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文/廖金林
李邦强青瓷记忆的守望者
文/廖金林
Li Bangqiang: the keeping watch of celadon memory
在文明日渐消逝和文化荒芜的时代,历经岁月洗礼的中国古陶瓷文化,也似乎早已失去它的原本模样。当我们无视抑或惋惜之余,有人为了探究事实的真相,为了酷爱的陶瓷艺术,潜心研究数载,只为掀开沉淀六个世纪的明代龙泉为宫廷烧制青瓷技艺的面纱。在他身上,我们找到了关于梦想的最初定义,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文化承载的力量,他就是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李邦强。
It is an era when the civilization has gradually disappeared and the cultural has gone out of cultivation. The Chinese ancient ceramic culture which had passed the baptism of years seems to lose its original appearance. While we ignore and regret it, some body wanted to explore the truth because of his love for ceramic art. The purpose of researching it for many years was to reveal the celadon veil which had been covered for six centuries. We find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e dream and feel the power of the culture bearer from him---Mr. Li Bangqiang who is a great master of ceramic design art of China.
《刻花盖罐》
龙泉,一个有着浓郁特色的地方,如果有两种产品可以定义这座城市,那么一定是青瓷与宝剑。谈及青瓷制作,这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与景德镇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爱陶志士不同的是,龙泉的制瓷环境相对简单了许多,基本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走在龙泉的大街小巷,似乎一不经意,就容易错过一个青瓷世家。李邦强一家就是当地声名显赫的制瓷名家,从岳父陈坛根到小叔陈华,都是业界有口皆碑的行业翘楚,但与传统的制瓷家族不同的是,一家人虽都从事青瓷创作,却都风格迥异,就像李邦强尤其擅长破解古陶瓷密码。
一袭深色的格子衬衫,低调而沉稳,一头常见的平头发型,亲切而随和,温文儒雅的气质在李邦强身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说来也怪,在与李邦强谋面之前,只是见过其照片,却从中实在地感受到一股隐约的气场,它自由散发却并不张扬,让人感觉沉静而安宁,一如他的作品干净而纯粹。事实上,这种不加修饰的自然流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成长轨迹。他的父亲是解放后龙泉窑恢复时期上垟青瓷厂的第一批技术工人,从小受青瓷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青翠欲滴的釉色与独具特色造型的喜爱早已深植于心。1980年考入浙江省龙泉青瓷陶瓷技术学院的他,毕业后走上青瓷创作之路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1983年后,李邦强先后在龙泉瓷厂和龙泉艺术瓷厂、龙泉青瓷研究所从事一线技术工作,在那里李邦强不仅熟练的掌握了制瓷的工艺,也培养了包括设计在类的自主创新的能力。然而或许是因为生于厮而长于厮的缘故,熟习陶瓷技艺的李邦强却尤其喜爱传统文化,对古陶瓷的热爱更是情有独钟。1996年,适逢龙泉国有企业破产,他与岳父陈坛根决定开始自主创业,合伙创办龙泉古窑瓷厂,之所以取名古窑,李邦强解释称“这都始于自身对古代陶瓷的钟情,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要恢复龙泉青瓷好的传统的烧成技艺”。不曾想,多年后这一梦想真的实现了。
《刻花三果执壶》
如果说矢志恢复好的青瓷传统烧成技艺是李邦强一直来以来的心愿,那么2006年9月,考古部门对龙泉岙底片枫洞岩窑址的挖掘工作则为他坚定了信念和方向。与景德镇历来被奉为宫廷御用的官窑圣地不同的是,龙泉的瓷器烧造史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为在南宋达到辉煌后逐渐败落,而本次挖掘中出土了一批制作精细、釉色滋润、器形硕大的青瓷瓷品,其装饰图案与景德镇御窑厂明初的官窑器的青花纹十分相似,经专家认定,该窑址应该为明代宫廷在龙泉设立的官窑,这也印证了此前李邦强在查阅史料中所介绍的关于明代宫廷有在龙泉烧造瓷器的历史。这一突破性发现着实让他激动不已,而恢复失传600年的明代龙泉官窑青瓷技艺也成为一直萦绕心头的大事。
2008年,李邦强与家人创办了龙泉明代官窑青瓷研究所,真正开启了他的圆梦之路。
在龙泉,虽然青瓷生产一直有仿古的传统,但明瓷恢复基本还是一个空白。想要恢复失传600多年的明代龙泉官窑青瓷烧制技艺,没有任何相关资料,恢复一度无从着手。正如李邦强所言:“不知道胎釉配方,不知道如何烧,想要恢复失传的烧制技艺比创新很难。”正当一筹莫展时,也算机缘巧合,“明代龙泉官窑青瓷工艺技术”被浙江省科技厅列为重大科技项目。同年,龙泉大力开展市校合作并顺利与浙江大学联姻,该项目被浙江大学列为科研合作项目,成立了以李邦强为组长、由周少华为副组长的《龙泉青瓷明代官窑工艺技术的恢复研究与开发》项目小组,共同开展研发。谈及此事,李邦强不禁感慨“选择技术力量强大的名校作为技术支撑,加上政府及各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具备,给恢复失传已久的明代龙泉官窑青瓷烧制技艺带来了希望。”
《刻花贴印三鱼纹葵口洗》
《刻花带盖梅瓶》
