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论坛集萃

时间:2024-09-03

学报编辑部

高职教育

“高职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论坛集萃

学报编辑部

由中国教育报主办、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高职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论坛,于2016年2月28日上午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来自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全国高职研究会等20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的课程开发、高职院校公共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关系、高职通识教育的路径与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开展了深度探讨。

高职通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通识教育的关键是人职相通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盖庆武)

由中国教育报主办的“高职通识教育与人才培养”论坛由我校承办,这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鞭策。马克思认为,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鲁迅先生也说,“教育就是要立人”。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类型,如何才能让学生发展得更好,路走得更远,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通识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建校已有半个多世纪,学院被评为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一万余人。学院下属的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园等现代服务业园区,为在校生提供园区化创业实践、园区化工学结合、园区化社会服务,形成了以高职教育为主,集科技创新与应用、创意与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服务产业基地,构建“学园城互动生态圈”特色发展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园区化建设与温州地方发展的联动机制。在这种背景下,着眼立德树人和高素质现代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职业素养和技术能力并重并举的思想,我校多年一贯开展了通识教育改革实验,这也是学校所在地作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服务区”试点项目之一。

实施高职通识教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不少,特别是观念层面。高职通识教育是基于高等学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特殊性,以“通俗知识”为载体,以心智启迪和智识培养为目标的教育。除遵循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一般规律外,其特殊性集中体现在职业教育的渗透和引领。具体可从功能形态、内涵外延关系、教育层次等方面进行分析。

从教育的功能形态看,高职教育主要有“软教育”和“硬教育”两类教育。“软教育”是指“文化化人”,重在德心、全人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硬教育”是指与专业匹配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育,重在知识与技术,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定格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渠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彼此不可替代。

从内涵关系看,高职通识教育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职业素养等范畴。高职学制一般是3年,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学交替、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大,普通高校的学科化、知识系统化的教学被淡化。但是,作为现代高素质专门人才,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都是不可缺失,通识教育承载的责任重大。

从教育的层次看,高职通识教育有两大特殊性,即公民素质教育和大专生职业素质教育。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通识教育是贯穿各级各类教育始终的教育,但因教育对象不同,通识教育的要求也各有侧重。例如,普及教育阶段的公民素质教育,是围绕“五讲四美三热爱”展开的,内容多聚焦于公德修性和养成,重在公共社会行为的规范习得,具有突出的规则导向。高职通识的公民素质教育,是以高职大专学生的文化基础、人生观发展水平、专业规划为支点的教育,重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学生个体的心智解放和智慧启迪。

高职的通识教育无论是内容、课程、目标定位,都有别于普通院校。宏观上,通识教育担当“立德树人”之大任,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以通识教育为重要的发力点,放眼现代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可以让学生的职业之路走得更远更好。中观上,高职的通识教育立足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紧紧扣住职业教育成人与成才脉点,建立适合并助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以智识启发替代知识积累的体制机制,为高职“量身订制”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微观上,基于“大通识”(即泛指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里“通俗智识”的简称)和“小通识”(即指大专业或大学科内特有、职业者或学习者应知应备的“通俗智识”)将通识教育“落地”,开发课程、组建集研究与教学一体的师资团队、教学实验与研究、质量监测与评估等,确保教改实验的真实和质量效果的优秀。可见,高职通识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养成、尤其是人文素质和能力素质融通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职通识教育突出价值引领,追求的是人的智性启发和人文关怀。为此,学院自2012年以来,就以“瓯绣瓯塑”、“刘伯温文化”等选修课方式开始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之后逐步开展系统性的高职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识教育改革取得突破。学院积极推行“大通识+小通识”的通识课程改革,构建了以“人与人文、科学与生活、职业与素养”的课程体系。近两年斥资专项资金约50万元,资助23个项目开展实验研究,全年开出通识课程教学实验班54个,选修学生达4 000余人。通识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内涵发展,学院在2014年和2015年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公布的全省47所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评估中,连续两年综合排名全省第一,其中,评估体系虽然没有专门的通识教育检测分项,但在“校风学风”、“毕业生整体素质”、“对母校的忠诚度”等测评因子里,学生对母校满意度指标中人文环境的改善、人文素养和职业情愫的培养关系密切,通识教育的贡献率功不可没。

