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遗”视野下高校陶瓷粉彩装饰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究

时间:2024-09-03

黄 萍

(景德镇学院,景德镇市,333000)

0 引言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在五千多年的时间长河里,冲刷下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传统的陶瓷艺术正是其中一件华丽无比的“皇冠”,而粉彩装饰则是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而近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呼吁甚嚣尘上,这预示着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离我们并不远,时至今日其依然在不断的发展、传承与创新。陶瓷粉彩装饰是建立在古彩以及珐琅彩的基础上诞生,自康熙时期开始,发展至今日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无论从色彩的多样性、构图的多元性、装饰的丰富性来看,其都占据彩瓷装饰的主要地位。当代的粉彩艺术家不但继承了传统粉彩装饰的技法,还要肩负着创新粉彩与发展粉彩的历史使命。而在“非遗”视野下,如何培养人才值得所有从业者思考,这对我们推动粉彩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陶瓷粉彩装饰在“非遗”视野下的发展现状

粉彩瓷是从清朝康熙皇帝开始创烧,至雍正、乾隆时期进入高峰期,从嘉庆开始至清朝末期粉彩一度因为政治的原因开始衰败,转而进入民国时期开始复苏,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粉彩业进入到高速发展的阶段。时至今日,陶瓷粉彩装饰已然进入到一个稳定且繁荣的时代,并成为非遗活态化发展的典型。新中国成立之初,粉彩就已经满足了创新与发展的有利条件。期间更是产生了诸多的新工艺、新技法和新的表现形式。更是在粉彩的主题思想上产生了巨大变革,其中由赞扬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主题所主导。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后,粉彩瓷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迎来了复兴阶段。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的陶瓷文化思想冲击着我国传统的陶瓷艺术。而从粉彩装饰的发展形势来看,这段时期的西方陶瓷艺术思想并未完全颠覆传统的粉彩装饰情趣。而传统的粉彩装饰始终都饱含传统的装饰基础,每一次的创新与发展都没有脱离根基,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使得粉彩走得异常坚定与沉稳。

而当代的粉彩装饰在创新和发展上基于国画中的文人风格,更是很合理的融合当代的思想和精神,这种粉彩装饰风格则是我们熟知的新文人粉彩瓷。作为当代的粉彩发展主流,新文人粉彩瓷有着典雅的传统文化气息,并且伴随着时代发展主导者粉彩瓷的创新和发展。当代的粉彩瓷在创新和发展的道路还有众多的表现形式,本文暂不细致介绍。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其都离不开“非遗”视野下的传承和创新。自2017年国家发布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之后,粉彩的手工艺发展也得到了高速发展的保证。而2019年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成立,更是标志着粉彩瓷的“非遗”保护和发展进入到历史新时期、粉彩更是会在人才培养上注入更强大的动力。

2 陶瓷粉彩“非遗”进入高校艺术专业的必要性

2.1 陶瓷粉彩“非遗”成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2017年颁布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中提出:“支持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传统工艺的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传统工艺专业技术人才和理论研究人才。”因此,高校应该定位自身作用,加大力度发扬和服务传统文化,从而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定制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培养关于陶瓷粉彩的“非遗”文化创新人才,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陶瓷粉彩文化资源,从而提供社会所需的陶瓷粉彩岗位。因此,将高校陶瓷粉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理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2.2 高校是“工匠精神”的耕耘者

近代关于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高校自然具备天然的办学优势。陶瓷粉彩装饰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地方性高校理应具备地理优势,创新设置更为科学的优质课程。这样不但能够持续推动陶瓷粉彩,更加能够打造更具特色的粉彩作品,构建出独具地域特色的陶瓷粉彩教育模式。高校与社会的人才供需要求,推动着高校对人才的培育。而面对新时代,高校如何培养更加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准的三高创新型人才,值得社会更多的配合和关注。在人才培育中,高校要始终本着工匠精神的要义贯穿于教学之中。高校可以结合理论指导和实践练习,创新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更为灵活和高效的工匠评价体系。让学生始终坚持尊师重道和师夷长技的观念,让学生始终学习和生活在更优渥的教学环境中。并且,高校需要本着工匠精神,打造更加合理和专业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2.3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陶瓷粉彩专业人才的必然途径

关于陶瓷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且在专业的课程制定和教学内容上都有必然关系。但是,虽然二者关系紧密,但是却忽视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教育上过于执着于对技能和理论的教授,使得培养的模式过于传统和单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陶瓷企业处于特殊的转型期,而少量的人才供给导致企业存在缺少人才的现实。而以陶瓷粉彩装饰为例,景德镇的粉彩继承人少,大部分市场上的粉彩从业人员很难独立完成作品。所以,高校与传统的陶瓷行业要密切配合,并且深度地参与到高校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之中。社会上陶瓷企业对岗位的需求,使得高校对人才的培育更加迫切,而人才的培育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始至终都要有工匠精神,只有饱含这种工匠精神,才能促使企业与人才密切对接,使得陶瓷粉彩这个传统的行业更加具备生命力。

