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遗视角下陶瓷产品的研发——以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插花文化背景下的花器开发为例

时间:2024-09-03

张玲芝 ,王兴虎 ,李文涛,李奠础

(1.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福建漳浦, 363202;2.漳州一凡窑陶瓷有限公司,福建漳浦,363202;3.集美大学,福建厦门,361021;4.漳州科技职业学院 福建漳浦,363202)

1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插花概述

1.1 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基于我国先民用于观察中国黄河流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将一年按照太阳运动轨迹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围绕每个节气,有序进行农业生产,生活。201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委会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

1.2 中国非遗“传统插花”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插花”是以截取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的枝、叶、花、果等植物材料,经过人为的构思设计,加以修剪、整理,有技巧地插入花器中的技术和艺术。传统插花以尊重自然为第一原则,让人感受自然、生命的变化与美,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作品的同时也是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修养、舒缓内心情绪与压力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传统插花经历了汉代的初始期、南北朝的发展期、隋唐的兴盛期、宋代的极盛期、元明的成熟期、清代后期的衰落期,在20 世纪80年代以来重新复苏[2]。2008年6月7 日,传统插花被国务院批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插花的共同文化内涵

2.1 自然之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对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是从自然中总结的客观规律,是真实现象与客观经验的总结与归纳。而传统插花取材于自然,插作时亦遵循自然,依植物的自然习性与生长态势进行布局、修剪与组合,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势,在方寸之间塑造一种天、地、人之间圆融和谐的大美之境,让人们在创造和欣赏植物美的过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时有其物,物候其时,是春观桃花,夏赏莲,秋品菊花,冬咏梅,万物有灵,四时有情。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国所提倡的生态环保意识的体现[3]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实施的途径。

2.2 人文之善

二十四节气体现的人们在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的长期观察的经验之积累,又通过不同的节气民俗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达一种生存智慧与生活美学,是一种天人共生的人文精神,如每年立春时节,浙江衢州的九华立春祭中的祭春神、敬土地、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体现了先人“天人合一”的思想[4]。其中的鞭春牛,意味着一年农事的开始,表达一种应时而作的劳动精神;清明的祭祖,传达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还有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活动,表达的是一种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天人合一情境的向往。而传统插花则通过插花的行为,或以花怡情,或以花祈福,或以花修身,或以花悟道。从花的自然生长习性领悟其独特的品格,依花的品格,比拟人的性情。孔子周游列国,写下了古琴曲《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缩;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空谷幽兰,超凡脱俗。兰因有如此的性质,故古人称兰友即良友,兰客亦贵客,佳作为兰章[5]。竹,正直、虚心、有节、经冬不凋,坚韧不拔,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谦谦君子。宋代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其性与竹之契合。

2.3 艺术之美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国人民从自然规律中总结的时间美学。从物候天相,草木鱼虫的自然现象中总结经验和规律,到“岁寒三友”的人物共情,再到“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崇尚自然的理念与“天有时,人以为正”的顺应自然的思想。中国传统插花的素材来源于自然中的花、草、树、木等天然的元素,将其独特的线条、颜色、造型,通过人的审美的取舍和创造性地组合,以有限的物象空间营造出无限的美的意境。这是中国传统插花中意境美的营造方式。将以上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插花两种非遗文化中蕴含的精髓通过文创开发的方式,以中国国粹陶瓷艺术这一有形的客观实体,来承载这兼具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花器,从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插花艺术中,通过花器的创新与自然的花材的设计与创作,以实现二十四节气文化与传统插花艺术两项非遗文化的现代价值,共同创造艺术之美。

3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插花的共同文化内涵对陶瓷花器开发的影响

近年来,围绕二十四节气创作的日历、服饰、书籍、影片等文化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2022年在双奥之城北京举办的冬季奥运会的开幕式中,二十四节气的影像与相应的诗词就被应用作为倒计时的方式呈现,其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与普及性的艺术创作体现出来的民族集体记忆,让全体国人感到由衷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但如何让“二十四节气”文化扎根人心,回归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才是更重要、更活化地保护与传承。在越来越流行的传统插花活动中,花器的设计与开发中,加入二十四节气的文化符号和内涵,将为插花这样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活动更加增添其时令感,以花观时,以器载花,花为天,器为地,通过人为的创作,共同体现“顺天应时、四季交替”的时空观念。现以《四季竹韵》花盘的开发为例,分别从创意、材质、造型、装饰等方面进行分析。