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个观点,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高职通识教育无不是这样,“授人以渔”之要,就是要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促进人职匹配的最优化。

(整理人:邱开金)

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指向心灵

(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张圣华)

我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见,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从目前看,职业教育现状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国家的重视程度相比,不平衡不对应,一头热一头冷现象较为普遍,社会对职业教育还有很多误解。”针对此,职业教育必须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通识教育的功能重在“心育”、重在“智启”,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技术、给学生一个饭碗,更要重视学生人格人品的培养,以通识的哲理启发智性,这也是帮助学生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人人能够出彩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要培养大国工匠,而工匠精神最基本的是敬业精神和职业自豪感。通识教育的智性启发,功力就在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与专业素养的相融相通,从而实现人职的完美匹配。通识教育是指向心灵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与专业教育的“合力”上,结晶是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的获得,职业教育的“技”赋予了职业情感和人文关怀,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得到升华,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劳动是快乐而自豪的。职业教育承担的使命很重,对通识教育的教师要求很高,要能够准确地找到学生心灵的接口,能够启发学生打开职业人生的智性,教师的博识超能不可缺。

(整理人:邱开金)

“大通识”“小通识”分层推进——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创新通识教育模式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贺星岳)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工贸院)着眼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依据通识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采用“大通识”“小通识”的二级分层形式推行课改实验。

“大通识”是泛指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里“通俗智识”的简称,而“小通识”是指大专业或大学科内特有、职业者或学习者应知应有的“通俗智识”。“大通识”与“小通识”同属通识教育的范畴,以通俗知识或一般常识为载体,着重关注教育对象成长之需要、社会阅历和学历的水平层次,重在智性启发和哲学思辨的素质培养。两者相互的关系是,“大通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中必修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是公民素质最基本的要求,具有规定性和统一性的教育内容;选修内容则由学生自主择学,旨在优势兴趣的培养、所关注领域智识的拓展及智性的开发。“小通识”是公民素质与特定的职业素质相融合的教育,它是“大通识”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是深度的专业素质的人文体悟和职性启发。

浙工贸院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研究出基于“大通识”“小通识”的“三线三环”创新模式,如图1所示。“三线”是由教改实验需要确定的三个向度(即由“方法、主体、目标”构成“三实”“三全”“三通”三个向度),每个向度又由三个相互支持、相互作用的层级组成,并构成一个相对完整和相对独立的环系统。

图1 高职通识教育“三线三环”创新模式

“三实”,即实验、实证、实效。由“大通识”“小通识”建构的高职通识教育体系是否具有可行性,只有通过“三实”来检验。该体系中除“大通识”的必修课程外,两年来共开发和推出“大通识”课程18门、“小通识”课程5门,凡开设的选修课程均进入“三实”流程。首先是实验性教学,教材开发组依据课程大纲编写讲义和教学;其次是实证,在教改过程中,通过教师轮换(多人一班、一人多班、一人一班)、控制班级规模(小班—中班—大班)、选用不同教学内容等手段,分类、分步收集资料和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推断,找到最优教学条件和教学设计,从而使通识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再其次是实效,依据定量的实证评估,最终作出定性的实效评价,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也是通识实验课程追求的目标。

“三全”,即全体、全程、全面。全体分别指向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每位教师只要有相关的兴趣和学科优势,都有权利申报或参与通识教改实验项目,学生依据学校的学分制规定,每学期必须选修一门通识课程(两个学分);全程是指通识教育课程与高职的学制相配套,整个学程“大通识”“小通识”交替、选修必修并举;全面是指学生素质养成的全面性,通识教育秉承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德树人全面发展。

