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梁林娟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000)
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得到了丰富和满足,但不容忽视的是生活环境遭到了破坏,工业发展产生很多废弃物我们该如何去用艺术的方式改造?简单的回收和再使用还是没有改变对生活环境污染的本质。社会跟随时代,现代人的文化素养与审美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出于环境保护意识和再塑造再利用的方法,废旧材料在生态雕塑中的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各样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探讨,追寻生态雕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一个平衡。
以前的雕塑是架上雕塑,表现的是一个实体的三维的空间,但是当雕塑离开架上,走向公共空间。雕塑家更多把雕塑与公众,雕塑与环境的互动和融合作为创作的前提。①孙振华老师曾说过,生态雕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态,不是由材料、题材来规定的艺术,生态雕塑是可以利用各种媒介来实现的,核心的理念就是倡导生态、绿色环保、可持续和再生,就是把一种生态观念和意识贯穿到我们的生活中、艺术中和社会中。所以从艺术或者雕塑的角度来看生态,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自然生态或者环境。其实,从艺术的眼光来看,生态是一个整体,包含了自然生态的同时还有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当我们谈论自然生态的时候,它的背后绝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生态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由我们的社会来决定的,由我们的观念和意识来决定的,而社会生态又和我们的人文生态,比如生活习惯、习俗以及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说生态雕塑中的“生态”是一种整体性的“生态”。回到雕塑艺术本身,我们所说的雕塑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作为艺术媒介或者艺术门类的雕塑,它是一种拓展了的雕塑,其中包含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景观艺术等等,是对雕塑概念的拓宽。艺术家们越来越重视把艺术创作融入现代生活中,把目光投向社会生活的废弃物,以各种低能耗的制作手法包装成为雕塑艺术,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涌起一股以废弃物为材料的雕塑热潮。公共艺术创作可以很好将这些废弃物品充分利用。后来介入公共艺术景观雕塑,还有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未经加工或者不需要加工的材料。慢慢发展出现了生态雕塑。雕塑已经延伸到实体所占用的空间也就是视觉空间,生态雕塑是生态景观所呈现的一种大空间的视觉和人的审美空间以及心里的互动和共鸣。我们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资源的枯竭,我们要呼吁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主题。中国当下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生态雕塑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未来在全球以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种基调之下,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是未来服务于艺术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方向。尤其是在我们中国国家强调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国策之下。城市致力反哺乡村振兴和生态中国建设中将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艺术史角度来看废旧材料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把这样的风格称为“集合艺术”或“废品艺术”等,该观点起源于1950年到1970年代的美国。在西方人的艺术世界里所谓集合艺术就是把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运用于艺术品的创作当中。集合艺术不仅仅是绘画方式方法的改变也是艺术观念的变革。1950年后期的美国,抽象主义的动力在欧洲和美国艺术界已经慢慢衰退,当时一些艺术家已经开始另辟蹊径,当时人们对于集合艺术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界限,但是有不少艺术家对其进行尝试,先把绘画形式放置一边,采用摄影图像之类的原始素材进行创作。第二种观点起源于意大利的贫穷艺术,源于20 世纪的60年代的意大利,是由一个艺术批评家根据波兰导演的《贫穷戏剧》推演而来的。当时贫穷艺术家选择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品以及一些未经自然加工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摆脱传统的艺术创作方法打破以往的局限,所谓“高雅”艺术的束缚。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并不起眼的物品来构建艺术。20 世纪初雕塑家们进一步探索雕塑的各种自由空间表现形式,现代主义艺术的拼贴和现成品概念对雕塑艺术产生了影响。杜尚的作品《泉》其材料选择在公共厕所中随处可见的男用小便器并在其署名。该作品被认为现成品艺术的开山之作。毕加索的作品《牛头》是用废旧自行车的车座和车把组合而成的。毕加索是最早对材料进行概念及创作的探索。这件作品提出“拾来的作品”这一概念。在这之后装置,复制,拼接等许多新型创作手法出现于大众视野,使雕塑材料的空间慢慢扩展。②
