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商洛市油松阿扁叶蜂生活史观察及防治技术初探

时间:2024-09-03

郭晓滨

(商洛市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 陕西 商洛 726000)

商洛市油松阿扁叶蜂生活史观察及防治技术初探

郭晓滨

(商洛市林木病虫防治检疫站, 陕西 商洛 726000)

初冬深翻林下土壤,可明显降低松阿扁叶蜂越冬虫密度,控制其危害。每年4月份成虫羽化出蛰期地面喷8%的绿色威雷300倍液,防效达92%以上;1~2龄幼虫期郁闭度大于0.7的林分采用DDV和林丹烟剂防治效果达85%以上。5月上中旬,树冠喷40%氧化乐果乳油1 200倍液、25%灭幼虫脲Ⅲ号胶悬剂1 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4 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4 000倍液、1.2%苦·烟乳油1 200倍液进行树冠喷药,其防效达92%以上,最高达96%。提出了油松幼林营造油松栎类混交林;中龄林适当增加林窗密度促进形成针阔混交林;大面积油松营造防虫林带的营林防治措施,以控制松阿扁叶蜂的危害。

松阿扁叶蜂;生物学;防治技术

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原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山西、河南、山东、甘肃等省区[1,2]。国内曾对其寄主选择行为开展了研究[3,4]。2002年以来在商洛市商州、洛南、丹凤、山阳等县区陆续发生。发生区被害株率达80%以上,受害松树严重时可将针叶吃光。松阿扁叶蜂危害不仅严重破坏重要生态区位的自然景观,而且对树木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生长量降低60%左右)。为了有效控制其危害,保证油松林健康发育,笔者于2011-2013年对该虫在商洛市的发生规律及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开展了防治技术研究。现将结果见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第一块位于商州区板桥镇,试验林地为1996年人工栽植油松林。第二块位于丹凤县商山林场资峪工区的胡树沟,试验林地为1992年的飞播油松林,林分平均树高2.1 m,郁闭度0.6左右,林间有杂草和少量灌木。第三块选在洛南县景村镇人工和天然油松林地,树龄19~31 a,平均树高7.8 m。

1.2 研究方法

1.2.1 生物学特性观察 选择油松阿扁叶蜂危害较重的松林,采用踏查及固定标准地调查的方法,3~6月期间, 每3 d观测1次松阿扁叶蜂的虫态及发育情况,直至6月中旬幼虫全部下树入土准备越冬为止,总结该虫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

1.2.2 防治试验 垦复防治将树冠垂直投影下的林地进行深翻,深度不少于15 cm。以树干为中心,1.50 m范围内深部不少于20 cm。尽可能将越冬的幼虫翻到地表,破坏越冬场所使幼虫冻死。

防治试验的药剂有DDV烟剂、林丹烟剂;40%氧化乐果乳油、25%灭幼虫脲Ⅲ号胶悬剂、2.5%敌杀死乳油、3%高渗苯氧威、3%高渗苯氧威、1.2%苦·烟乳油、2%噻虫啉、白僵菌。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黑色,背腹面高度扁平,具侧脊,腹部腹面黄色,头胸部具黄色块斑;触角丝状,柄节及鞭节端部黑色,中间黄色;翅淡灰黄色,透明,翅痣黄色,翅脉黑褐色,顶角及外缘有凸饰,色较暗,微带暗紫色光泽。雌虫体长13~15 mm,头及腹部黄色斑块较淡,腹部末端被包含锯状产卵管的鞘所分裂,触角35~38节;雄虫体长10~12 mm,触角33~36节,柄节只背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色,具光泽,足前侧褐黄色透明,腹部末端腹面完整,两侧具掌状抱握器一对。

2.2 卵

半月形或舟形,长约3.5~4 mm,初产乳白色,2~3 d后浑白色,孵化前肉红色,尖端变黑。

2.3 幼虫

幼虫5~7龄。初孵幼虫头绿黄,头胸部乳白色,略带红色。4龄幼虫背线和气门线紫红色;老熟时浅黄至黄褐色,体绿色,长15~23 mm,背线深绿色;头盖板暗褐色,沿额缝两边淡褐色,肛上叶边缘具刚毛60根,肛下叶边缘和肛下板具刚毛约42根,肛上叶隆起线各有刚毛13根。

2.4 蛹

离蛹。雌蛹棕黄色,长15~19 mm,雄蛹浅黄色,长11~13 mm,蛹羽化前呈黑色。

3 生活史及习性

3.1 生活史

松阿扁叶蜂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洛南、丹凤、山阳1年发生1代,老熟幼虫在树冠下 5~18 cm 深的土层中越冬,翌年3月中旬开始化蛹,4月上旬为化蛹盛期,4月下旬化蛹结束,成虫羽化4月中旬开始,并开始产卵,4月下旬羽化盛期,每个雌虫平均产卵36.8粒,最多达42 粒。4月底幼虫开始孵化,5月上旬为幼虫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进入危害盛期。6月上旬幼虫开始下树,6月中旬幼虫全部下树入土准备越冬[1](表1)。