然而,面对封存了六百余年的明代龙泉为宫廷烧制青瓷技艺,想让其重放异彩,纵使天赋异禀,没有汗水与时间的积累也是枉然。所幸的是,有以周少华为主的浙江大学专业技术团队的加入,对出土古瓷残片的胎釉组成进行了全面的科学技术测试和分析,最终破译了明代龙泉官窑青瓷坯体、釉面的配方体系,这无疑为复兴之路解决了一大难题,但接踵而至的是更繁复的寻找瓷矿、测试配方的挑战。李邦强带领技术人员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只为寻求那一处处可能匹配的泥土矿,然后进行调配再快递到浙江大学进行检验,不过更多的时候,都是李邦强亲自送到杭州,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路途耗费时间,更快得知检验结果。这期间历经3年时间、测试300余个配方,寻找30多处瓷土矿,试验100多次瓷片烧制,我们很难想象这些简单的数据背后需要付诸怎样的艰辛。从拜访数位民间陶瓷专家、老艺人到不断地往返龙泉与杭州之间,李邦强一直行走在路上。对于这种忙碌,李邦强显然乐此不疲,或许就像他所说“古老的艺术有着它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如梅瓶,它的比例和姿态让人联想的是古代清幽如兰的美女,现在虽然我们可以仿制它的造型,但是那种创作的艺术思维和理念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因此只要有机会接触那些古老的艺术,我就会全身心的投入。”
《觚》
《永乐带盖梅瓶》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无数次的奔波与反复测试下,李邦强及其团队终于找到包括明代官窑翠青、豆青釉色在内的配方,并在试验100多次瓷片烧制后,成功研制出了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龙泉官窑青瓷5件、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龙泉官窑青瓷10件、龙泉青瓷博物馆馆藏明代龙泉官窑青瓷(修复)15件、国外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馆藏明代龙泉官窑青瓷8件及明代龙泉官窑青瓷工艺技术新成果作品5件,使失传600多年的明代龙泉官窑青瓷传统制作技艺再现当代。2015年5月12日由浙江大学与龙泉市人民政府在浙江大学图书馆举办“大明龙泉官窑青瓷再现”李邦强仿明官窑青瓷作品展。由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龙泉市人民政府徐达伟副市长参加开幕式。参展作品得到了中国古陶瓷专家高度评价,被称为“国宝再现”,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不难看出,在当代艺术热闹的表像下,李邦强有着一颗极为清醒而沉稳的心,从他对复兴传统制瓷技艺的执着信念中,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中国古陶瓷文化有着宽泛的认知和最笃实的理解,这种来自灵魂深处对艺术的深邃思考也如实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静观李邦强的作品,沉静而安宁,典雅而脱俗,有着宫廷御用的大气风范,事实上,早在2003年曾为国家主席***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设计制作“关怀瓷”五个龙泉青瓷作品选为对外文化交流用瓷,作品《哥窑灯笼壶》、《哥窑莲花对碗》被选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在西子宾馆国宴元首贵宾厅陈列用瓷。他设计、创作的作品更是多次在全国性陶瓷评比中获金、银奖。代表作品《吉祥如意》以吉字为造型、如意为装饰图案荣获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天工艺苑杯”金奖;作品《千峰争秀》获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美术陶瓷作品评比金奖。此外,他在技术创新上同样硕果累累。早在2000年,李邦强就研究出了龙泉青瓷梅子青釉色,并很快获得了陶瓷市场的认可,2004年,他与岳父陈坛根共同成功研制的龙泉青瓷冰裂纹还获得了国家发明技术专利;2011年成功研制的明代龙泉官窑青瓷工艺技术,使失传600多年明代龙泉为宫廷烧制青瓷制作技术重放光彩,确定了明代龙泉官窑青瓷的豆青釉最佳配方和明代龙泉官窑青瓷翠青釉的最佳配方;次年还荣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2016年获丽水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必须承认的是,每一次技艺的突破,都无不承载着李邦强无数个日夜的苦心经营,这是一份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热情,更是一颗对泥土对青瓷深入血液的热爱。正是基于这份喜爱,他还积极参加各种青瓷文化交流活动,2009年参加中国青瓷专家代表团赴韩国进行龙泉青瓷文化交流、展览,2013年参加龙泉青瓷政府代表团赴法国卢浮宫进行青瓷文化交流、展览。
《拱花石榴尊》
荣誉没有减慢李邦强创作前行的脚步,反而更激发他上下求索的决心,他几乎在用“洪荒之力”经营自己对青瓷的热爱,很显然这种不分昼夜的付出也让其收获颇丰,正如明代龙泉为宫廷烧制青瓷技艺的成功复兴,这是可以伴随一生的财富,也让其仿制的作品频繁光顾各大顶级博物馆的橱窗,如《刻花三果执壶》就与明宣德青花执壶一致,作品《刻花带盖梅瓶》也因图案内容及装饰与景德镇明永乐时期官窑青花瓷梅瓶基本一致,都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专家高度评价。此外,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民族博物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等也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自从恢复失传600年的明代龙泉为宫廷烧制青瓷技艺以来,李邦强肩负着使命前行不缀,一直以来,他都心存对古人的敬畏之心,并始终坚信只有深入了解读古陶瓷制作的前世今生,方能更好的诠释青瓷文化的精髓。他比任何人都明白,仿古瓷制作只是基础,但也只有基于这种对传统陶瓷文化足够的理解才能破而立新。和所有痴迷陶瓷创作的艺术家一样,李邦强最大的期望和梦想所在,是创造一种适合当下审美的、独特的、与时俱进的存在方式。如果说青瓷是有灵魂的,那这灵魂早已浸入他的血液,成为身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青瓷技艺的守望者,他将用一生去践行和延续这份青瓷之美,我们也期待他的传承之旅中有更多的精彩呈现。
《三足鼓钉洗式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