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媒体时代领导形象的塑造

时间:2024-09-03

艾晓丽

全媒体时代领导形象的塑造

艾晓丽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政治生活。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现代媒体开放性、互动性、透明性的特征,对领导形象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

一、正确认识媒体的作用

***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正确运用媒体,科学管理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这也是全媒体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现代社会是典型的媒体社会,许多人把媒体视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社会的中心力量”。它影响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舆论、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对此格外关注,培育自身媒体素养,在了解媒体、认识媒体、善用媒体上下功夫。

(一)熟悉媒体特质

领导干部要熟悉媒体,了解媒体的性质、类型、作用,了解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形式媒体的运作过程和传播效果,研究各种媒体的受众人群以及媒体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关系。同时,从工作任务和需要出发,选择适合自己并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作为交流对象,借助其良好的平台,将组织所倡导的理念和要求传播给公众。

(二)正确认识媒体

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在当今社会每个人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媒体,媒体既不是“麻烦制造者”,也不是“锦上添花者”,而是必须面对、不能回避的一种强大力量。要转变观念,将“要我传播”变为“我要传播”,改变轻视记者、蔑视媒体、回避采访、盲目应对等做法,积极主动与媒体打交道,以礼相待、以诚相待、热情面对,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传递党和国家的主流声音,有效化解各种矛盾,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三)有效善用媒体

媒体需要各类最新的信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需要宣传,这是领导干部与媒体合作的基础。学会利用这种需求关系,利用媒体说想说的话,做想做的事。要充分意识到媒体推广、形象策划、公共关系的重要性,尽可能为媒体提供信息服务,适时举办新闻发布会、通气会、座谈会、集中报道等,与媒体建立相互信任、长期合作、共赢发展的良好关系。毛泽东同志在善用媒体方面的成功经验很值得借鉴。抗战时期,为了打破国民党对共产党实行的严密舆论封锁,他先后接受中外记者斯诺、史沫特莱、范长江等人的专访,介绍中国革命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对我党有了更真实的认识,为我党和人民军队的抗日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全媒体时代,与媒体打交道是每个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任何与岗位、职位不相称的行为和言论,通过大众传媒进入公共视野,都将引起风波。在全媒体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如果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贻误引导和处置的良机,将会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损害领导干部的形象。如何借助媒体平台,实现有效传播沟通,获得公众信赖和支持,成为塑造领导形象的重要途径。

(一)善于面对记者

在公开、透明、开放的时代,接受采访、面对记者是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公众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展示观点,满足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树立领导形象最直接、重要的渠道。

领导干部如果能够把握新闻报道的特点与规律,善于面对记者,讲究方法与艺术,将有助于吸引记者的注意力,激发记者报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二)掌握媒体采访的原则

领导干部要有效地利用采访表明态度和观点,进而扩大影响力、提升自我形象。主要应遵循以下五点原则:

1.真实性原则。领导干部在采访过程中,对记者关注的问题要有全面准确的了解,不失语、不妄语,所涉及的信息必须与事实相符,并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为增加信息的权威性和客观性,可引用数字和引语加以证实。当对记者问及的问题不甚了解或没有把握时,决不能说假话或“无可奉告”;对于突发事件,在没有弄清楚事件真相时,只能描述性地介绍事件现场的客观情况,绝不可以随意回答;对于自己分管职责以外或者业务范围之外的事件,要如实地说明情况,不宜轻下结论。以往的事实表明,任何欺骗媒体的行为,一旦被媒体识破曝光,都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后果。

2.主动性原则。领导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前,要精心准备,事先做好功课,明确记者采访的目的以及自己要达到的预期效果,确定信息公开的底线;预测记者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练习如何围绕核心信息回答这些问题;同时,在新闻信息的发布方面,只有及时主动地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掌握话语权,才能有利于事态的平息和问题的解决。

试验2-0未处理时则同试验1-2(仅充填泡沫混凝土)情况相反,由于溶洞内充填软弱土体,变形较大,溶洞上部土层承担的荷载小于边缘部分的土。加入不同长度的泡沫混凝土桩后,桩体承担了一部分荷载,中心土压力与边缘土压力均明显减小。试验2-40的桩间土与边缘土压力略大于试验2-50与试验2-60的土压力,试验2-50与试验2-60的情况接近,与沉降规律相同。由此可以说明,在仅有泡沫混凝土桩的情况下,桩长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地基承载力,但存在一定的“有效桩长”,继续增加桩长并不能大幅度提高地基承载力。

