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在我陶瓷创作中的体现

时间:2024-09-03

李斯琴

(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景德镇,333403)

1 论文研究的背景

时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新闻:人类生活垃圾泛滥严重影响海洋环境;人类对动物的大肆捕杀;海上油田泄漏等;每每看到这样令人触目惊心的新闻便是我最初的灵感来源,把探索人与自然的平衡放入我的创作中,来反映我对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憧憬;而更让我坚定地要从这一方向创作作品的是看了宫崎骏的动画片《风之谷》,该片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通过对世界末日种种情景的描述,针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共存问题进行了深度的追问。由此,我想以“Harmony—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创作三套系列作品,其由三部分组成,传达的是人与自然由一开始的崩裂式的不和谐到慢慢和谐共存的演变,和对未来共存的期盼,反映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思考。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中国整个工艺美术史上,陶瓷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中陶瓷装饰种类繁多,如:釉上新彩装饰、粉古彩装饰,釉下五彩装饰、色泥装饰等,是中国陶瓷工艺美术中一项珍贵的艺术遗产,此次作品对陶瓷装饰做一个深入的探讨。在运用陶瓷装饰技法的同时,更需要有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并能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与陶瓷装饰相结合进行陶瓷艺术设计方面的创作,对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装饰手法和自我表达进行探索。包括整个装饰画面表达作者所传达的思考与观点;装饰手法的不同表现形式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如何达到相呼应与统一;如何让坯体上的装饰手法所表达的思想让观者产生共鸣,都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与浓厚的兴趣,并继续进行挖掘。于我而言,运用个人所想传达的思想与陶瓷装饰相结合提升了我对陶瓷创作更深入的了解,也提升了我个人的思想高度与审美水平,是值得我对陶瓷创作不断学习的方式与方向。

手工艺品本身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区别于更具有实用性的日常生活用品。其来源于生活,却又创造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与艺术性。笔者试图通过此次创作来表达我对生活的向往,和周围环境的看法与对艺术的理解,让人们从生活中发现陶瓷艺术的美,提高生活情趣和审美。之所以创作这一系列作品,首先,源自于我对大自然环境的喜爱。一山一水还有遍地的植物,传达了大自然的生命之美,生生不息。我借用大自然的美景来抒发我对大自然的喜爱的同时并给予人们一些警示,珍惜和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维持与自然界的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其次,在本科时期,我对陶瓷生产的定义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而此次创作,想给予自己突破与改变,更多地是站在告诫观者的角度去创作作品,无论是在工艺上还是审美上,都是对自己的一个突破。

图1 《黑色地带》系列草图

3 前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3.1 “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发展

原始时期以来,人类依附于自然环境生存,从利用石块取火到用泥土做各式器皿,又或是身上的装饰物都离不开自然界的赠与。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另一方面,人又是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革命打破了人类的一切禁忌,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然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类印记的自然,当人类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受能力,超出环境容量时,就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共赢的思想与和谐的向往是我们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式。

3.2 “人与自然”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以天地自然为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创造与发展了人类文明。在这个历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经历从依附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过程。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现今,许多摄影作品生动了捕捉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复杂情感,带领观者踏上自然的视觉之旅,展示摄影的力量,推进环境保护,敦促人们反思。

无论是以前的衣着还是生活器皿、观赏器物,还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又或者是如今的摄影作品,都无比依赖于大自然并汲取了大自然语言美感的应用,由此,我们应该倍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大自然是艺术家们设计和表现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和艺术语言,它能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大自然的语言美感能被现今各个领域所广泛应用,其实也反映了其美学品味的成熟与良性发展。

图2 《黑色地带》系列最终效果图

图3 《睦》系列草图

图4、5 《睦》系列最终效果图

4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在作品《黑色地带》创作中的应用

4.1 《黑色地带》作品构思及草图

《黑色地带》为整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在陶瓷创作系列作品中的第一部分,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问题。器物造型的原型是以辽代鸡冠壶进行变形创作的,运用泥条盘筑的方法进行手捏变形,这种慢慢塑形的方式与我想要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题不谋而合,喻以人类要慢慢适应自然之意,达到和谐共赢。

