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梁慧超 周 璇
2017年,***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分别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政治和党的建设这五方面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二十个字高度凝练和概况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乡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其中“产业兴旺”位居榜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乡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的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坚实的基础和强劲的依托。乡村产业的振兴关系着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全局,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乡村产业振兴实现路径等方面。
关于乡村农业现代化,周立(2018)认为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是振兴乡村产业的关键。为满足新时代的新需求,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创造新供给,培育新业态。郭艳军(2017)认为,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该充分协调好生态保护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在农产品生产端,要通过运用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等生态技术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增强农业的内生动力,还要充分考虑食物里程因素,减少资源和成本的间接损耗。而对于农产品消费端,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避免过度消费以及铺张浪费,优化生产和消费的空间耦合结构。舒尔茨(1992)指出要投入现代化资源来发展乡村农业,同时还要重视人的现代化,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素质和思想文化境界。
关于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注意的问题,李国祥(2018)认为要想实现乡村产业的兴旺必须要处理好粮食供给保障、农民增收、当地经济发展全局和乡村全面深化改革等几方面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序的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保持乡村产业的有序和长远化发展。赵坤(2018)指出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科技创新、城镇化发展以及乡村改革之间的关系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1872)指出,灌溉、排水、蒸汽犁、化学产品等现代化手段都应当广泛的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但是我们所拥有的农业耕作的技术手段,如农业机械,只有在耕种大规模的土地时才能有效地加以利用。所以乡村农业的发展首先要处理好土地的所有制问题,只有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才能实现现代化发展。
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蒋婵(2018)认为振兴乡村产业首先要增强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农业为中心,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拓展多种产业,延长乡村的产业链条,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朱启臻(2018)认为乡村产业兴旺要避免产业单一化,做到多业并举。必须尊重农业的特点和乡村发展的规律,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手工业以及田园旅游等,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性,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乡村产业的兴旺要始终体现农民的主体性地位,通过组织创新把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让农民成为产业兴旺的发展主体和受益主体。张红宇(2018)认为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地区特色的、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树立和发展区域领导品牌;以当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为基础,创建一批带动力强的现代乡村产业园,建立农民获得相应的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机制,共享发展成果。马克思、恩格斯(1848)指出,无产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以后,要利用大工业的力量来改造乡村与农业,促进工业和农业的结合,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为此,要大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使农业按工业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与管理。
发展乡村产业是国内外推动乡村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前提。近些年来学者们开始较多的关注产业的规模化生产、科技的投入、产业的融合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以提升乡村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当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既迎来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发展平台,又面临着产业发展缺乏创新、产业发展不平衡、粗犷性发展代价日益凸显以及农民参与感弱等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在出口性贸易政策的导向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农业市场的交流与竞争,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新时代,“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为我国农产品资源的配置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沿线的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市场和农产品资源的优劣势,这种市场和资源的差异性可以转化为我国和其他国家农产品的互动性,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平台,建立国际间的广泛合作,为我国乡村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不同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特色以及区位优势,这些先决条件是产业形成的基础。当前,一些地区为了快速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生搬硬套其他地区成功的案例,而忽略了不同地区先天条件的差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总书记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该指导思想下,我们要坚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的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创新产业业态,满足城乡居民对有机食材、田园景观、乡土文化、风俗体验等多样化需求。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乡之间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存在着一定差距,乡村产业明显落后于城市的发展。乡村产业链上游科技研发力低,中游产品加工、包装等环节薄弱,下游产品的销售和推广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品牌效益。产业链的各环节连接不紧密,协同效应难以发挥,制约着乡村产业价值链的实现,进而影响着产业下一轮生产技术的革新和优化升级。此外,随着城市发展优势的凸显,在市场的引导下生产要素纷纷涌入城市,大量劳动力转向城市发展,产业的生产要素被分离,造成了乡村人地的割裂,出现了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等一系列问题。