3.1 创意

一年四季24 节,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典型。以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为元素,通过长时间对不同时节竹的观察与总结,提炼其代表性特征:春分,太阳在赤道上方,是春季的中分点,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暖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越冬作物在雨水的浸润下,进入春季生长阶段,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竹也破土而出,故作品取名《春生》(如图1);夏至之时,太阳直射地面位置达到一年中最北端,随着光照的增强,温度的升高,作物快速生长,草木繁盛,郁郁葱葱,此时的竹生长最盛,故作品取名《夏长》(如图2);秋分时节,太阳回归赤道上方,太阳直射的位置渐南,暑热已消,天气转冷,霜叶渐红,果实成熟。竹也进一步成熟,韧性增强,故取名《秋收》(如图3);冬至之时,北半球的日最短,夜最长,民间由此开始进入“数九”寒天。作物在蓄积能量,增长缓慢。竹子枝叶以上是皑皑白雪,而地下的根却是不断向下蓄能扎根,故取名《冬藏》(如图4)。

图1 四季竹韵花盘——春生

图2 四季竹韵花盘——夏长

图3 四季竹韵花盘——秋收

图4 四季竹韵花盘——冬藏

3.2 材质

将四季竹的元素加以梳理时发现,每个季节的特点非常明显,变化巨大,故宜采用可塑性好,表现力丰富的陶瓷材料作为其创作材质。陶瓷中的瓷质,细腻洁白,可塑性好,一方面泥坯可以通过拉坯或注浆的方法制作成实用的器皿(花器);另一方面,表面的装饰可结合堆、雕、贴、塑、刻等手法,同时其颜色可通过泥浆、釉料等材质施于坯体表面,既可表露出瓷质的细腻、精致,也可体现出陶质的拙朴、自然。可以表现出不同季节的视觉印象。

3.3 造型

花器的造型为盘状,早在唐代,盘就被广泛应用为花器,唐代欧阳詹在《春盘赋》中就详细地记载了当时长安仕女们用盘来插花的妙境:“多事佳人,假盘盂而作地,疏绮绣以为珍,……,致片花片蕊,得造化之穷”。用盘来插花,犹如植物生长于鱼池河水中,或长于原野丛林里。在以盘为基础的器型上,结合中国传统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作为元素进行创意设计。春分时节的竹,在雨水的滋润下,是争相破土而出的笋,或有的已露出挺拔的枪旗嫩尖,故器皿周围是干涸的土地,中间是一汪绿水,在器壁上可见两个先后破土的笋;夏至之时的竹,在阳光的照耀下,尽情地舒展着身躯,器皿的通体皆为苍翠的绿,及器壁初长成的粗壮正直的枝叶,以显其生长的繁盛;秋分时节,寒风四起,竹叶零落,平添萧涩之情;冬至之时,白雪皑皑之下,竹根深深地往下扎根,冬笋用厚厚的外衣包藏着它的嫩芽,用根聚集能量,等待着春的回暖,生命的重生。

3.4 装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天地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各方又分属木、金、火、水、土五行,五方五行又分别具有青、白、赤、黑、黄色。北方属水,为黑色,黑色庄重、深沉,且最具包容性,同时作为水的象征,水生万物,故以无光的黑色作为四季花器的底部颜色。其质感为黑色小颗粒状的珍珠黑,为无光釉,以其无光以衬托盘面的有光,以其粗犷以衬托盘面的细腻,以其无色来衬托四季丰富多彩的色泽。在此基础上再提炼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竹”的生态意象,装饰于盘面周围,配以四季植物、气候景观的意象,再经由花艺师的心和手,在其对四时景观的理解下,创作出符合四时节气的植物艺术景观。在具体的装饰应用上:《春分》花盘的竹,用无光的黄褐色化装土表现枯寂的地面,用透明的黄绿色玻璃釉,表现地下露出的点点生机;用颜色釉表达是土褐的笋壳里鹅黄的芽;《夏至》花盘的竹,用澄净明亮的绿色釉表现草木的郁郁葱葱;《秋分》花盘的竹,用亚光的褐色釉表现知秋的霜叶无华之萧涩;《冬至》花盘的竹,用亚光的白釉表现皑皑的白雪。四个季节的花盘上部色泽因时节景观不同而各异,而下部则统一用高温无光的珍珠黑,表现广袤深沉而包容的大地,也代表孕育万物的水。一切的生物的成长与消亡,都是基于这一片土地,因雨水的滋润,向阳而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在成型过程中,考虑到其底部过于宽阔,即采用双圈足的方式来支撑整个器型,使整个盘底在高温烧造过程中不会因为大面积悬空而软化、变形(如图5)。

图5 四季竹韵花器底部效果图

4 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二十四节气”文化及“传统插花”艺术文化内涵的挖掘,提炼出代表性元素,从造型、颜色、肌理、装饰等方面指引花器的开发与创新,并以实践制作的不同节气的花器实物来呈现节气与花材的相互呼应的关系: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传统插花与花器相结合,让插花器具更富中国传统特色,让传统插花更有季节性与时令感,让二十四节气弥漫着植物的自然花香,在日渐兴起的花艺活动中得以活化呈现。对于我们探索、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实现的载体、路径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同时,通过对以上两种非遗文化的内涵挖掘与花器实物样品的开发,来推动世界级非遗中国“二十四节气”文化和中国非遗“传统插花”之内涵与外延的传承与创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