,明确各自的分工,探索将它们结合起来的路径,不断实现三者的动态平衡。

一、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对立的有机整体。三者的关系就像骑自行车一样,骑得太慢或不动会摔下来,骑得太快容易栽跟头。只有明确目标、根据不同的路况、把握不同的速度,才能骑得又快又稳。 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坚持全面、运动、联系的观点,既从个体的角度看到其独特性,又从全局的高度来理解其系统性;既看到它们作为目的和结果的一面,又看到它们作为手段的一面;既看到彼此互为条件、相互包含的一面,又看到相互制约对立的一面。

(一)改革是动力

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体系内,改革是实现其他内容的动力,就像自行车的传动装置一样,一蹬,车子就走起来了。忽视改革的作用,要么发展停滞,要么制度僵化。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通过调动生产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社会活力,基本解决了十三亿人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通过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放沿海地带,我们借助经济特区这块“试验田”,逐步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为经济建设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正如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①改革是扫清发展障碍、实现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改革也是稳定的动力。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人类社会高度复杂的自组织性、自调节性,来自于人类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个社会,如果拒绝同外部展开信息和能量交换,就会阻滞新陈代谢、逐渐趋于僵化。一种制度,如果能吐故纳新、不断完成内部子系统的协调整合,就能在自我调节中实现永续发展。为什么苏联共产党走上亡党亡国的结局?根本上是制度僵化,执政党脱离群众,与人民离心离德。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②改革从新的实际出发,打破思想禁锢,让社会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这就是改革对于稳定的重要作用。

(二)稳定是前提

稳定是前提,是改革、发展的约束条件。***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③

为什么发展需要稳定?急躁冒进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经历过反复折腾时期,出现过几次大的经济波动。忽上忽下。上得很猛,跌得很凶,不但损失很大,而且往往要花几年的时间来恢复元气。”亦有研究者指出,1994年以汇率并轨为核心的外汇体制改革,是为了消除1993年前后大规模土地抢购、固定资产投资激增等因素所导致的财政、金融和外汇赤字。这些问题,固然有我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原因,但更深层面上反映出思想认识领域的一种急躁冒进的情绪。所以,实现持续平稳发展,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新的实际制定发展方略,避免走“马鞍形”的经济增长。这就是稳定对发展的约束作用。

为什么改革需要稳定?因为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在扬弃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过程中,冲突在所难免。但是,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改革中的不稳定现象主要来源:(1)观念矛盾。即旧体制的刻板印象与从实际出发的理论主张之间的观念冲突,经过酝酿发酵可造成剧烈的政策波动。(2)利益冲突。改革是一场革命,必然会损伤一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广,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会遇到重重障碍。处理不当可能从局部风险演化为系统震荡,影响社会和谐;(3)工作失误。1980年代末,在物资短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放开部分产品收购价格引发大规模抢购风潮,物价涨幅居高不下,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加上一些党员干部钻“双轨制”的漏洞、搞权力寻租,人民群众对投机倒把和腐败行为深恶痛绝。综上所述,改革必须至少具备三个前提:政治安定团结、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将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稳定对改革的制约意义。

(三)发展是目的

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体系中,发展最重要。无论改革还是稳定,与发展相比都处于从属地位。改革是为了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头功,就是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世纪之交恢复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身份,由政策性的有限开放转入制度化的全面开放,为了在国际平台上开展国际贸易、扩大外汇储备、提高国家实力等,发展贯穿改革始终。

稳定更是为了发展。稳定不是被动的原地踏步或后退泄气,而是采取有准备的、积极的鼓劲方针,用一段时间集中解决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和突出问题,调整结构比例、奠定发展基础。正如邓小平总结的:“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④所以说,稳定是个相对概念,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是一个发展阶段上升到下一个发展阶段所必需的准备形式,是服务于发展大局的。

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硬”,就硬在发展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到底离不开发展,否则,改革和稳定就无从谈起。如果不抓紧时机发展自己,社会主义老是穷,它就站不住脚。对任何一个政府而言,发展都是其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体制各方面的发展蒸蒸日上,让人民安居乐业、过上勤劳富足的生活,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老百姓才能发自内心地拥戴中国共产党、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才能真正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的基本方法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就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度结合起来,加强核心权威,适时、适度地推进改革,确保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

(一)抓住平衡点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平衡点,在于人民福祉。把改革、发展和稳定结合起来,关键是要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指出,评价改革性质和效果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⑤***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⑥可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三者的平衡点是我们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主要结论。

(二)加强核心权威

无论改革、发展还是稳定,能不能取得三者的平衡,能不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取决于领导核心是否拥有实权和得力的助手。因此必须加强核心权威。核心权力稳固,就能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摆脱地方或部门利益的牵制,一抓到底,核心权力削弱,就会政令不畅或执行不力,改革就会半途而废,乃至人亡政息。

(三)掌握好分寸、力度

改革要掌握好力度、节奏和次序。改革力度太小,不能打破僵化体制的旧稳态、无法激活发展动能;改革力度太大,超出社会承受范围,引起社会动荡。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因为泰国的改革不配套,在资本国际化的同时没有相应的金融外汇制度与之相匹配,无力防范国际风险,结果在国际游资的冲击下引发泰铢危机。因此,深入研究改革的社会反响和经济效应,把社会能否承受、发展能否持续纳入决策体系,审慎出台配套方案。

发展要确立价值理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包括解决温饱、科技现代化、科技实力、教育水平、等概念,核心是经济增长速度;二十一世纪初,发展涉及缩小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调控房地产、环境保护等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这种对主体性的回归,反映出发展价值取向的变迁。因此,平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必须进一步明确发展的价值理念,进一步解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稳定要坚持底线思维。稳定事关政治团结、社会和谐、经济秩序,稍有不慎可能诱发系统性的风险,决不能掉以轻心。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⑦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③《***谈治国理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4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2页。

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征求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的意见》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30/ c_1116995911.htm 登陆时间:2016年3月28日。

⑦《***谈治国里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02页。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张颖智

张惠臣 书法作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