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陈文耀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世界闻名的景德镇陶瓷不仅是一种实用器物凝聚着先辈们创造的智慧,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载体蕴含着先民们生产的符号。景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淀与延续,社会历史的记录与发展,在悠久的时空变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因此,研究如何传承景陶文化,特别是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景陶文化,已成为当前学界和业界重要的课题。
目前学界关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造性发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搜索以 “景德镇陶瓷文化”和“发展”两个关键词,对2012-2021 十年间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总库中只有学术论文127 条和学位论文20 条的记录。但从发表年度趋势可以看到,从2017年起关于景陶文化创新发展的研究论文呈现阶梯型递增,证明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对于景陶文化创新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着政府政策的解读,传承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以及发展策略等,研究视角集中在“文化自信”和“美好生活需要”两个方面。
虽然目前基于文化传承视阈下的景陶文化研究还不多,但通过在中国知网对“文化传承视阈”这一关键词的数据分析,发现文化传承视阈已成为近三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地域特色的主要视角。这些相关研究文献对于剖析当前景陶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探讨今后创造性发展路径,无疑能够起到一定借鉴和推动作用。
景德镇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江西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品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创新发展,批复了有关政策文件支持景陶文化的发展。2019年习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期间强调 “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 2019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标志着江西省又获得了一个国家级的“金字招牌”和创新发展的战略平台。近年来江西省也出台若干政策,为景陶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保障。例如,2020年江西省出台支持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产业集聚发展15 项措施,对试验区陶瓷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2022年景德镇市开始施行《景德镇市陶瓷文化传承创新条例》,对陶瓷文化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旅游融合发展起着保障作用。这些政策从宏观层面对今后打造景陶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开拓景陶文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路径提供了保障和机遇。
传播是传承的基础。随着数字媒体在内容处理技术、网络服务技术和文化内容融合等方面的发展,在社会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良好的传播环境也为了景陶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国内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机构已开始利用数字媒体,延伸用户的感官“触手”。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从2020年起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引进数字媒体,推出线上展览、线上体验等活动。通过微信、网站、抖音、媒体视频、VR 看展览、直播等方式,将该馆的展览、社教、讲解、日常活动呈现在用户面前。同年景德镇陶瓷文化数字博物馆建设也正式启动,用户足不出户,便可以了解学习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倾听龙床,“祭洪”的传说,草鞋码头等陶瓷故事,获得七十二道制瓷工序的视听体验。数字媒体在景陶文化传播中的使用,不仅仅是一次传播技术上革新,更重要的是突破了原有空间维度的限制,为今后时间维度上的流传与继承提供了更多机会。