截至2017年,籼型杂交水稻已经在我国累计推广超90亿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授大大解决了粮食产量的问题,为我国乃至印度、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居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饱”,而是要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前些年,“猪肉瘦肉精”事件、“肯德基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屡屡爆发,引起了社会上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热议。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追求也更为迫切。
当前,我国乡村产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多为小规模的家庭式分散性经营,各经营主体间组织化程度低、经营和技术交流较少、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小农户”与“大市场”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成为影响乡村产业深化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农民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着切实的感受和长期的了解,是乡村产业发展重要的参与主体。乡村产业的振兴如果忽略农民自身的选择和发展能力,在产业发展中农民没有参与权、评价权,而仅靠政府的决策规定,那么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农民积极性不足、参与感差、被边缘化等问题,进而影响发展的进程。当然,农民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和乡村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当前我们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质量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动力,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制结构使得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大为落后,乡村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能力也远远落后于城市。此外,由于教育的投入周期较长、收益见效慢,投资主体对乡村教育的投资积极性不高,而更为关注其他的行业,这种倾向对乡村教育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新时代,***总书记做出“优先发展农村”的策略性调整。这将意味着更多的生产要素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的双重引导下向乡村流动,这有利于实现区域内整体联动式发展,提高乡村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新时代乡村产业的发展应注入更多的创意和活力,要推动产业多角度发展,拓展农民收入渠道,推进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农业。利用乡土文化和自然景观,聚拢周边的游客到乡村来观赏、采摘、度假。拓展产业功能的边界,发展乡村低碳加工业,整合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从产业融合的理念出发,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环节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游客的体验为出发点,推出农产品加工和成品品鉴等创意产业。农业劳作体验化、农民住房客房化、田园景色观光化的全方位田园综合体可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消费群体新的市场需求。此外,还要注重对消费群体的精神吸引,保护好乡村传统的风俗文化、戏曲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化资源的适度开发以及合理利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牌”,扩大地方文化的宣传力度,为丰富乡村创意产业增砖添瓦。创意农业整合了文化传承、绿色低碳、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等多个方面,可以大大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播以及乡村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拉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乡村创意产业的推动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开发,在产业链逐步拓宽、延长的过程中又会衍生出更丰富的市场需求空间和创业机会,这些机会将吸引更多的人返乡,加入到乡村产业振兴和创业、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去。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视新时代乡村人员的动态,逐步完善产权制度,为创业的主体提供适合的、正规的金融服务平台和创业的融资渠道。此外,国家和相关企业还应该提供对创业主体的配套培训,帮助他们更科学、有效的认识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信息,让创业者更快适应由务工人员向创业主体角色的转换。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新思维和新方略。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改变传统的城乡二元制的发展模式,有利于解决城乡空间发展的不平等和生产要素双向流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城乡的联动发展。一方面,通过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导向,将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引入乡村,利用城市的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辐射带动乡村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根据城市的标准,补齐乡村当前存在的短板,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乡村产业振兴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以现实的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从“共建共享”和“共存共荣”的理念出发,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政府单一主体,打破乡村只是发展农业、提供农产品的固有思想,盘活乡村产业发展的要素市场,深度开发和拓展乡村产业的价值。乡村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和市场之间重要的纽带,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乡村产业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扩充乡村合作社的业务范畴与功能,推进各种形式的乡村合作社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集“生产、供销、信用”于一体的综合性的乡村合作社。乡村合作社要坚持合作社准公共品的属性,本着风险共担、成本共担的原则,让广大的农户共享产品的经济成果和价值收益。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指导下,乡村产业的振兴不是对城市产业和经济发展模式的简单复制和模仿,而是根据乡村独特的资源和地域特点,借助城市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整合城乡资源,实现城乡间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互补融合。通过建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和体制机制,填补城乡信息的沟壑,引导资本下乡,借助乡村合作社等载体,连接好城市和乡村的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产业的空间重构和转型升级,提高乡村产业的发展质量和市场竞争潜力。