“三通”,即智通、职通、人通。由“知识”到“智识”的相通,通识教育不以知识积累为目的,而以智识开启为首要;由“课业”到“职业”的相通,通识教育重“是什么”到“为什么”、学专业到谋职业的相通,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知识但也倡导批判思维,开启智慧之窗,做到细微处点拨智慧,心灵中明白道理;人职匹配、人职相通是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所在,“成业”而更重“成人”,使文化化人最大化,让学生的心智获得自由和解放,为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正能量。

在浙江省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调查中,通识教育虽然没有直接的测项,但从评估体系中通识教育的相关因子分析,其关联度较大。浙工贸院2014届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校风学风”得分比全省高职平均得分高出7.38分、“师风师德”得分高出平均7.51分、“对母校的忠诚度”“对母校的推荐度”都高出平均7分,此4项的累积贡献率比指标结构(0.36)高出1.9个百分点;2014届用人单位满意度中,“综合素质”高出平均4.64分、“人际沟通能力”高出平均7.25分、“心理素质”高出平均7.03分、“合作与协调能力”高出平均7.55分,此3项的累积贡献率比指标结构(0.40)高出2.7个百分点;学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中,“校风学风”“毕业生整体素质”“对母校的忠诚度”“对母校的推荐度”等,2013届为91.83,居全省高职第二,2014届为92.71,居全省高职第一;用人单位满意度2013届为88.89,居全省高职第二,2014届为90.38,居全省高职第四。通识教育助力浙工贸院内涵发展,为2013届和2014届蝉联浙江省47所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第一名发挥了积极作用。

(整理人:麻小珍)

以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导吴雪萍)

关于通识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思考。一是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二是为什么要在高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三是高职院校如何实施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的基本内涵

根据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的解释,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是指大学生均应该接受的共同内容的教育,所有的大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就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的概念,即一种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育。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讲过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唤醒灵魂的,不只是传授知识。

前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Richard C. Levin)说,假如耶鲁的学生在大学里只掌握了专业知识和技能,那是耶鲁教育的一大失败。他认为更重要的,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培养,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那才是真正的教育。1828年,耶鲁大学发表了一份专门报告,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单一技能,而是提供广博的通识基础。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我们叫做General Education,用英文都是有区别的,最早期的叫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博雅教育;近代出现的Gener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概念的提出是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这个报告的影响非常大,此后,通识教育就在高校里蓬勃发展起来。

根据哈佛大学的这份报告,首先将学生教育成民主社会中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教育,即首先你要培养一种负责任的人,有责任感的一种公民,然后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这种人需要具备四种能力:一是有效思考的能力,能独立思考,有批判的精神;二是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有了思想,还要与人家沟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三是有适当明确判断的能力,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不是人云亦云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四是有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

哈佛大学的报告认为通识教育的课程应该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三大领域,提出通识教育不局限于大学,而是着眼于整个社会要培养健全完整的公民。通识教育实际上不仅仅是局限于大学,而是要着眼于整个社会,为整个社会来培养一种具有完整、健全人格的公民。

二、为什么要在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在转变职业教育的理念。职业教育理念最重要的变化有两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2015年11月份颁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30教育行动计划》,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已经被纳入到计划当中,其中就提到要发展一种全面的、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职业教育。

首先,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2009年,在意大利的世界职业教育论坛上曾有专家提出,职业教育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在上海举办,大会主题叫Transforming of TVET:Building Skills for Work and Life。主题当中讲到职业教育的转型,转型首先是观念的一种转型,Building Skills forWork and Life,为工作和生活培养技能。这里用了一个Building的词,而不是Training,这实际上是一个理念上的转变,从Training转向Building,从一技一艺的训练转向全方位的建构,Building是一种建构、一种培养。用Building替代Training,用培养来替代训练这个词本身就反映出职业教育理念的一种深刻变化。Training是机械的,训练是机械的、被动的、单调的,而Building这个建构、这个培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建构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简单重复地训练,而且强调学生的生命性,把学生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来对待,关注他生命的成长。

