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余卿晨 洪洋露
(晨曦研瓷,景德镇学院,景德镇,333000)
青花瓷器的装饰之丰富,涵盖了几何图案、花草、风景、人物故事等方方面面,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至今也享有强大的生命力,而这也与其民族文化特征、时代背景和审美价值相互关联。青花瓷上的花纹装饰是由一种含钴的矿物原料画在瓷胎上,然后在瓷土胚胎上罩上一层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温环境下进行烧制,烧成后色料呈现出青蓝色纹理,青翠明快与器物本身相融合达到高度和谐。高温窑火孕育了青花瓷不朽的生命力和艺术性,彰显了时代特性。
青花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青白交织的美感,蓝白二者之间相互映衬形成的纹饰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令人感到淡雅、幽静又不失端庄。青花瓷的蓝来源于色料中的钴矿物质,然而不同时代色料的成色也不相同,这是由于青花色料中的钴矿物质不仅仅含有钴还有铁和锰等的复合硅酸盐矿物体,他们经过加工和提炼制成可用于呈色的色料,其中各物质的配比不同发色也自然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再加上高温下的作用催发出不同的色调。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下青花的色彩特征也大相径庭,彰显着不同的美。元代青花有着“浣翠淌蓝逸海韵”的特点,整体呈现出豪放又不失雅致的风格特色,如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图1)。明宣德青花,青花料中铁元素的占比较高而锰元素的占比较低,烧制出来的色调偏向浓艳,也可见黑色结晶斑点,如明宣德的青花夔龙纹罐(图2)。 清康熙时期青花青脆娇艳,清亮透彻,并且对于青花分水这一技法的掌握也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如清康熙的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图3)浓淡相宜充满了水墨画的美感。
青花瓷的色彩之美除了在颜色上的变化带给人的美感外,还在于青花青白二者之间关系的处理上,在英文中青花的翻译为“Blue and White”,可见蓝与白是青花瓷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色彩关系,二者的融会贯通造就了青花的色彩美感。青花的蓝从不止于单一的色调,其颜色的呈现有不同的色泽和纹理,有如天空般明亮的蓝、海水般透彻的蓝、宝石般静谧的蓝,还有深到发黑的色泽,这是由于青花钴矿料中铁、锰等着色元素共同作用的效果,其中不同的配比所呈现出来颜色也是不同的。而与“青”相互协调另一色彩就是“白”了,“白”在青花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白不是简单的器物本身的颜色,而是在烧制前会施以的那一层白釉,从青花瓷的整体效果来看,“白”起到了重要的对比效果,不仅在白釉烘托下的青花纹理更突显,白釉和瓷胎相结合的莹润感和质感也映衬出来了,多了一份柔和调适之美。而我们知道在中国画中“白”的效果对于空间的营造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画的空间表现往往依据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达到整体结构的和谐,画面中会留出适当的空白来体现虚实的变化,营造一种空灵的格局。青花当中对“白”的灵活的运用,使青白关系能达到高度的和谐是对画工和窑工的考验,不仅要以实画虚,还要以虚画实,不仅要防止过白,还要防止过杂,过白则使两者的关系脱离而产生反差,过杂也使画面产生污浊感,白中泛青为最佳,这样也更能衬托出青花的色泽。
图2 明宣德 青花夔龙纹罐
图3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青花虽然只由两种颜色组成,没有丰富的颜色组合,也不会给人以绚烂多彩的视觉冲击,它给我们展示的大多是一种淡雅、脱俗之美,在视觉感知上天然的给人舒适之感。它的丰富性不在于颜色上的多少上,而是颜色上的变化,再加上窑炉烧制氛围当中不确定性的化学变化,能产生出乎意料的颜色变化,如青花分水所分的浓淡,给予了青花丰富的色彩变化,使得青花充分展示了不一样的色彩之美。而在青白两者之间的关系上,青花的色彩之美也随着青白两者和谐的调试下充分展示了它的魅力。
韵律一般是形容音乐的节奏规律,体现在运用多样化形式表现出来,进而产生对照呼应的统一。青花瓷的韵律之美体现在色料的流动性、用笔的力度运作、纹饰形态及颜色的浓淡变化等,给人以跳动的视觉感受,充分展现出青花瓷的独特魅力。韵律是节律的变化,它能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变化,就像是音乐一般,依靠音符的重复却能产生起伏波动不同的优美旋律,体现在青花装饰上,其由点、线、面所组成的形象多了一份韵律之美如同音乐一般带给人美好的感受。韵律赋予了装饰形象灵动的美感。图案中线条的变化如同音符一般重复出现形成不同的波动,从而对原本所处的空间再一次进行整合,从视觉上感知多样的变化。青花瓷和中国画的绘画用具一样,都是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毛笔来进行创作,不同的是作画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但对于毛笔的运用是极为相似的,用笔的轻重急缓和笔锋的运作,有实有虚,有浓有淡,产生不同的线条变幻,而这种线条的变化曲折,使它所组成的形象更加生动,在青花中的装饰图案不是单靠形单影只的线条来体现韵律美,它更加注重的是画面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如缠枝纹,灵动的线条卷曲,运用交错的韵律作二方或四方连续在画面上循环往复,利用器物整体的造型与花纹图案产生的这种韵律美相互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美感,达到有机的结合。这种缠枝纹也经常出现在青花装饰上布满整个器物本身,流畅的线条会让人感觉到如行云流水般的律动感,就像是从静中体会到了源于大自然生命的蔓延和跳动。这些图案都源于生活中的形象,把生活中美的事物或赋予寓意的形象带入器物中,使之天然的产生韵律美。如同是感受到云起云灭、日出日落、昼夜交替、花开花落以及心脏律动般的美好一样产生共鸣。
