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水循环理念下政府与民众新型循环互动关系的构建※

时间:2024-09-03

●嵇道虎 周定财

人类的发展史是伴随着对自然的认识、借用、改造而进行的,人类不断地探索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且利用这些规律不断地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及生活方式进行修正。随着科技的发展,水循环模式是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个重大认识。水资源在陆地、海洋、天空不断的循环往复造就了地球的万物,并且仍在不停地为地球这个大生态系统注入新的动力。到如今,这一系统模式已经被人类借鉴在经济领域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进而形成了“水循环”这一生态概念,那么,针对当下中国政府与民众之间存在的问题,我们仍然可以借用水循环这一系统模式来建构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循环机制。

一、水循环理念及其作用阐释

(一)水循环图释及水循环理念的产生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而水循环是从地球诞生以来就存在的一个最大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历经无尽岁月却仍平稳运行。一般而言,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类: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而海陆间循环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循环系统,它对地球间的生物演进产生了巨大作用。本文主要阐述海陆间循环。

如上图所示,海洋水体被蒸发后进入大气形成水汽,其中一部分水汽被水输送到陆地上空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面。降落到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沿地表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聚,最后又回到海洋。这样的一个循环往复的大自然生态系统为地球万物的发展变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维持了全球水量平衡,陆地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尤其是水分子在水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使系统不断地产生新的物质;它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的作用。因此,无论是对自然界还是对人类社会来说,水循环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在工业社会之前,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认知仅限于地理空间的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如“百川东到海”“黄河之水天上来”等,都是人类在工业社会之前对于水资源的认识。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水到分子,人类从一开始水的自然属性的研究,发展到对水的经济属性的研究[1]。随着人类对水的认知的不断加深,人们从水资源自然生态循环系统中凝练出了一种生态循环模式,并且形成了一种生态理念,也就是水循环理念,这个循环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

(二)水循环理念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及其成效

可持续发展的水循环理念是由人类从自然水循环模式中提炼出来的一个生态理念。20世纪90年代,水循环理念由国外传到国内,但正值中国经济发展高速期,这一理念并未引起执政者足够的重视。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中国面临的生态挑战越发严峻。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所以近十来年无论是在第一产业还是第二、第三产业,水循环理念都得以深入运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农业领域,以高要市金渡镇的斑点叉尾混养技术为例,当地通过鱼的分层生活习性,采用一种高效又环保的混养技术。上层鱼投青菜喂养,而上层鱼的粪便作为下层鱼的食料,该模式可使整个养殖系统中的过剩养料得以利用,在系统内部形成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通过内部循环系统充分利用负面资源,保证养殖业的低碳、高效、环保和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技术,使池塘内的水资源良性循环,改良塘底的物质结构,促进藻类的生长[2]。同时在水稻的种植及其它农作物的种植中,水循环模式和理念运用很多。通过科学技术与自然规律的结合,人为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给农民带来了更大的收益,并且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做出贡献。

在工业领域,以工业园区为例,为了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在各个城市的工业园区或钢铁厂建立水循环模式。这一类的基本思路就是水资源利用的资源化和减量化,通过清洁生产和集成水系统的建立,实现用水的减量化;通过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和中水回用实现用水的资源化,根据区内企业用水性质不同,可将水资源分成超纯和极纯水、去离子水、饮用水、清洁用水、灌溉用水等,同时采用蒸汽冷凝回用、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和封闭水循环技术[3]。通过技术的合理运用,在工业园区内建立专业的水循环厂,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构成和降低成本,更可以保护当地环境,从而在当地人中赢得支持。另外在一些大型钢铁厂中,建立通过先进的技术对钢铁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系统,实现小范围的水循环[4]。

在服务业领域,水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显得尤为突出。以旅游业为例,近些年来,中国旅游业产值年复合增长率到19%[5]。中国的旅游业起步晚、发展快,所以带来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旅游区的过度商业化。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往往是人文价值的缺失。虽然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厚,但是也经不起这样的透支。要想长久且加大中国旅游业的产值和影响力,必须建立可持续的商业与人文的合理平衡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有些地区应用水循环经济模式,建立生态旅游区就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沙坡头风景区、珠江源旅游区的建立等,在这些案例中,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同时进行,通过新技术建立景区的自我循环发展。

在以上水循环理念应用到的三个经济领域中,带来的不仅是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对地方的环境质量的提高做出巨大的贡献。由此可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在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从自然中汲取规律来改造世界。水循环经济理念的运用,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找到了一个平衡点。那么中国也可以利用这个循环模式为政府和民众建立一个循环互动模式。