图1 巴西艺术家Nele Azevedo 的装置作品《融化》,为世界自然基本会创作的一组城市行动摄影,这件作品在美国佛蒙特州首次亮相,作品是由当地居民,游客以及路人的帮助塑造了1000 个小型雕像。这件作品是由生活中常见的冰做成的1000 个小人,这些冰人坐在柏林的宪兵广场音乐厅的台阶上。这件大型装置作品在夏日阳光的照射下脆弱又美丽。每个冰人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变化逐渐融化与断裂,就像是真实生命的流失。生命的消逝在人们眼前直观而残酷的上演着,这件作品足以震撼人心在短时间内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这件作品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温和而尖锐的隐喻。是一件真正意义上的生态雕塑作品。艺术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组装置作品让更多的人关注全球变暖问题的严峻。Nele Azevedo 说;“有人觉得雕塑应该永恒,而我的雕塑,只留一瞬间。”通过这样的艺术行动呼吁更多人能意识到我们生存家园的脆弱以及人类在自然世界的渺小。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人类最终会像这些冰人一样在地球上消失。以此唤起人们对冰川融化所引发的海平面上升问题的关注。这件生态雕塑作品的材料选取生活中常见的冰,水作为材料,生态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的一种伤害和污染。
图1 Nele Azevedo 《融化的冰人》
雕塑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艺术门类,它用自己的形象来表现创作者的思想意识与创作初衷,当它呈现在观者面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造型魅力来给观者带来情绪上的波动和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属性对人类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周围,街道铺面,夜市,路边摊等场所,我们可以看到用塑料桶或者油漆桶在里面灌满水泥改装成的遮阳伞底座,伴随着生活的辛劳与快乐。图2 艺术家何利平的《花岗石2》,采用红色花岗石作为材料设计制作了一款遮阳伞底座,在每个底座上面都写下了一句关于生活的打油诗;艺术家把做好的花岗石底座跟武汉商贩使用的水泥墩底座进行交换,再把交换回来的水泥墩统一打磨成圆球,同时在圆球上,用铝板腐蚀和镶嵌的方式刻下了他们原来使用的地点,类别及使用时间;同时整个花岗石底座的制作、与它原来的主人交流,交换的过程,以及最后作为作品的成品样式都用影像完整地记录下来;设计的花岗石底座,交换来的水泥墩,交换的过程,以及关于整个事件的纪录片,构成了这件作品。艺术家想要透过花岗岩这个系列作品,留在时代的痕迹,日常的细节和市井的温度。让雕塑作品跟大众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
图2 何利平 《花岗岩2》
生态雕塑制作的过程娱乐了艺术家本身,结果娱乐了大众,艺术家在做一件作品的过程中是非常享受其状态的,一件雕塑的作品的呈现吸引了人们。也是艺术家将自己的乐趣传递给了大众。图3《杭州九墙》这件作品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杨奇瑞教授是“杭州九墙”的主要创作者,“杭州九墙”可以说是南宋御街改造和更新的点睛之作。它们是艺术家精心打造的艺术土墙,这些艺术土墙仿佛当时情景的再现,悄无声息地讲述着普通老杭州的故事。镶嵌在墙壁上的自行车、楼梯、旧陶瓷、煤炉灶等具有年代感的物件都是从拆迁之前附近的老杭州人家里觅得,真实地记录着20 世纪杭州人的生活。《杭州九墙》包括无名闸口、河坊阁楼、杂院轶事、曾经故园、高宗壁书、陌巷无觅、几代土墙、石库门们、官窑寻踪共9 组。官窑寻踪的场景主要由陶瓷,旧窑组成。反映了南宋老虎洞窑址手工作坊场景。几代土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城的土墙文化。杂院轶事场景里面有电表、自行车。反映了当时“旧三件”时代的民居庭院生活 除了能给观者留下摄影时的仿真入景机会外,更容易勾起他们对历史文化的想象和多维度的感触,不同的人群在这里能读解不同的心灵图景。《杭州九墙》从空间布局到造型设计元素的摄取和可持续互动,带给不同阶段人们的娱乐与回忆。
图3 杨奇瑞 《杭州九墙》
资源环境的匮乏,生态系统的破坏,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生态理念。当人类面临这些共同的环境问题困难时,我们有必要做出一定的反思并付诸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环节,融入各方面的建设并秉持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创新性的艺术形式。废旧材料在生态雕塑中的运用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艺术家把废旧材料与雕塑作品进行融合的同时不仅保护了环境也减少了雕塑原材料的消耗。生态雕塑走进公众视野中积极影响着城市生态文化的建设,当代城市发展进程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前进。生态雕塑在面对大众时能够与大众形成很好的互动与娱乐,也传递给大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无形与有形中影响着大众。生态雕塑的介入能够推动当代雕塑语言形式表达的丰富性,拓宽雕塑的边界。丰富雕塑的表现形式。为人类建立起具有恒久性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回归落实到我们最开始的初心就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雕塑具有很强的环保性,互动性和娱乐性,在这个互联网盛行的时代,生态雕塑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再也熟悉不过的日常物品,废旧材料,把他们再经构成,嫁接到某个空间,指定地点构成一个新的景观,经过艺术家的再度创作,成为一个空间的特殊景点,生态雕塑是一个全新的观念,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对生态雕塑的拓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向大众传播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与大众进行了互动,娱乐。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人类的生产生活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废旧材料在生态雕塑中的运用是坚持生态理念符合时代步伐的选择。
注释
①李磊磊.生态雕塑中的材料运用研究.[D] 郑州大学,2012.
②宋鹏飞.废旧陶瓷物的艺术性再生设计研究 [D] 南京艺术学院,202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