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赵 畅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
景德镇艺人的手作紫砂舍弃掉了整齐光洁的外观,反其道而行之,以笨拙、粗糙的样子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一类紫砂之所以也会得到认可,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人们会追求好玩新奇的事物,这一类紫砂可以满足部分人群猎奇的心理;第二,“以丑为美”也有历史渊源,将缺点暴露出来,成为卖点或者优点;最后,欣赏丑拙的手作紫砂需要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将艺术体验安放在生活中,小巧好玩的手作紫砂类制品恰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发掘,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景德镇的瓷器市集中,手作的陶瓷器物种类繁多,为了突出好玩有趣,很多创作者着意于突出手作的质感,而手作制品的外观是“不均匀”的,烧制后的颜色也有不确定性,这样每一个器物都成为“孤品”,和顾客想买到一个自己专属器具的心理不谋而合。所以手作紫砂的特点就在于每一个作品都具有不可复制性,这种器物也会给顾客以新鲜感,不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作业。而且这一类紫砂器物大多是一到两个人用的小壶,一般容量在100 毫升左右,小容量的壶不是拿出来和亲朋一起享用,而是自己使用或者一二好友相聚才会拿出,这种小壶具有很强的个人气息,用来把玩和自得其乐的成分更多,而不是以容量大和实用为主,所以手作小型的紫砂壶还具有一种私人订制的私密性。把玩这类紫砂,其重点在于需要理解丑拙的文化气息,欣赏不完美的事物也有自身的历史传统,只有这样才能理解手作紫砂的妙处。本文涉及的景德镇手作紫砂壶的概念有三:(1)仅在景德镇制作的手作小型紫砂壶;(2)工艺较为简单,外观较“丑”;(3)符合中国欣赏“丑”的传统。
手作紫砂壶的工艺并不复杂,相比于宜兴的紫砂壶制作工艺差距很大,既然工艺和历史没有可比性,那只能在其他方面找出路。
粗和巧,朴和华这一类相反的形容词似乎不能结合在一起,可是在手作紫砂中得以融合,小巧的器型和泥料粗率的质感,就是古拙和小巧的契合。这种审美的心理一方面破除视觉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心理上寻求新奇有趣,追求“奇”的审美理念并不新鲜,商品经济越发达,求“奇”的心理就会越广泛,白谦慎指出晚明就有一个尚“奇”的社会氛围,“而‘奇’通常需要有一种特殊的外在表现(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奇’),他们可以感知的‘不同’,就是‘奇’”,“在商业活动集中的城镇,竞争促使商人和艺术家制作新产品和独具风味的物品来迎合时尚、吸引顾客”[1],也就是一个人想要突出自己和他人不同,从而给自己的作品贴上“奇”的标签,必须呈现在作品中,才能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讨论的话题,现代九零后年轻人够买物品的心理基本上是觉得好玩、有新意就会考虑入手,一个奇奇怪怪的茶壶确实对年轻人有一定吸引力。
通过求“奇”的审美心理可以了解到,手作紫砂一方面满足部分年轻群体想拥有自己专属的不可复制的器物,一方面则是满足对紫砂有浅尝辄止的新鲜体验感。除了和宜兴紫砂不一样的制作理念外,价格因素也是需要考虑的,宜兴紫砂工艺复杂,紫砂壶的价格和师傅从业的时间成正比,制作的经验越丰富,价格也会越高,同样一把壶,过五年价格会涨两倍左右,很多年轻人也想拥有一把紫砂壶,在不熟悉紫砂泥料的情况下,景德镇手作紫砂的价格在四百元到一千元不等,和宜兴紫砂的价格相差很多,所以部分年轻人在价格可以接受还比较好玩的情况下会考虑入手一个简单的手作紫砂,尤其在情侣之间或两三好友出行时携带较为方便,况且这种小壶只能在人少的的时候使用,其私密性和专属性就会发挥作用,有私人订制的专属感。