表1 松阿扁叶蜂生活史

注:+成虫,○卵,(-)越冬幼虫,-幼虫,△蛹。

3.2 生活习性

越冬幼虫于翌年3月中旬在土室中开始化蛹,蛹期10~16 d。成虫羽化后于土茧中停留1至数天,于晴天10:00~13:00时出蛰,出蛰以11:00~12:00时居多。出蛰后当天交尾产卵,卵期14~19 d。初孵幼虫蠕动到叶基,群居在新发嫩枝与老枝交接处,无新稍时群居在枝条顶端,先吐丝结网隐蔽其中,后咬断叶基,把咬断的针叶拖入网内取食。一般3龄前幼虫营群居生活,食量小,4龄后开始分散危害,食量大增。幼虫采食完周围针叶后,转移取食,并且重新吐丝做巢。幼虫期25~35 d,末龄幼虫停食后坠落地面入土(入土深度5~18 cm)越夏越冬[2]。

4 防治效果

4.1 人工垦复防治

表2 地面垦复防治效果

利用松阿扁叶蜂老熟幼虫入土越冬化蛹之机,当年11月至翌年3月,在松阿扁叶蜂发生的林分,采取浅锄6~19 cm表土层的方法,破坏越冬幼虫和蛹的栖息场所,此法杀虫效果可达80%以上(见表2)。

4.2 烟剂防治

阿扁叶蜂防治最佳时机是低龄幼虫期,即:当50%的幼虫进入2龄时(商州5月9日右,洛南5月11日,丹凤在5月7日,山阳在5月8日左右),卵已基本孵化,幼虫体小体弱、抗药力差,又尚未造成明显危害,此时开始防治,效果最佳。对树木高大、地形复杂,郁闭度0.7以上的林分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气压在逆压状态下(早晨日出之前、傍晚日落后,无风或风速不超过1 m/Sec),根据林分状况和面积大小,在林区内按25 m×26 m间距布置放烟点,用“林丹烟剂”或“敌马烟剂”,放烟量15 kg/hm2,平均防效达85%以上(见表3)。

表3 林内施放烟剂防治效果

4.3 喷药防治

4.3.1 地面喷药 4月上中旬为地面防治出蛰成虫的最佳时期,采用8%的绿色威雷300倍液防治出蛰成虫,防效达92%以上。

4.3.2 树冠喷药 于5月上中旬,应用40%氧化乐果乳油1 200倍液、25%灭幼虫脲Ⅲ号胶悬剂1 5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4 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4 000倍液、1.2%苦·烟乳油1 200倍液进行树冠喷药,其防效可达90%以上(见表4)。

4.4 飞机喷药防治

于5月上中旬,应用2%噻虫啉微囊悬浮剂和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江西天人)进行飞机低容量喷药防治松阿扁叶蜂幼虫,将以上两种药剂与水按3∶3∶14混合配比,配比好的药液施药量6 kg/hm2,其防效可达93%以上(见表5)。

表4 树冠喷雾防治效果比较

表5 飞机喷药防治效果比较

4.5 生物防治

白僵菌、绿僵菌及细菌感染的越冬幼虫死亡率约20%;越冬期鸟类、家禽及其它哺乳动物刨食幼虫,有的树下几乎全部被翻过,可捕食绝大部分幼虫;黑蚂蚁可取食虫卵。注意保护松阿扁叶松天敌生物、幼虫期环境较湿润可喷洒白僵菌等病原菌,可有效防治该虫。

4.6 营林措施

营造针、阔混交林,加强抚育,促使幼林尽快郁闭成林,可减轻松阿扁叶蜂的发生和危害。对于中龄油松纯林,在抚育过程中有意识增加一些面积15~20 m2的林窗,其密度为15~20个/hm2,促使灌木、阔叶树发育,以改变单一纯林结构,可控制松阿扁叶蜂的危害。对幼龄林在第一次抚育时可以隔两行间伐一行油松,促进灌木发育或定植一些栎类乔灌木,因为栎类林是秦岭的基带林,结构稳定,害虫发生轻微。对大面积油松纯林,可营造防虫林带,提高抗虫害能力。

[1] 武星煜,辛恒,马虽有.松阿扁叶蜂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5,(1):20-23.

[2] 肖刚柔。中国松扁叶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 张同心,孙绪艮,崔为正,等.松阿扁叶蜂对不同树种的选择行为[J].林业科学,2006,(6):66-70.

[4] 梁中贵,许永玉,孙绪艮,等.泰安地区松阿扁叶蜂越冬幼虫抗寒性[J].生态学报,2005,(12):3259-3263.

A Life History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tudy of the 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 in Shangluo of Shaanxi Province

GUO Xiao-bin

(ShangluoForestPestControlandQuarantineStation,Shangluo,Shaanxi726000)

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 in Shangluo caused serious damage to Chinese pine (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Tilling soil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pest density over winter.During April eclosion, use of ground spray 8% Luseweilei 300 times liquid could reach control effect above 92%.For forest with crown density over 0.7, larvae of 1~2 instars could be treated with DDV and LinDan fumicants, control effect reaching more than 85%.In mid of May or over, spray of 40% Omethoate EC 1200 times, 25% larvae exterminating urea No.3 rubber suspension agent 1500 times, 2.5% Deltamethrin 2.5 EC 4000 times, 3% fenoxycarb 4000 times, or 1.2% tobacco tar EC 1200 times could have the control effect above 92%, with maximum effect at 96%.The control measures like pine-oak mixed plantation establishment, canopy gap increase in the middle-age forest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needle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 pest control belt establishment for large area of Pinus tabulaeformis plantation proved to be effective to block the damage by Acantholyda posticalis.

Acantholyda posticalis; biology; control technology

2015-03-20 作者简介:郭晓滨(1977-),男,陕西商州人,工程师,长期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和科技推广工作。

S763.43

B

1001-2117(2015)04-010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