自古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景德镇,素有“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景德镇一直注重培养和吸引陶瓷人才的机制创新,为景陶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一方面通过高等院校大力培养陶瓷青年人才,进行陶瓷人才梯队建设。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代表的本科高校,每年向行业输出综合性陶瓷人才数万人。陶瓷类高职院校则立足陶瓷工艺技术,每年培养出数十位陶瓷非遗的传承人。另一方面,景德镇十分重视陶瓷人才的吸引。景德镇借助深厚的陶瓷历史,为制瓷技术的爱好者提供发展平台,吸引他们的到来。目前“景漂”群体已突破3 万人,其中含有五千余人的“洋景漂”。除了提供平台,景德镇还通过加大人才引进政策,留住陶瓷高端人才。2020年景德镇特种工业陶瓷技术研究院就成功引进了国家“重点人计划”专家姚力军博士团队。随着景陶人才队伍的日益壮大,对未来景陶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创新将提供极大的动力,也为陶瓷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千年瓷都”景德镇是一张底蕴深厚、历久弥新的亮丽名片,是一座深不可测、无穷无尽的宝库。这里拥有古窑民俗博览区、陶溪川文化创意园、皇窑景区、中国陶瓷博物馆、三宝国际瓷谷和御窑博物院等展示了景德镇独特的陶瓷艺术魅力和历史文化积淀的陶瓷博物馆和艺术馆。现阶段,景德镇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陶瓷文化资源的保护体系,但对于景陶文化的资源开发还远远不够。目前对于景陶文化资源的开发工作主要聚焦在陶瓷文物和遗址的保护上面,如何让更多具有独特性、唯一性的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活”起来,如何做到精准阐释、精美呈现有特色的景陶文化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努力。与此同时,将来如何能够高效率地促使景陶特色文化资源使之与相关产业有效结合,兼顾景陶文化资源融合的广度与厚度,还需要业界与学界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景陶文化作为国家重要的历史遗产,不仅要在国内流传下去,还要在国际上传播开来,从而得到最大维度的传承发展。景德镇一直坚持以陶为媒、以瓷交友。近年来虽然积极规划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定期开展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活动,参与“东亚文化之都”评选及创建工作等活动,对景陶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仍有提升空间。一方面,深度融合时期大众媒体如何通过新闻报道讲好“景陶故事”,如何将景德镇陶瓷文化融入“江西故事”,甚至转化为国内国外广泛相传的“中国好故事”,在新闻采集、新闻整合、新闻推送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今后如何将景陶文化纳入到国家相关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规划当中,以及如何在不同阶段打造一系列景德镇陶瓷文化国际交流项目,目前还需要探索和努力。
创新是景陶文化持续性发展的动力。文化的发展不仅凭借内容形式的创新,更需要对文化的内涵进行创造性阐释,才能长远彰显魅力。近年来,景德镇实施了陶瓷文物古迹修缮保护项目、进行了濒危损毁陶瓷文物的抢救性保护、推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录工程等工作。目前这对于景陶文化的发展还主要驻步在“留下来”和“传下去”,但真正能够使景陶文化“活起来”,焕发青春和释放文化价值的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新媒体时代,以5G 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技术已经取得的突破性发展,在不少陶瓷博物馆得到了运用,但运用主要停留在对陶瓷文物表征性的投射上。今后如何创造性将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在对景陶文化的内涵性解读,虚拟仿真再现景陶文化的历史性图景,激活用户对于景陶文化的关键性情感关系资源,这些方面的创新发展还显得不足。
随着陶瓷与旅游、互联网、出版等相关行业联系紧密,景陶文化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要实现景陶文化与其他业态的融合,必须在充分尊重景陶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发挥其他业态的优势,以互促互融互通的“1+1 >2”逻辑思维开展实施“陶瓷+”战略行动,才能最终推进景陶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实施“陶瓷+”战略,一方面要做好景陶文化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培育形成新业态。目前景德镇按照“城是一副景,景是一座城”的要求积极推动“陶瓷+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陶瓷文化旅游新业态的方法来实现景陶文化的创新发展。例如,古窑民俗博览区就是以陶瓷文化为主题,依托历代典型瓷窑的遗存,充分整合陶瓷元素所打造的国家5A 级旅游景区。通过在景区举办景德镇国际陶瓷节、举行瓷博会、开设瓷乐表演等活动,形成了“陶瓷+旅游”的新业态。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景德镇旅游产业的新增长,也为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另一方面,要培育消费者在“陶瓷+”背景下的新需求。伴随着Z 时代的到来,1995年之后出生的群体已逐渐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景陶因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通过“景陶+私人定制”的方式可以培养与满足该群体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对美学艺术上的个性化新需求。伴随着该群体长期使用附有陶瓷元素的产品,他们也会逐渐潜移默化地被景陶文化影响,沉浸于景陶文化的魅力,从而产生推动景陶文化发展的新动力。