乡村农业振兴出路在深化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兴农、富农的关键之所在,是我们今后乡村农业振兴的重点任务。以往为了追求农产品的产量而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制剂的方法,已然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悖,生产出的产品也满足不了当前人民的内在需要。农业改革要严把产品的质量关,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要坚持农业产业绿色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制定农产品规格、质量的量化统一标准,从建立一批产地保护基地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着手,逐步实现由乡村产业的地区性标准化发展到全行业、全领域的标准化生产。要推进农产品的精细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科技投入力,降低农业生产链中的过度消耗,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满足人民需求的物美价廉的农产品,提高我国人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创立中国自主农业品牌,将茶叶、果蔬等作为重点培养领域,研发和使用绿色有机肥料。结合欧盟和国际农产品检测标准,将我国农产品与国际接轨,生产出自主品牌的绿色农产品,提升我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公信力。绿色、健康的农产品供给是新时代人民所迫切需要的。农业改革的重点就是调整和优化农产品供给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减少低端、无效的产品供给,去除过剩性产品库存,增加能真正满足人民内在需求的农产品的供给,解决当前我国部分农产品过剩和种类短缺的双重矛盾。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乡村产业发展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提前做好科研调查和统筹规划,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损伤和破坏,做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双丰收。乡村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培育节水抗旱的农作物。在生态脆弱区推广根系滴管、片区喷灌等节水技术,严禁抽取地下水来进行大水漫灌式的农业。乡村产业应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减少因产业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在产业选择上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发挥财政税收的引导力,在乡村要推广循环式的可持续农业,加强桑基鱼塘、秸秆还田等循环农业的政策性补贴,促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源。
“一带一路”的发展平台为我国农业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机遇亦是新的挑战,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还应反思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与不足。农业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管理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产品品牌建设和核心技术开发还有进步空间等,这些将制约着我国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框架,将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放到更高的发展层次来考量,将眼光扩展到国际市场。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地区与我国农产品市场存在着互补的空间,这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巨大的潜在市场。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合作框架,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开展以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供给质量为着力点的农业改革,优化乡村农业产业资源的配置,弥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短板,不断增加我国农业的品牌力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乡村农业产业的变革,为我国农产品打开新的发展格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总书记提出了“优先发展乡村”的指示,这无论是对乡村的振兴还是乡村教育的发展都是进步性的优势。要大力推动乡村教育体制改革,发展各种类型的、更贴合实际的、应用性较强的教育,用“兴农教育”、“技术培养”和“素质教育”取代“升学教育”,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切实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素养,提高他们专业技能和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同时,又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空间,使之获得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向升华。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短缺对乡村产业的振兴,乃至乡村全面的振兴都产生了严重的制约力。基于当前我国乡村合格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较为短缺的现实,我国各级相关部门应当对乡村教育的普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各级部门积极承担起本部门的职责并协调好上下各方的工作,共同推进乡村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乡村教育要主动配合时代的需求,积极转变乡村教育的办学方向,在推广义务教育、降低文盲率的同时,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懂技术、实践能力强的新时代人才。要结合用人市场的需求,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更要将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农业生物技术的学习和生产劳动技术的提高等方面。要丰富乡村教育的发展思路,增强城乡教育的合作,积极建立健全乡村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可以开展城乡互动、对口帮扶式教学。建立城乡之间教育资源有序流通的机制,乡村教育可以借鉴城市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前沿的科学技术和规范的管理模式等方面,而城市教育可以借助乡村教育宽阔的实践平台,根据当前乡村面临的实际问题来拓宽和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共享教育资源。
乡村产业振兴要结合所在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各类资源,选择与农户和乡镇企业联合紧密的产业进行发展和扶持。乡村产业振兴要加强合作,用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乡村产业的发展。用先进的科研技术和产业发展模式引领乡村产业走向标准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政府要积极引导科技、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的充分融合,鼓励龙头企业和乡村的产业以及农户之间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推动乡村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和对接。乡村产业要积极向企业靠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发展与企业链中薄弱的互补性产业,与企业的发展配套融合,塑造产业网络化、优劣互补化、区域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格局。产业合作将有利于加强各经营主体之间利益的联结,有利于丰富乡村产业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思路,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对抗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通过政府、企业以及农户的合作来带动乡村的发展和乡村人口的就近、有效就业。在这种互动合作的发展模式下,乡村应选择合适的帮扶企业,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和产业的精准衔接,推动乡村产业和企业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