二、目前我国政府与民众之间循环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组织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地方政府面对新生事物的滞后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民众的诉求表达方式及途径越来越多,但有些地方政府不紧随时代发展,还没有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为人民服务,反而视这些新生事物为豺狼。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最短的时间内能使一件小事成为一个公共事件,所以政府的反应速度至关重要。但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旦出现一些情况,有时政府往往反应迟钝,错过最佳控制和解决问题时间,加上推责任,颠倒黑白。最后因为无法满足民众对真相的迫切诉求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第二,民意表达机制的现实困境。中国政府部门对民意的汲取主要通过信访制度和调研制度。信访制度主要是应对民众的上访和来信。在现实过程中,一些政府人员对来访民众进行截留或者扣压上访信,致使民意表达渠道被堵,民众诉求无法被决策制定者知晓。一些领导下去调研,基层官员瞒报问题、虚构民众诉求、安排好调研场合,致使调研人员看不清诉求本质,为决策制定者提供错误前提。在网络时代,政府通过政务微博等新兴产物为民众提供方便,但有些部门却屡屡出现“僵尸微博”问题,对民众诉求不理不睬。

第三,部分地方领导者决策的非科学化和非民主化。中国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近年来,“以人为本”是中国一直强调的行政理念。但是一些地方领导者,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在决策制定中,为了实现其个人想法,乾刚独断,即使有更好的科学的建议也不采纳。个人的认知毕竟是有限的,凭借个人威权制定的决策往往没有科学性,不民主,闹出政治笑话,到最后却因为个人导致政府威信受损。

第四,部分公务员“为人民服务”意识的缺失。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经济发展给政府部门带来了各种问题。部分公务员被“唯金钱论”、“唯政绩论”所侵蚀,为了个人的私人利益置民众诉求于不顾,腐败作风严重,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他们占据的位置,堵塞了民众与政府互动的渠道。

(二)民众层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公民的“政治冷漠”[6]较为突出。“政治冷漠”是相对于政治参与的适度界限而言的,即在一定的民主制度上,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与参与程度明显的落后于民主政治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民众的参与属于消极参与,他们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对于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他们没有意识到政策与他们的相关性,没有意识到他们自身的社会性。他们的“政治冷漠”让政府部门不知其诉求、不知其愿景,给政府政策的制定带来一定的盲目性。

第二,“搭便车”现象[7]比较普遍。个人的诉求是很难进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而要想使诉求进入政府政策议程,必须让个人诉求成为集体愿景。而集体的诉求意味着集体的责任。一旦有了集体的责任,个人的付出与整体的产出之间就很难计量。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非常渴望表达某种关乎切身利益的诉求,但是又不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表达,他们害怕“枪打出头鸟”。当其他一些民众在表达诉求时,他们愿意组成一个集体去表达,到当他们付出努力时,发现别人毫无作为却在享受他们的努力成果,他们便会不愿再去努力,去付出,最终却是集体诉求的失败。

第三,少数极端分子的别有用心。社会存在着一种人,他们享受着我们社会发展带来的一切福利,但却往往提出更多难以满足的诉求,不能满足便满怀怨恨。这是典型的“端起饭碗吃饭,放下饭碗骂娘”。他们试图通过一些极端行为向政府表达过分诉求,政府无法满足时就诋毁、传播谣言来攻击政府。他们这类人的行为导致正常的普通民众的诉求无法表达,这样下来,政府和民众就会被他们的行为推到一种对立状态,形成了社会矛盾,而他们仍自我标榜为“正义使者”。

第四,民众个人或集体之间交流对话的缺失。随着城市化发展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原先农村的社交空间环境被改变,城市社区空间环境逐渐取代原先的模式,但是因为原先城乡之间的沟壑导致城乡的交融出现问题。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哪怕住在隔壁,都不相识,更不用说交流。这样就导致个人的诉求无法通过集体的共同愿景来实现,人们遇到问题时只会独自抱怨或在网络上宣泄对政府的不满,经过他们的宣泄社会矛盾越发激烈。

三、水循环理念下构建政府与民众循环互动关系的基础和路径

(一)构建政府与民众之间循环互动关系的基础

第一,理论基础。水循环经济理念进入中国20余年,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给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理论基础。近年来,生态政府理念的提出,也为水循环理念下的政府与民众循环互动机制的建立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第一,政治基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伴随着政治改革的发展,“以人为本”成为中国政府的行政理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对这些理念的坚持是建立政府与民众循环互动机制最好的政治基础,在民主的土壤中建立一种民主的循环互动机制,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第二,经济基础。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民众的政治参与需求逐渐超越温饱的需求。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民众的经济收入,让他们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来表达他们政治参与的诉求,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构建政府与民众之间循环互动关系的路径

1.循环理念的构建

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方面要加强领导者的再学习。领导者通过进入大学和特定的政府学术机构再学习,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理念,了解新兴的管理科技前沿。通过“再学习”,不断地提升地方领导者的思想层次、领导的大局观,学习运用新科技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能力,减少其威权和腐败的可能性。一个不断学习的领导者,更容易接受新的理念,新的模式。所以通过领导者的“再学习”,可以有效的让领导者构建一个水循环理念。