2.4 解决陶瓷粉彩装饰传承人培养问题

在如今高速发展的时代,线上线下模式结合的新颖销售模式,促使陶瓷市场发展飞速,而传统的作坊式师徒培养模式不能满足陶瓷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求。其中最为典型的分歧就在于经济问题,师傅与徒弟的技能相似,就容易产生经济竞争关系,使得师徒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或者师傅尽力培养徒弟,花费不少心血徒弟却不上进,半途而废。这些类似的问题,导致现代的师傅不再愿意培养传承人的情况。而教育内容的单一,使得传统的培养体系也难以像高校那样广泛招生。而这促使传统的粉彩课程进入高校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学校专业的课程设置,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从而弥补了传统作坊式的培育缺陷。高校的介入,不仅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快速发展,而使得传统的粉彩装饰得以传承和延续。同时,高校也要紧密与陶瓷粉彩“非遗”大师产生联系,加强大师与高校的合作。而社会各界更需要大力推动和关注陶瓷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搭建更多元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关注,从而转化为社会效益。形成一套完整且健康的“校、企、市场”多方位共同发展的系统,从整体上解决陶瓷粉彩“非遗”传承和发展的问题。

3 陶瓷粉彩“非遗”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的新模式

3.1 以大师工作室为导向的“双导师”模式

景德镇历来盛产工艺美术大师,每一届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出品”占比颇丰。例如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牡丹大王张松茂等等都成立了自己的大师工作室,而像是一些年轻的省级工艺美术师也早已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景德镇较为独特的地域性质,使得高校教师可以很轻易地与大师们密切交流,并且通过联系可以制定教学任务。高校侧重于理论指导,而大师辅助专业教师在技能上加以巩固。从而可以指定双导师的培养模式,在高校科学的教学团队指导下,学生快速吸收理论知识,熟练掌握陶瓷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这种更科学的培养模式远远优于传统中的“三年学艺”师徒传授模式。高校的这种教育方法,培养速度更快、成果更显著,从而可以极大地缓解粉彩从业人员的体量。而大师与专业教师密切的交流,不仅可以让专业教师学到更扎实的技能,还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而承担高校给予的陶瓷粉彩“非遗”教学任务,并对当代的陶瓷粉彩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帮助。在这种双导师的制式下,大师们可以跟专业教师协同教学。这种灵活的模块式教学活动,可以不定期地开展各种讲座活动,拓展学生的实践项目,更加能够使学生更接地气,更有保护和传承陶瓷粉彩“非遗”的概念。

3.2 校企“1+2”分段模式教育

校企“1+2”分段模式是一种依托于大师工作室+实践项目+顶岗实习的教育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让应届的优秀毕业生前往大师企业进行实习,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之间合作管理和教学,学校负责学生日常生活而企业负责配备实习期间的指导班主任。这种模式能够使校企之间分工明确,不但能够依托学校建立科学的考评方式,还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在短时间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又实现了更为理想的教育方式,这种双赢的结局无疑更符合校企之间的供需平衡。企业生产与学校教育的密切结合,是现代化新型的校企管理模式。这种培养方式有效的打破了传统的师徒培养模式壁垒,更高效、更科学也更具前景。通过由浅至深的教育合作形式,校企之间可以轻易地培养出符合陶瓷粉彩“非遗”传承所需的人才,更可以推动传统粉彩行业的健康发展。

3.3 陶瓷粉彩“非遗”传承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

陶瓷粉彩“非遗”的传承问题主要在于选拔和培养人才。陶瓷粉彩“非遗”传承对人才具有极高要求,需要品格、天赋与勤奋皆优质的品质。在传统的粉彩人才培养上,大师一般很难挑选到自己心仪的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朋友之间的介绍进行招徒。这种方式的弊端则是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毫无基础,师傅需要从头开始传授。而一些有天分能吃苦的学生又可能苦于人脉限制,无法接触到大师。所以可以借助高校的前期培养,给学生积累足够经验。并且通过实习期的观察,大师可以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学生品德和素质,从而挑选出自己心仪的学生。这种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能够高效的解决陶瓷粉彩“非遗”项目的传承问题,又可以暂时缓解高校里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从社会角度来看,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是一种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思维。学生可以在学校锻炼心智,更加可以在企业磨炼技能,所以,在高校教育和大师工作室的联合培养下,对陶瓷粉彩“非遗”的人才选拔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4 结语

陶瓷粉彩“非遗”在高校的专业应用,结合学校和企业的深度融合,综合二者的特色和优势,是实现陶瓷粉彩“非遗”与教学的创新统一,也是陶瓷粉彩专业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学校应该注重课程的合理安排,以及教学质量的严格把控,最后是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从而不断加强陶瓷粉彩“非遗”的传承活力。深度植入“非遗”观念给学生,让学生在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上奋勇前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