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职业教育除了为学生从事现有的工作做准备之外,还应该“培养一种对尚未想象出来的工作的适应能力”。我们的教育不仅仅要为学生从事现有的工作做好准备,还要培养他从事一种尚未想象出来的工作的适应能力,关注他的可持续发展,使他们能够适应工作组织方式的变化,适应现代社会劳动的变化,职业的更换和劳动者的全面流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为他们的人生出彩、实现自身的价值创造机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2015年发表了一份报告《释放潜力》,它是一个专家委员会合作完成的,叫做《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之转型》。在这份报告当中提出了Empowering learners,把它翻译为赋权学习者。赋权学习者是指给学习者一些应有的权利,但同时对他们也有一些引导和约束,不是完全放权给他们。这里用了一个learner,不用students(学生),学生一般是指在校学生,学习者的内涵比学生更广泛,包括那些在校外的学习者,已经离开学校的那些学习者。很多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了,他照样需要职业的继续学习、职业继续教育。现在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为他们提供一种终身的职业教育,这是赋权学习者的概念。

人最低层次是要过物质的生活,第二层次要有精神的生活,第三层次还要有灵魂的生活。怎么样让学生都过上一种不仅仅是健全的、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让学生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有更高境界的一种灵魂的生活,这就需要进行通识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要在职业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背景。

三、高职院校如何实施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有别于研究型大学,因此要确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通识教育目标。所以每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目标定位,确立正确的目标。

首先,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这是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是需要的,他的理性思维能力、科学的判断力、辨别力,以致于不会很盲从。培养他的一种科学的精神、批判性的思维。科学就是相信真理,而且还要有实证的意识,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所以培养科学精神通过通识教育应该可以达到。

其次,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我们要培养有血有肉的人,有人文关怀情结的人。像原来北大钱理群教授讲的,现在很多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我们需要的是有人文情怀,有社会责任感、懂得关心他人的人,让他们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合作,是一种善良的人。教育一个是教人善良,上善若水;二是教人聪明,给人以智慧。善良和聪明,这两点是非常需要的。有些学生很自私,连爱别人的能力都没有,那你这个人怎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呢?因此人文情怀很重要。

第三,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关键能力,他就能够在职场上以不变应万变,能够适应社会的飞速变化。

通识教育不是说什么都要知道,它关注人的心灵的成长,是人心灵的教养和训练,包括独立性思想的培养、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它要求我们精心、科学地设计,选择合理的方法。从国外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基本上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基础策略,第二种是整体策略,第三种是渗透策略。

所谓基础,尤其是在职业教育当中,要拓宽基础,在现在的文化课当中进行精选,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它成为通识教育课,符合通识教育的目标,这是基础性策略。经过精心设计、精心挑选,把跟文化课内容的改革和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会增加课程的负担,且有利于调动文化课老师的积极性。因为文化课不仅仅是传授文化知识,更关注人的心灵的,关系到整个通识教育的实施。

第二种方法是整体策略。是指对整个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课程体系当中增加一些通识课程。

第三个是渗透的方法。把通识教育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学当中。原有课程中,既有文化课,也有专业课,也有实践课,每一种专业课,每一类的专业课,只要老师具有这样一种意识,关注学生的心灵教养和训练,都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内容开展通识教育渗透策略。

另外,要注意营造环境和氛围,营造起一种重视学生通识教育和环境和氛围。这个环境和氛围包括物质和制度层面,如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布局、墙面的展示,规章制度建设等等。还有思想层面的理念转变,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心灵的发展,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的一种氛围。

(整理人:麻小珍)

(责任编辑:邱开金)

"GeneralEducation in VocationalCollege and TalentCultivation"Forum Highlights

EditorialDepartmentof Journal

Gene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alent Cultivation Forum sponsored by China Educational Daily,and undertaken by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College,washeld in 28th,February,2016 in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Over 20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China Educational Daily,Guangm ing Daily,and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Zhejiang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Higher Vocational Institute,made a discussion deeply on talent cultivationmode,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education curriculu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courses and general courses,and the path and guarantee system for generalhigh education,etc.

general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talent cultivation

G71

A

1672-0105(2016)01-0001-06

10.3969/j.issn.1672-0105.2016.01.00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