3.独立性原则。领导干部接受采访时,应积极主动地回答记者提问,不管问题如何复杂,回答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可以正面坦率地作肯定或否定回答的;二类是只适合作暗示性或隐晦回答的;三类是需要委婉回避或不置可否的,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适合的一类回答。有时记者会提出一些刁钻的问题,曲解受访者的意图,甚至将主观推测与判断强加给受访者,这时,领导干部必须及时纠正并作出正确的解释。对采访者既要热情积极接待,又要时刻保持冷静的头脑,哪些该详答,哪些该略述,哪些应回避,要做到控制自如,有理有节。

4.尊重性原则。一些领导干部对记者抱有偏见,视他们为“麻烦制造者”,对记者恶语攻击、暴力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领导干部要懂得,记者职业的特殊性在于通过客观地记录和报道社会现状,进而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要尊重和善待记者,尽量不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套话拒绝记者的提问,更不可当众侮辱、指责、藐视记者。还应尽可能地为媒体采访提供便利条件和采访线索,切实支持广大媒体工作者。

5.灵活性原则。记者在采访前,一般会熟悉和研究受采访领导干部的相关资料,包括工作、爱好、经历、生活习惯、观点见解等。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嗅觉灵敏、眼光锐利,随时在捕捉信息,使得采访内容广泛,话题多变,需要领导干部认真的整合准备的资料,智慧、变通、灵活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

微信、微博、QQ群、新闻跟帖等被网民广泛运用,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83.45%,手机网民规模已达5.27亿,实现了从固网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跨越,使人人、时时、处处上网成为可能。但许多领导干部仅仅掌握了门户网站的新闻浏览和发布技巧,而对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则普遍滞后,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要学习和掌握互联网新技术,了解民情民意、传递信息、因势利导,从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入手,把握好舆论引导的节奏和力度,将“与网俱进”的领导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大力推进“网络问政”工作。

总之,处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领导干部要消除网络“恐惧症”与“麻木症”,不惧网、会用网、善用网,使“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三、塑造成功的领导媒体形象

(一)精心准备

良好的媒体形象往往会产生重大效应。人们会从领导干部的着装仪表、言语谈吐、神态动作、喜怒哀乐乃至道德情操等方面,全方位地感受领导干部的形象。因此,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次“出镜”前要精心准备,为展示最佳风度奠定基础。

一是着装。服饰着装能直观的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文化素养、审美水平和生活态度。出现在镜头前的领导干部,服饰要整洁美观、大方得体,与出现的场合环境和谐一致,如庆祝会上着装要体现热情,报告会上要体现庄重,运动会上要体现活泼,宴会上要体现欢快,参加劳动时要体现轻便。

二是容貌。容貌是镜头前的领导仪表的关键,关乎留给公众第一印象。容貌应保持干净清爽,不宜浓妆艳抹,但在有些重大场合,适当化妆也是必要的。

三是稿件。重要场合发表讲话前,熟悉稿件非常重要。根据讲话目的,对稿件内容进行加工梳理,划分层次,确定重点和基调。稿件中的疑难字词要搞清读准,避免出现尴尬局面。若条件和时间允许,事先预演一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完善。

(二)坦然面对

面对镜头,领导干部要稳重、理智,随时缓解自己的心绪。不要缩手缩脚、拘谨不安、不敢抬头,应最大限度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在媒体面前应以坦然平和的心态,面对媒体,提高自信,落落大方、挥洒自如。如果是电视讲话,要准确选择与观众的交流点,注意与观众和主持人的互动交流,以显得更亲切自然。

(三)关注细节

领导行为是社会行为的示范和表率。在大众媒体上,领导干部的行为举止更备受注目,不能有一丝的怠慢。电视屏幕上,经常可以看到有的领导干部在会议现场交头接耳、吞云吐雾甚至睡觉;有的面对记者的采访,或是摇头不知道,或是缺乏礼貌、自以为是;还有的在谈话节目中,不时拍脑袋、抓耳朵,手不停地摆弄,让人感到极不舒服,损害了领导干部的形象。

领导干部塑造良好的出镜形象,必须注重平时的行为养成,不要因不拘小节而破坏自身的形象。在工作上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生活中言谈谦虚、举止端庄,礼貌待人;公共场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在全媒体时代,这些事情看起来不足挂齿,却具有“放大”效应,小处见大节,细微见精神。没有平时的锻炼与养成,是不会在“出镜”时给公众留下良好印象的。

(本文作者: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教授)

谢飞 书法作品

责任编辑:李冬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