青花的韵律美不仅仅体现在线条、形象上,也体现在颜色的浓淡变化上。青花瓷不像五彩一样有丰富的色彩装饰,可以使画面看上去五彩斑斓,但在明晚期青花画工掌握的青花分水技法也使得青花装饰能像水墨画一样有了层次和虚实的变化。在分水技法中,分为五种浓淡不一的颜色变化,青花料水按照深浅依次为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极大丰富了青花构图中的空间变化关系,画工们用吸满料水的鸡头笔,充满经验的在笔腹挤出料水,料水在笔尖达到饱满后,用笔尖带动着料水在素坯上进行作画,烧成后我们能明显看到颜色层次的不同,不论是色调的浓淡、面块的大小程度、构图的变化特点,这些相互组合所形成的变化无不蕴藏着韵律美,让人感受到青花的恬静、淡雅,并且在视觉上达到和谐统一。料水的流动性和胎面相融合所显现出的浓淡深浅的变化充满了水墨画的韵味和悠远的意境,使得青花装饰图案多了一份悠长、迷离之美,令人感受到了节奏和韵律。在这种韵律之下,青花不断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
青花瓷作为工艺品不仅仅表现在外观艺术性上,其青花装饰图案中也包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体现了人们的愿景和期望,留存着强烈的民族气息。在中国传统图案中,我们能够看到的种类就十分繁多,而这些图案形象大多受到人们所处环境的影响。在自然生活中,人们有善于发现、观察事物的行为感知,把眼中看到的记录下来或者加以改造绘制成图案,有复杂的纹路、亮丽的颜色、神秘的信仰,如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借此寄托心中所想。在青花瓷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花纹被运用在青花装饰上并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特别喜爱花,花被人们寄予了美好的愿望、品格和精神,正如梅、兰、竹、菊被人们称为四君子并赋予他们优秀的品格,表现了对他们的向往和追求。在青花瓷装饰中,莲纹出现的频次比较高,常出现在碗、罐、瓶、盘等器物上,有几何形、折枝、缠枝等不同的莲纹形状并且用不同的技法工艺和各种形状丰富的器物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
中国人对莲花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它“亭亭净值”的观赏性外观上,更在于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格品质。以自然界的植物为原型或加以改造应用于装饰上,也将人们内心的寄予一并反映其上,这种装饰艺术将内在的观念意识具体化投射在外在对象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氛围,传递着特定的文化精神。正是其内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创造,也进一步陶冶和升华人们的情操和性情。莲花的形象和青花瓷温润如玉的瓷质感相结合恰到好处地透露出想表达的美好情感,令人心旷神怡。
除了莲花纹外,还有诸如菊花纹、牡丹纹、云纹、鱼纹、龙纹等,它们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也常被装饰在青花瓷上。牡丹纹被喻为富贵之花,象征着吉祥、繁荣。龙作为权利的代表也常出现在为帝王烧制的官窑陶瓷上,是最高的祥瑞和最高的权威,他显示了统治者的威严和气魄。纹饰极大丰富了器物的多样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器型相应的施以不同的纹饰,从古代纹饰的普及率来看,纹饰不仅仅是作为装饰器物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内在精神和审美,这种艺术形态来源于自然,并被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寄托、承载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而这些纹饰承载的民族文化精神也赋予了青花瓷强大的生命。
青花瓷的艺术之美充分展示出其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它能一直绵延至今并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离不开其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特征、时代背景和审美价值等,通过研究青花瓷的色彩、形象、意蕴及其文化内涵等装饰艺术特点,能让我们在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更进一步的将传统和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新时代的产物。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