通过查阅书籍、纪录片等,并去一些陶瓷作坊实地考察学习,笔者对一些陶瓷的烧制方法有了更深的了解,如电烧、气烧、柴烧、乐烧、坑烧等,在构思作品效果时给予了我更多的可能性,选择乐烧这一烧成方式,是我对烧制方法的一种新的尝试,乐烧是一种陶瓷快速的烧成方式,能快速出现让人惊喜意外的效果,虽然烧成效果特别,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由于急速降温,坯体很容易开裂。乐烧给予我的不可控性感受就像自然界给予人们隐形危险一样,一旦人类超出它的可控范围,界限随时有崩塌的可能。

图6 《冀》系列草图

这一系列花器摆件的装饰纹样是利用游动的异性鱼,与乐烧出来的黑色坯体形成鲜明对比,喻以处于黑色地带的环境现状,表达色彩鲜艳的动物在污染水域的挣扎。这套花器设计通过釉下低温彩绘装饰与特殊的烧成方式相互间的碰撞,力图从设计者的角度对釉下彩绘的陶瓷装饰手法和乐烧的表现形式进行思考,在现代新的流行趋势下追求新的发展,以此来表达人与自然处于不和谐的状态。

4.2 《黑色地带》系列最终效果

5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在作品《睦》创作中的应用

5.1 《睦》作品构思及草图

系列二《睦》为整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在陶瓷创作系列作品中的第二部分,传达的是经过人类不断的自我反思,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一种较为和谐的关系。运用混釉的方法创造出自然的纹理效果,给予我如大海般深邃和似天空般晴空万里的色彩肌理的视觉冲击,它们赋予了我新的灵感,运用坯面和釉料颜色相结合,营造出大海烟波缥缈的氛围。此作品想要呈现碧海蓝天与若影若现的鱼儿融为一体的一片和谐景象,感叹大自然所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力量,仿佛能把世界尽收眼底。但近年来,海洋生态系统屡遭破坏与污染,如石油泄漏污染、海洋塑料污染;有机物质的排入使海洋富营养化的污染等,在我们所不能及的地方,污染一直存在,保护自然环境免遭破坏迫在眉睫。此作品警示人们保护自然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感受自然风景所带给我们喜悦与欢乐的同时,更应关注我们未知地域的污染,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共存。

图7 《冀》系列最终效果图

该组作品将釉面随机出现的图案效果进行再创作,赋予其更具体的寓意,丰富作品层次。此套食器作品釉面为蓝绿色,与釉上描金相结合,使整个作品更具画面感。

5.2 《睦》系列最终效果

6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在作品《冀》创作中的应用

6.1 系列三《冀》作品构思及草图

系列三《冀》为整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在陶瓷创作系列作品中的第三部分,传达的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美好期盼。此创作在中期展作品《繁花》的基础上进行延伸,运用《繁花》中的花朵枝叶等植物纹样与联珠纹、祥云等纹样进行再创作。把纹样与似气球的立体造型相结合,是我对人与自然共存理念的表达。植物纹样喻以生机盎然的景象,圆润的器型昂头向着天空,是代表未来希望的象征。此作品希望通过此装饰画面来表达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物都孕育着生命,在对大自然大量索取给予了人类无数好处的同时,更应保护好我们的大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也希望通过此作品给予人们一些生活中的小趣味,并警示人们其实外表强大的大自然像气泡般脆弱,应倍加呵护我们生活的环境。此毕业设计,运用雕刻、釉上、釉下彩绘进行装饰,更具立体感,整体色彩搭配效果丰富和谐,以红绿黑为主色调,图案纹样的变化与造型大小的不规则,给人以层次感与协调感。

6.2 《冀》最终效果

7 结 语

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总是容易被一些东西禁锢,在创作的路上,我一直很坚持要去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运用在陶瓷装饰中。

在构思这一系列作品的过程中,我将人与自然共存的理念与陶瓷装饰相结合来表达我所产生自然情感状态,作品造型虽不难但有它的很多缺点及局限在,想要完整的表达我脑海中形成的效果并非易事,但我在此创作过程中,我掌握了经验。陶瓷装饰手法的应用与我创作的作品主题的相关性还是很贴切的,创作手法上也有了很多新的尝试,是很好的表现方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