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精育良工,文物修心——高校古陶瓷修复第二课堂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初探

时间:2024-09-03

刘 喆,吴凡沁,张桐铭,袁 枫,吴军明,吴 琳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景德镇,333001)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厚,陶瓷出现时间早,延续时间长,现有大量的馆藏、出土的古陶瓷亟待修复。而目前古陶瓷修复专业人才匮乏,无法满足大量的陶瓷修复、展出的需求。明《装潢志》有云“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这与现代修复理念不谋而合,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宁愿保持文物的原状,秦始皇陵保护就是很好的例证。古陶瓷修复现代高等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师承制的传习方式不同的是,古陶瓷修复课程设置重视理论基础的培养,实践操作课时有限,学生欠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到工作岗位后无法直接进行修复操作或者修复的文物难以达到行业标准要求。高校面临常规课程教学难以实现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古陶瓷保护修复人才的困境,本文通过“第二课堂”教学实际经验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旨在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体系。

1 课程体系设计

1.1 营造“传帮带”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中心,专业需求为导向,设计可操作的课程计划,常态化,每年定期举办活动,形成常设系列展览,以后的每届学生都可以参与锻炼,高年级带低年级,研究生带本科生,形成“传帮带”的学习气氛(图1)。

图1 高年级学生示范文物病害图绘制方法

1.2 构建项目制课程体系: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尊重学校历史传统,结合第一课堂的课程安排统筹设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充分借鉴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第二课堂”古陶瓷修复的实践进行课程化设计,制定教学大纲,配备师资力量,规范教学过程。在第二课堂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发现的不足,及时解决,总结经验,在第一课堂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到实际文物修复项目之中,与文博行业专业需求密切结合。由教师指导,学生切身实地感受文物的质地和特征,了解文物修复工作岗位的性质和任务,学习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流程管理,锻炼社会沟通、交际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专业学习与行业岗位零距离衔接,学校培养出符合文博行业需求的优秀古陶瓷修复人才。

1.3 构建记录评价体系:除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检测外,根据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进行科学的、客观的、写实的评价。例如根据其填写的修复报告,修复实物的熟练、规范程度,修复后达到的效果,行业、收藏机构、收藏者对于实物的修复评价等来进行记录评价。

1.4 构建动态管理体系:立足立德树人,建立标准健全、多方参与、多级评价的监测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监测指标和评价方法,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动态调整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促进第二课堂活动完善与迭代。

2 课程内容

2.1 培育工匠精神

通过举办“红色”陶瓷修复、校友捐赠瓷器修复、陶大历届陶瓷艺术品修复、御窑瓷器修复、描金瓷器修复、古代传统修复技术应用、科技修复应用等系列专题修复成果展,让历届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修复工作中,以小组分工协作的形式,完整参与文物的测试、病害分析、修复计划制订、清洗、粘接、配补、作色、仿釉、做旧等所有流程,进一步加强修复实践能力,同时在修复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修复方法和材料,形成踏实、严谨、专注、拼搏、敬业、耐心、创新等职业习惯,成为专业上追求尽善尽美,具备较强团队协作能力的新时代修复“工匠”。

图2 学生专注于瓷雕修复——上色

2.2 培养奉献精神

我校新建的陶瓷艺术博物馆开馆在即,古陶瓷是其中的重要展陈部分,这些古陶瓷大多是残件标本,对这些残器进行修复,有利于提升陈展效果,促进我校师生研究、欣赏。举办校友捐赠瓷器修复展,如建盏修复、元青花修复等专题修复展览,有利于提升捐赠瓷器的保护修复、研究及展示利用价值,提高学校凝聚力,夯实校友捐赠渠道,丰富学校资源,为学校文博事业做出实际贡献。

利用学校考古、文物修复资源,与考古、文博单位联合申报古陶瓷保护修复项目,由我校学生承担具体修复工作,严格参照无损化、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行业要求进行修复,对接行业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同时向社会征集待修复文物,联合办展,让社会文物资源得到科学保护修复和展示利用,学生利用自身所学为社会文物修复事业做贡献,一定程度上缓解修复人才稀缺的困境。

2.3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图3 学生为观众讲解修复技艺

通过保护修复陶瓷文物,了解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展览过程中向他讲述中国的历史,传播优秀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认同感,达到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目的。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专业理想和文化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想,学习了解国家文化、文物发展方针政策,找准目标和方向,为党培养有纪律、有本领、有担当、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新时代“四有”好青年!

以首届古陶瓷修复成果展——“红色”陶瓷修复成果展为例,通过征集“红色”题材陶瓷文物进行修复、展示,追寻前人足迹,学习模范精神,旨在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培育红色基因,加强“红色”陶瓷保护修复和展示利用和学习,以陶瓷修复为路径,促进思政育人建设,丰富思政育人教学形式。创新党史学习形式,学生在研究、保护、修复红色文物的过程中学习文物本后红色故事和精神,通过展览讲解宣传红色很文化,同时在讲解、交流过程中深化学习内涵。

3 课程教学理念

3.1 项目制教学

以古陶瓷修复项目为载体和主线实施教学,“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策划、自主协作和探索创新。以修复成果展为主线,形成报告、论文、展览、图册、视频、宣传报道等系列成果,让学生能锻炼,有收获。

3.2 教学目标明确

“第二课堂”依托校内、校外平台,形式灵活,资源丰富,在古陶瓷修复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及高素质、高技术的古陶瓷专业技术人才。

3.3 注重培养服务意识

长久以来,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一般为高校及考古、文博系统所学习和应用,“第二课堂”的开展使得修复技术走出高校、走出博物馆,惠及民众、服务社会,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从而形成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新局面。

4 结语

开展陶瓷文物修复“第二课堂”可以有效的服务学生发展需求,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优势,可依托校内、校外文物资源与修复需求,成为学生知识实践、技能拓展、政治锤炼、素质养成的锻炼平台,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辅相成、互动融合,一方面可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服务行业、服务学校、服务社会的理念和素养,从而为我国考古、文博系统培养出专业强、素养高的古陶瓷保护修复人才缓解目前所面临的古陶瓷修复压力,另一方面还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