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器物体量演变规律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研究——以碗类陶瓷器皿为例

时间:2024-09-03

郗瑞鲁

(三亚学院, 海南 三亚 570000)

中国古代器物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内涵,陶瓷器皿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陶瓷器皿造型样式整个发展演变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的萌芽期、兴起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在秦汉时期功能与形式趋于统一、隋唐时期的多元化和整合时期、明清器形成熟与定型时期等过程。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是早期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编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陶器的出现,也与人类长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的更加稳定,并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秦朝时期实行郡县制,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的种种措施促进了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的形成,西汉低温铅釉陶器的出现经过秦汉的复兴,在东汉时期终于在原始瓷的基础上烧制成功了成熟的青瓷器,在我国陶瓷生产上划时代的伟大成就;除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唐代的路上海上交通也很发达,唐代的政治文化影响越出了境外,也为陶瓷制品开辟了新的市场,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权割据,各地瓷窑之间的借鉴、仿制以及市场竞争限制了瓷业的发展;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通过减轻赋税是的人民休养生息社会快速发展,宋代制瓷工艺上最大的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金人南下使得北方窑工南迁,为南方青瓷白瓷工艺水平的继续进步、发展、制瓷中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元代国内市场长的统一,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海外贸易商品需求的增加,促进各种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代瓷器生产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清政府为了长期统治实施减轻赋税和废除“匠籍”制度等措施,中国在这个时期进入了瓷器的黄金时代,由于皇帝干预瓷器的生产,使得制瓷工艺、造型及装饰得到提高和创新,而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平底碗

玉璧底碗

葵口碗

斗笠碗

孔明碗

折腹碗

卧足碗

高足碗

鸡心碗

合碗

盖碗

宫碗

八方碗

盏碗

注碗

碗作为贯穿整个人类饮食文化重要的器皿之一,人们通过碗的造型变化便可窥探出整个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在现代生活中碗的种类也越发的多样化。那么在了解碗的种类变化的前提就是要明白什么是碗。“碗似盘而深,形体稍小,也是中国炊食用具中最常见、生命力最强的器皿。碗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历久不衰且品类繁多。商周时期稍大的碗在文献中成为`盂',既用于盛饭,也可盛水。碗中较小或无足者称为`钵',或写作`钵',也是盛饭的器皿,后世专以钵指称僧道随身携带的小碗,是佛教梵文钵多罗尺的省称,故有`托钵僧'之谓。碗或写为盌,如同林写作钵样,反映了同一类用具的不同材料。”①

1 陶瓷碗的造型样式

从用途上讲,有饭碗、汤碗、菜碗、茶碗、酒碗等不同类型;从外形样式的角度看,大致有海棠式、斗等式、墩子式、鸡心式、草帽式等。下面通过制图的形式进行呈现,以便更加清晰的了解口径与高度之间的关系。

在以上以时间为轴向碗的样式演变中,从样式的角度分析,碗的外部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样化。从而表明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逐渐趋于稳定。不论口径与高度的比例、口径与底部圈足口径的比例及弧线的处理上都趋于稳定,与现代生活中碗的样式并无差异。

2 碗的体量数据分析

2.1 体量的概念

体量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禀性;气量;建筑物的规模;器度等”。其中建筑物的规模,一般指建筑物在空间上的体积,包括长度、宽度及高度。延伸到衡量碗的体量上则主要体现在碗的口径、高度及圈足口径上。

2.2 碗的体量数据演变及分析

在碗类饮食器皿造型样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不同、地域环境、民族特色、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的差异,作为用于进食或盛放食物的碗类陶瓷器皿的体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章通过收集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间的131个碗形尺寸,分别从碗形的口径与高度两个方面的数值进行了汇总分析(如图3-1)所示。

(图3-1)

