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技进乎道——许艳春紫砂艺术赏析

时间:2024-09-03

文/刘正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In front of the essence of art, avant-garde or traditional, everything becomes a shell. It is in this sense that these traditional craftsmen show their eternal charm. Xu Yanchun "s pot art works can not be said to have reached such a high level, but her fresh, calm and simple nature is revealed in her works. Her skillful skills, perfect qualities and excellent realm are also approaching Dao. The so-called "technology enters the Tao " is the unity of man and technology, art and literature.

许艳春艺术简介

196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89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系陶瓷设计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术学院陶艺系研究生课程特聘指导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中国传统实用美术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容忽视,一些几乎纯粹从传统出发、追求工艺完美的工艺美术家(或称之为艺匠),在经过多年的努力之后,工艺水平趋向完美,作品呈现出超越技艺、超越器物,而具有了“道”或者说“精神”品质的现象。这些看起来远离当代艺术潮流,外表非常传统的艺术品,出乎当代艺术家意料,焕发出经久的艺术魅力,成为被各类艺术家和普通群众共同赞美的艺术作品。在中国的美术史中,古今都不缺乏这样的例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汝窑。汝窑器物综合反映、浓缩了宋代的人文精神,在今日,恐怕已无人会去否认。汝窑器虽然受到士大夫,甚至皇帝趣味的影响,毕竟是由工匠一手完成的。此外,明代何朝宗的瓷塑,清代的曼生壶,也都是经典的例子。在近代,达到高峰者首推顾景舟。在他的一些代表作品中(例如顾景舟制作的石瓢壶),不仅饱藏了中国的人文精神,而且映射出顾景舟先生的人品与德行。器物之“道”与为人之“道”,在顾景舟先生的作品之中,可以说达到了统一。从这些艺人的所学分析,他们受的都非文人式教育,既没有文人士大夫那么深刻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流行艺术家那么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却达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境界。在今日流行艺术风潮席卷世界的情势下,这些艺匠作品和喧闹的流行艺术相比,显现出一种“虚静”的态势,他们的“入道”,是否值得流行艺术家的反思呢。

许艳春是一名受过当代艺术和传统作坊式教育洗礼的人。她早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其后又受教育与宜兴传统的壶艺大师。在她的紫砂艺术作品中,兼具了学院和民间的两种气质。她和她的先生吴光荣创造的“摔壶”艺术,即是他们早期的创作成果,至今在紫砂界享有盛名。“摔壶”之美,在于改变了紫砂茶具数百年不变的造型程式。在他们的一“摔”之下,紫砂壶呈现出一种皮肤般的温情,在造型上则表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率性与自由,使人耳目一新。“摔壶”固然充满创意,但是我个人却更加偏爱许艳春制作的古典风格的紫砂茶具。从中,我总能体会到“道”的快乐。这些紫砂茶具虽然遵循古制,但处处流露出她的性格和气质,一种“许氏”的手法与语言,弥漫在这些传统器型之中。这使我想起西方歌剧中的一些经典唱段和中国京昆剧中的名曲,这些百年不变的曲调,在大师口中,总能绽放出新的光彩,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有强烈个人符号的新的经典。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上,许艳春的一把《井栏壶》可以说征服了全场的观众。有趣的是,激进的前卫艺术家和传统风格的艺术家,在她的作品面前,都表示一致的认同。这或许就是“‘道’的魅力吧。王元化先生称“道”实际上就是本体,是万物(包括文)之所以生的本原”(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P332)。在艺术的本体面前,前卫也罢,传统也罢,一切都成为皮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些传统的工艺大师,表现出他们永恒的魅力。许艳春的壶艺作品,虽不能说达到了这样的高度,但她的清新、从容与淳朴的本质,却流露在她的作品中。她的技艺之娴熟、品质之完美、境界之高妙,也日近与“道”。所谓“技进乎道”,正是人与技、与艺、与文的统一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