另一方面,要通过基层工作人员“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强化来构建循环理念。基层公务人员“为人民服务”意识的淡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长期工作于基层的公务人员,感觉不到提升的希望,得过且过,所以在现有位置上利用手中的权力满足自己的私欲,丧失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另一类人是少数刚进入政府部门的基层公务人员,从社会或大学中刚进入政府组织,自我意识较强,自律性差,经不起诱惑,“为人民服务”意识差。基层公务人员是与民众直接接触最多的政府机构人员,他们的思想及言行往往在民众面前更能代表政府,所以对于基层公务人员“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强化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宣誓、党政史教育等方法,使其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在这样的意识中,民众的诉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水,离开水,他们将失去价值。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构建一种循环理念,他们和民众都是这个循环中的重要一环。

从民众层面来看,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至今,循环理念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得以体现,关乎民众的工农商中都已经深化了水循环经济理念。政府现在要做的是将民众经济层面的循环理念转移到政治层面,从政府与民众的直接接触到政府的各种宣传手段,培养民众政治参与的循环互动心理,以这样的一个互动循环理念构建一个民众对政府信任的互动循环机制,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2.循环制度的构建

一是法律制度的构建。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为政府与民众的循环互动做出法律保障。不能因为领导者个人或特别民众个体而导致民众与政府之间的隔离,要以法律的强制性推动水循环理念来建构政府与民众的循环互动机制。

二是行政监督制度的构建。中国的行政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有我们自己的特色与优越性,无论是信访、调研还是“政务微博”等制度,都是很好的民意表达途径与政府汲取民意的有效渠道,但是因为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这些制度很多地方都流于形式,起不到该有的效果,导致民众对当地政府怨声载道。所以构建一个完善的行政监督机制有利于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循环互动机制,监督为执行保驾护航。

3.具体操作层面的机制建构

一是政府将被动的民意诉求与主动的民意汲取有效结合。中国某些地方政府存在的误区就是制定这个发展计划,那个发展计划,却没有去了解民众想要的是什么。政府做一件民众所想所需的事比做十件民众不需要的事效果更好,所以政府将被动的民意诉求与主动的民意汲取的有效结合更能知道民众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政策。

二是政府不能对民意“一刀切”。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广泛的听取民意,而不是仅限于一小部分人,就制定一刀切的决策;对于那些极端分子和普通民众,政府应当有区别的对待,而不是一刀切,全部拒绝,让普通民众合理诉求得不到表达与实现。

三是政府要加强对新科技的应用。政府应当紧跟时代,通过各种新兴手段,高效的行政需要手段的支撑。一些新兴的媒体往往比传统的渠道更能汲取到真实的民意,也更方便。政府领导者应当积极的接受并运用这些方法,政府利用新科技积极回应民众,可以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起到激励民众参与的作用。

四是要增强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民众应该培养一种主动参与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关心时事政治,了解政府的执政动向。通过正规或非正式的渠道参与政策的制定,政府是乐于接受的。同时积极的政治参与可以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

五是要增强社区建设。新公共服务执行的主要焦点就是公民参与和社区建设。社区的特点就是社会互动,共同的空间感[8]。通过社区的建设,让民众有近距离的互相交流的平台,有一种空间归属感,他们能够为了共同愿景积极的交流对话,共同建设政治参与的社区机制。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中国政民互动问题的分析,以及理论、制度和具体操作层面的构建,试图建立一种类似于水循环的政民循环互动机制(如下图),个人的诉求在社交平台上通过对话交流,彼此修正互补,最终形成理性的公众的共同愿景;民众通过各种民意表达机制向政策制定者表达他们的共同愿景;政策制定者对民众的共同愿景进行接收,并且收集关于这些愿景的现行相关政策与相关信息,制定出合乎民众共同愿景的政策;政府将政策通过官方渠道公示于民众,并交付于执行人员执行;个人通过执行结果的感知体验和自身诉求的对比,提出反馈意见和新的合理诉求;再进行交流达成共同愿景,然后政府对政策进行改进、终结或制定新政策。

政府要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循环互动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政府政策就如同水循环中的水资源,它充当政府与民众循环联系的纽带。在这个循环互动系统中所有人都在法律与行政监督机制下发挥积极主动性,从个人诉求到民众共同愿景,再到政府政策,通过政策在不同位置上的流转,不断形成循环往复的模式,不断的通过人们的主动性实现内部的创造,产生新的物质交换,不断充满着活力,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方金德.建立水循环经济与水循环资源再利用研究体系的积极意义[J].海峡科学,2010(6).

[2]传统养鱼迎来新模式——鱼塘能量巧循环混养出高效[EB/OL].广东农业信息网,http://www.shu⁃ichan.cc/news_view-243380.html

[3]环境保护部.循环经济示范区规划指南(试行)[EB/OL].http://kjs.mep.gov.cn/xhjj/zjxhjj/200312/t20031231_89274.htm

[4]喻志强.鞍钢水循环系统分析及节水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9.

[5]2017-2022年中国旅游业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EB/OL].http://www.chyxx.com/re⁃search/201612/474390.html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5.

[7][美]曼柯·奥尔逊.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利益和团体理论[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2.

[8][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