基于碗的尺寸分布图表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内容:首先,在整个以时间为轴向的尺寸分布中,可将其变化分为五代以前(口径相对较大一般在10-25cm)、五代、宋时期(口径相对适中一般在10-20cm)、元明时期(口径偏大一班在13-23cm)及清时期(口径适中一般在10-23cm)。其次,在高度的尺寸分布变化中则显得相对稳定集中,一般在4-13cm之间进行分布。最后,从明清两个时期的分布图中出现了分层现象,说明已经出现了因体量变化而实现的功能细化,如当今社会中已有的饭碗、汤碗等分类。

在早期碗类陶瓷器皿与当今并无太大的区别,在造型特征上保持口大底小的基本面貌,基本以圆形为主,口径与高度的比例基本保持在2:1 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造型上加入了仿生的手法如葵口、直口、撇口等,在装饰上也随着朝代的更替、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及对外贸易在装饰题材、手法等方面随之发生变化。

(图4-1)

在宋代时期的口径和高度坐标图标的对比中发现,其比例关系与宋之前出现的器皿比例有所不同,这是由于斗笠及盏类器皿的出现,其底部直径远远小于之前器皿的底部直径,通过数据分析其上下口径的比例达到3:1。

3 碗的使用数据分析

碗作为一种容器主要是用来盛放食物,是直接与嘴进行接触的器物,其大小也通常作为一种计量单位,它作为人们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器物,除了具有轻便、适宜等特点之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美感。对碗的设计也务必要设计到尺寸、造型、材质等问题,无论造型如何变化,从功能的角度来看,碗的边沿与人的唇部进行吻合,半圆球体的造型在容量以及清洗的角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图4-2)

碗在现代设计中最关键的问题往往不只在造型上,更多的则是器形的尺寸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乃至不同民族在饮食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饮食习惯、饮食方式的改变器物的尺寸也在发生着变化。碗作为直接与手接触的器物,因此必须要适合手的生理结构,以及什么样的弧度及尺寸才能更好的与唇部进行吻合。生理解剖学已经揭示了人类手掌的长度在16-20cm 之间,拇指和中指的距离是20cm 左右,手掌的宽度为7-10cm 如图4-1 所示(主要为东方人的生理数据),成年人的手掌的长度与手掌宽度的比例也基本保持在2:1 的比例关系,通过上面数据分析可清晰得到,在整个器皿造型尺寸的演变过程中碗口径与高度的比例也是保持在:2:1 的比例关系,通过针对日常饮食器皿的使用调研总结,人类拿碗的动作要求基本如图4-2 所示,这也表明在碗的设计实践中碗的高度不能超过拇指和中指的长度。

4 对现代碗类器皿设计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模式的改变、健康饮食意识的加强。每餐食物的摄入量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点,随着新的功能需求的出现,势必导致碗类器皿在体量上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如在现代餐具中已有饭碗、面碗、汤碗、品锅等分类方式。

饭 碗 一 般 为4.5 英 寸(h:5.5 ~6.5cm,d:11 ~12.7cm),在器形上更有如意碗、高脚碗、金钟碗等,基本沿用古代的器形形态特征。面碗一般为6英寸(h:6 ~7cm,d:15 ~16cm)。汤碗一般为7英寸(h:8 ~8.5cm,d:17 ~19cm)。品锅一般为9 英寸(h:8 ~13cm,d:21 ~23cm)。

综合现有的使用数据显示,其口径与高度比基本保持在2:1 的范围之内。碗类器皿中高度一般不超过13cm,正好处于拇指和中指的长度范围之内。

5 结语

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到清代晚期间收集的大量的碗体量数据分析,以及在使用过程中人机关系上和对现代碗类器皿设计的分析,可以清晰的得到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在整个饮食器皿造型演变过程中,其造型口径与高的比例关系为2:1;二是在碗的高度设计中严格受到拇指跟中指之间长度的限制。文章研究的目的只是起到提供数据参考的作用。由于在现代生活中碗的种类和功能多种多样,不同的使用环境、功能、人群在尺寸上也有不同的变化,无论数据怎样变化但应始终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也是文章研究的目的。

注释

①《人间的烟火——炊食具》陈彦堂著 第19 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