景德镇手作紫砂壶以“丑拙”的外观在紫砂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而欣赏丑拙的外观,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情况,中国很早就开始描绘丑的事物,最早在文章中出现大量外貌丑陋,肢体不全的人的作品是《庄子》,申屠嘉、兀者王骀、叔山无趾、支离疏等人在都是外观上不健全的人,而正是这类人处于“材与不材之间”[2]最终得以尽年,庄子的文章有明确的现实意义,其核心意义是指向获得精神上的大全,外观不是最重要的,轻视形体的传统就在这里生根。
两汉四百年的历史中,各类艺术作品都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气势,为了表现身体的雄壮和强烈的动感,甚至会夸大一些肢体的比例并且去掉了细节刻画,所以汉代雕刻和汉砖艺术作品的外观总是比较粗率、古拙,没有细节,只要整体,忽略局部统摄大全,这种外表的粗疏也表现在景德镇手作紫砂的肌理中,刻意留下不完美的地方,凸显不足,以此为美,却增添了自然和率性。
在探求意境的路上,魏晋发出先声,对老庄思想的发挥,深深影响了中国向往空灵和注重精神体验的艺术观,这必然会导致轻视形体,嵇康有诗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直接把“神”作为表达主体,顾恺之“传神写照”的作画方式,都是以“传神”为主;在玄学上,王弼注解《道德经》文本的方法是“得意而忘言”,“得意而忘象”,不论是语言还是形象,都是具体的有,“得意”后“忘言”和“忘象”,体知作为本体的“无”才是目标;又在《老子指略》中指出其中主题“一言以蔽之,崇本息末而已矣”[3],王弼的归旨就是超越“有”以达“无”。景德镇手作紫砂壶将朴素的外形与向往空虚意境的一面结合起来,探求古拙中的历史感和生命感,才会有丰富的意义。
魏晋以降的六朝走入精巧的审美,唐代则是融合豪放,到宋代为之一变,孤冷精细的审美占据了绝对主流,在北宋的山水画和诗词中不难看到人们偏于对精细事物的描绘,工笔画在北宋达到了历史巅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虽是巨幅山水画作,但对细节刻画十分细致,一草一木画地极为工整,作者的严谨可见一斑;在诗词中作者往往对一花一草感触良多,比如梅尧臣、欧阳修的词,以一棵草、一朵花为意象切入对生活的感悟,从细微处入手,随处都是一个圆融的意象,到南宋和元代则是文人山水画的高峰,从严谨转变为平淡逍散。
在北宋,对“丑”的玩味也在达到了一种极致,和汝瓷纯净温润的外观不同,这种观赏点以太湖石为主,赏石就是赏丑,丑中见美,赵佶、米芾都是赏石的高手,北宋人对太湖石钟爱有加,米芾提出四点赏石标准,即瘦、漏、透、皱,朱良志先生对这四点赏石标准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引全文如下:
“瘦,如留园冠云峰,孤迥特立,独立高标,有野鹤闲云之情,无萎弱柔腻之态。就像一清癯的老者,拈须而立,超然物表,不落凡尘。瘦与肥相对,肥即落色相,落甜腻,所以肥腴在中国艺术中意味着俗气,什么病都可以医,一落俗病,就无可救药了。中国艺术强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浓,朴茂沉雄的生命,并不是从艳丽中求得,而是从瘦淡中撷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色即空,淡去色相而得色之灿烂,停留色相之上,而失世界真意。‘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据说是五代荆浩所写的这联诗,正反映了这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漏,太湖石多孔穴,此通于彼,彼通于此,通透而活络。漏和窒塞是相对的,艺道贵通,通则有灵气,通则有往来回旋,计成说:‘瘦漏生奇,玲珑生巧。’漏能生奇,奇之何在?在灵气往来也。中国人视天地大自然为一大生命,一流荡欢快之大全体,生命之间彼摄相因,相互激荡油然而成盎然之生命空间。生生精神周流贯彻,浑然一体。所以,石之漏,是睁开观世界的眼,打开灵气的门。
透,与漏不同,漏与塞相对,透则与暗相对。透是通透的,玲珑剔透的,细腻的,温润的。好的太湖石,如玉一样温润。透就光而言,光影穿过,影影绰绰,微妙而玲珑。