景德镇陶瓷一直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和商贸往来中发挥着“桥梁”的功能。要充分利用好景德镇陶瓷这一重要文化载体,促进景陶文化的交流发展,重点要打造好“三好”平台。一是要打造好的景陶交易平台,为景陶文化的变现提供有力支撑。可以继续完善景德镇陶瓷的交易体系,出台鼓励陶瓷文化贸易发展的相应政策,丰富景陶文化产品的交易方式。例如,通过建设国际化的陶瓷产业链交易平台,进一步打开陶瓷产品的外贸渠道,从而推动更多的景陶文化变现为变产品、作品和商品。二是要打造好的景陶交流平台,为景陶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通道。景德镇素有“此生不来景德镇是遗憾,此生不拥有一件景德镇陶瓷是缺失”的品牌效应。要利用好现有品牌效应,以陶瓷为议题,积极开展景陶文化的国际贸易交流活动。更要借助“三微一端”,做好媒体与广大用户的信息传播活动。讲好陶瓷故事,让景陶文化“变得更靓”、“行得更远”,把优秀的景陶文化转化成为好的“江西故事”、“中国故事”。三是要打造好的景陶合作平台,为景陶文化的延伸提供有利契机。当前可以通过创新陶瓷展会内容这一主要方式来打造新型景陶合作平台,扩大景陶文化的“交往圈”。例如,由景德镇市商务局牵头的“云上”瓷博会,就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实现展会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不但推广宣传了景陶文化,扩大了自身“朋友圈”,还有利于景陶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让景陶文化的“合作圈”越来越大。
“圈层化”是人们因信息获取高度趋同化而导致同类聚合现象。“圈层化”让身处圈层中的人们对认同的观点愈发自信与坚定,而因信息屏蔽所产生的“信息茧房”也让身处圈内的人们对圈外文化愈发麻木与冷漠。对景陶文化的发展不能只依靠对陶瓷遗产保护的不留余力,还要用“破圈”思维打破微粒化社会中人们意识的壁垒,实现不同圈层与圈层之间对景陶文化的共识。只有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对景陶文化产生情感,才能真正促进景陶文化的长远发展。利用“破圈”思维促进景陶文化发展,首先可以借助“非理性”因素,引发情感共振。文化传承视阈下的“非理性”包括直觉、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它不是字面意义上“理性”的对立面,不等同于反理性。通过创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建设陶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陶瓷文化进教材、进校园活动,以及推出陶瓷文化出版物等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连接人们的心理,进而让人们跨越固有圈层,产生对景陶文化的真情实感。其次,以内容为媒介,激活情感共识。例如,可以通过以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陶瓷相关内容为媒介,借助平台流量算法的运作,在推送陶瓷精品内容的基础上,同时根据不同圈层用户的相关属性,进行彼此关联,进而产生情感共识,形成热爱景陶文化的新社群。用户在新社群中会继续交流景陶文化,转发评论景陶文化的相关信息,从而在向外“扩张”过程中,不仅传播了景陶文化,也传递了对景陶文化的情感。
景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最终都要靠人才来支撑,靠人才来实现。景德镇一直重视陶瓷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在如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如何做到“筑巢引凤聚人才,固巢养凤育人才”,让景德镇成为国内外陶瓷人才的向往之地、聚集之地,依然需要大量的努力。从目前景德镇陶瓷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布情况来看,引育陶瓷人才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强化有力的引人政策。政府相关部门要注意评估现有人才政策,根据景陶文化发展的新情况,制定出更有吸引力、感召力,和竞争力的引人政策。要对优秀陶瓷人才有“抢”的意识,主动留住人才,让陶瓷人才乐意留在景德镇创新创业,为景陶文化发展做贡献。第二,实施灵活的育才措施。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本土陶瓷人才的培养投入。通过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育人平台加强高级技能型陶瓷人才培养,厚植陶瓷后备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为陶瓷人才创造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搭建更多对陶瓷人才有吸附效应的创新、教育、研发平台,让他们为景陶文化的发展各展所长。第三,营造安定的人才生态。***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这深刻地揭示了人才生态对于人才引进的重要性。要通过围绕景陶人才的所思所想做好贴心服务,为人才提供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的生态环境,让人才能够在此舒心生活、顺心工作、安心发展。发挥人才生态系统的虹吸效应,让更多陶瓷人才聚集于此从事景陶文化传承的事业。
景德镇陶瓷文化处于一个有基础、有潜力、有空间,充满机遇的发展时期。通过文化传承相关理论分析发现在资源开发、国际交流和创新发展方面依然存在着挑战。今后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科学、理性和务实的精神,着眼长远,可以尝试在“陶瓷+”战略、“三好”平台、“破圈”思维和人才引进四个方面对景陶文化创造性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让景陶文化在新时代释放更加灿烂耀眼的荣光,成为日后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的最美一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