皱,前人认为,此字最得石之风骨。皱在于体现出内在节奏感。风乍起,吹皱一湖春水。天机动,抚皱千年顽石。石皱和水是分不开的。园林是水和石的艺术,叠石理水造园林,水与石各得其妙,然而水与石最宜相通,瀑布由假山泻下,清泉于孔穴渗出,这都是石与水的交响,但最奇妙的,还要看假山中所含有的水的魂魄。山石是硬的,有皱即有水的柔骨。如冠云峰峰顶之处的纹理就是皱,一峰突起,立于泽畔,其皱纹似乎是波光水影长期折射而成,其淡影映照水中,和水中波纹糅成一体,更添风韵。皱能体现出奇崛之态,如为园林家称为皱石极品的杭州皱云峰,就文理交错,耿耿叠出极尽嶙峋之妙。苏轼曾经说‘石文而丑’,丑在奇崛,文在细腻温软。一皱字,可得文而丑之妙。
瘦在淡,漏在透,透在微妙而玲珑,皱在生生节奏、四字口诀,嫣然一篇艺术的大文章。”[4]
对太湖石的审美可以看作对庄子寻求大全观的继承,也是一种灵活运用和转化。以上四点综合来看,即是“外枯而中膏”,苏轼的画作《木石图》中有诗云“要以空中得尽年”,即使形如枯槁也没有关系,在枯槁的外形中保持生命的基本节奏和活力就够了。南宋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中人物形象和同时期的罗汉形象区别很大,《宣和画谱》评价说“然罗汉状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殆立意绝俗耳,而终能用此传世”[5],轻视形体的思想在这里有进一步的体现,从视觉上讲就是难看,这种反常的作画方式并不是作者刻意求奇,而是对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以及“尽其心”的写照,这些不以外貌为主的审美观直接呈现在现代手作紫砂的作品中,和外观比起来,精神的鲜活更为重要,这种轻视形体的审美观都可以从庄子的作品中找到源头,景德镇手作紫砂壶也是一样。
丑石、丑人和现在的丑壶都以丑陋的形象出现在大众审美的视野中,除了有轻视形体的传统之外,难看的外表还能引起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反应,首先因为难看,视觉的运用会大幅降低,把观赏者的生理感受放到了次一级的位置,进而会引发心理方面的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创作?其意义在哪里?种种疑问往往使观看者陷入思考,在观赏的同时把自己拉到和作品对话的层面,在思考的同时也会有不同的体悟,因为视觉上的不完善和画面的不美好,给了作品更丰富的可挖掘的内在意蕴,不会让人停留在作品表面做考虑,更容易进入作者构造的艺术领域,就在作者、作品和观赏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意蕴世界,作品的意义就会不断地丰富,具有人文气息,有时候观赏者可能还会产生作者没有想到的观点,使作品有了多角度解释的可能,增添其中意味,脱胎于原著,却有新的解释,优秀艺术品能长久流传的原因也在于此,伟大的作品在任何时代都有可挖掘的内容,丑拙从相反的方面提供给我们另一种审美思路,景德镇手作紫砂壶外观简单粗犷,反而可以融入更多的意蕴。
中国的国画和书法,用黑白两色构造了一个意蕴世界,观看时似乎从现实中脱出,书画艺术又影响到其他方面,在器物的制作上,现代景德镇制作的紫砂壶就是一例,没有精美的外观,也没有丰富的色彩,却给人以平静的感受,这种感受源自日常生活的艺术化。
禅宗将生活看作修行,在“运水搬柴”中“明心见性”,不是刻意地追求,不靠知识的积累量变,而在支离中得大全,讲求“顿悟”,是智慧不是聪明;禅宗的时空观和智慧观一样,不是拿衡量、认知的眼光看待世界,而是截断时空,“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就是此意,这里不是实指时空,而是以点带面,以个人为中心,只和身边的人和事发生关联,这样做就收摄了感官的作用,减缓了欲望的增持,得到内心的满足。粗制的紫砂需要和理解这种美感的人一起完成审美旅程,缺一不可,“小巧的器物成为心性舒展的空间,在艺术表现中尽量简化形式、压缩空间、淡去声色,有意创造一种偏狭、局促的世界,可以渲染外在世界对人存在空间的威逼,另一方面又希望从中转出一种从容流荡、悠游徘徊的精神,偏狭中见广大,由此成就万物皆备于我的心灵境界。”[6]器物和人,共同形成一个自在的世界,虽然简单却意蕴丰满,虽小也是大全。明代老莲的画面中,常常是两三个人、一个瓷瓶、一席茶、一卷书,陈设极为简单,他的画似乎静止,但又不是死板,这里凝结了时空,与现实区别,但身边景象又和现实无异,把人物的面部放大,脖子拉长,突出他们的专注,忘记了外界的一切,人和物在这时是一体的,单独拿出来都不能构成体系,但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意味丰满,独立于外界的似真非真的世界。可以想象在老莲的绘画中,一轮残月的微光下几个人在读书抚琴,相顾无言共成天籁,艺术和生活本就是一体。
其实,生活和艺术的合流不止在中国发生,二十世纪的西方世界在方方面面都在经历着剧烈变革,战争的爆发,人心的涣散都催促着各个方面的转向。在思想方面,很多学者都把扭转时风作为己任,海德格尔在后期把研究视角转向了艺术,他讲“存在是真理的自行显现”[7],并分析了一张梵高的画,描述了一个诗意的画面,他还喜欢瓦尔德林的诗,艺术总能给冰冷的物质增添一些超越性的内容,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质转移到艺术,只要控制物欲的泛滥,幸福唾手可得,海德格尔不断地强调时间出位性和艺术,就是希望人们能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是无法逾越的,要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内心的满足,也就是庄子在《养生主》开篇说的“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8]艺术方面,欧洲在十九世纪以前,在艺术作品中出现“丑”的事物是不可想象,也不被接受的,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德国莱辛在论述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内容时,分析了古希腊的雕塑和诗歌在描绘同一个事物的时候在外观中呈现出不同样貌的原因是因为载体不同[9],罗丹则认为外表的美丑不是重点,只要保持作品和对象的情感一致就是“美”,扩大了“美”的范围,显示出偏重精神的意味,体会作品的“象外之意”。这些艺术大师敏锐地发现了艺术和生活的一体性,因此他们的作品总是指向真实,真实就是美,历史证明了他们的前瞻性。弱化“形”的影响力也是弱化物质欲望,这是欧洲各方面变革的共同趋向,方法就是把人生意义安插在日常生活和艺术中,让生活充满艺术气息,艺术又贯穿于生活之间,这一点在中国开始较早,做的也更完善。
两个文明在“形”的问题上有不同的走向,欧洲酝酿出雕塑艺术以影响绘画等方面,而中国则有书法以抽象的形式表现世界的形态,并进一步扩展到其他艺术形式上,手作紫砂壶的古拙外观就是在器物层面轻视形体的体现,可以说中国的艺术和日常生活总是相互缠绕,并不一定需要专门制造出艺术品才能有艺术体验,而是将生活视为艺术的一环。当今中华文化的复兴正在从小处着手,在生活的点滴中让传统文化逐渐焕发活力,方李莉提到“要重新振兴中国文化,就是要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这是一种让人的生活变得高雅、自律、有品位的、成长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中国人的新的‘生活样式’”[10]。景德镇的手作紫砂潜藏在生活中,以自己丑拙的外观对抗物质化的风气,随着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发掘,势必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景德镇的手作紫砂壶并没有宜兴紫砂壶的传统工艺,而以手作的形式暴露其中的缺点,这些缺点也成了手作紫砂的卖点和特点,较低的价格和不一样的外观吸引着年轻人购买,虽然现在还属于小众产品,但是制作思路却有着历史源流,古拙的外表和小巧的器型是汉代和宋代的审美观的结合,在它的身上体现了传统的创造力。在现代物质文明冲击下,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获得安静、绿色且舒适的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理想,也是中西方的共识,未来在生活和美学方面,两个文明势必会倾向合流。丑拙的手作紫砂就是因个人对小而精致的生活需要而制作的,走入传统,收摄身心,面向生活,享受生活,就是其归旨所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