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9-03
⊙ 龚韵洁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071)
2018年11月,***主席对阿根廷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G20峰会前夕,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阿根廷美洲传媒集团共同制作完成的电视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西班牙语版在全球21个西语国家同步上线。该系列视频作品精心选取了***主席在其讲话、文章和演讲中所引用的中国古代经典诗文,生动展现了***治国理政智慧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精神相通。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古代诗歌因其凝练的语言、精粹而又丰富的思想内涵,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国古代自西周起,在各个朝代有不同的政治家、外交家通过以诗代言、赋诗明志的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政治立场,形成了“诗赋外交”的传统。近年来,国家领导人也逐渐在越来越多的官方场合,以诗论事,称诗喻志,借诗抒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话语方式。[1]以《***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为例,在所收录的79篇文章中,就有多达115处古诗文引用。
国内学者关于政治话语中古诗文的引用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但关注的焦点大都局限于翻译层面,如:长期参与党和国家政治、外交等重要文献翻译工作的外交部资深翻译裘克安、过家鼎从翻译实践出发,对一些诗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探讨;[2-3]杨明星、齐静静则以国家领导人外交演讲中引用的古诗文为例,提出了外交修辞的复合性翻译标准,力求达到译文同原诗文的“政治等效”和“审美再现”。[4]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国家领导人演讲中所引的古诗文置入外宣语境中作全面的关照与审视,考察外宣实践的动态过程。笔者认为,广义的外宣翻译研究不应当局限于文本的翻译,而要将翻译前(政治文本的选择,即二次构建)-翻译中(政治翻译的标准与策略)-翻译后(政治译本的传播与接受)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的各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本研究从构建原则、翻译策略和传播模式三个层面,以《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西班牙语版为例,旨在系统、辩证地考察外宣语境下政治话语的“构建-翻译-传播”联动机制,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与此同时,也试图改变长期以来党政文献翻译研究的对象以英译本为主,外语小语种研究相对不足的局面。[5]
2018年10月,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在国内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共鸣。为了向全球超过5亿7千万西班牙语人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新时代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智慧结晶,该节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阿根廷美洲传媒集团共同翻译、制作成西班牙语版,并在全球21个西语国家同步上线。研究发现,较中文版而言,西语版在节目内容、时长以及栏目设置上都作了一定的调整。中文节目共分12集,分别对应“为民”“仁政”“立德”“家风”“孝道”“修身”“笃行”“学习”“廉政”“人才”“信念”“天下”12个主题,每集时长40分钟59秒,设置“原声微视频”“思想解读”“经典释义”“现场访谈”“互动问答”“经典诵读”6个环节,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读了***主席在其讲话、文章和演讲中所引用的中国古代经典诗文总计41处。西班牙语版从中再次精选了21处古诗文,将节目内容整合缩减为6集,包括“始终与人民心连心”(el corazn siempre unido al pueblo),“治国理政”(la gobernacin y administracin de China),“立德”(resaltando la virtud),“孝敬长辈,家庭和睦”(la piedad filial y la armonía familiar),“不忘初心”(siempre fiel a la determinacin inicial)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la comunidad de destino común para la humanidad)6个主题,仅保留了“***讲话原声”和“专家视角”2个环节,每集时长压缩至4分51秒到5分49秒不等。
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信息共享与思想交流活动,一种意识形态的国际旅行与传播实践,一种国家形象在国际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选择与自我建构方式”[6],其对外性决定了它是一种突出国家利益、服务战略需求、注重宣传效果的对外传播形式。《平“语”近人》在西语版中有意识的改写和缩减,则是在以政治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文化资本输出意识为代表的外宣整体意识[7]的影响下,基于外宣传播的特点与需要所作的有关话语的二次构建。
首先,从选择的主题上来看,所保留的6个主题既涉及当前我国的治国理念、执政方略,又包含与外国受众息息相关的话题,同时还积极传播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当代中国正在和将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当代中国的变化又将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外宣政治意识与文化资本输出意识的指导下,上述主题通过中国古代经典诗文的形式,以凝练而又精粹的语言赋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有助于广大西语国家人民加深对当今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向西语国家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提升和改善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国家形象。
其次,从选择的诗文上来看,《平“语”近人》西语版在中文版的基础上再次精选了21处古诗文进行翻译。事实上,诗歌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而这种不可译性乃至抗译性主要就来自于译者难以跨越的文化距离。[8]目前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诗歌是部分可译的,但由于语言、文化、历史、传统、读者等多元因素的制约,诗歌翻译仍然注定是一段‘艰难的跋涉’”。[9]鉴于此,《平“语”近人》西语版从“适应”受众的角度出发,所选大部分古诗文中所包含的源语文化意向也都能在受众文化中找到等值或相似的对应。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所论及的水与船的关系,“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所涉及的“穷山距海”“锐兵精甲”等文化意向在中、西两个语言中都具有等效性。因此,在外宣语境下对话语进行二次构建,有意识地选择文化距离相对较小的古诗文进行译介,其本质也是在跨文化交际意识指导下的实践探索与成功尝试。
最后,从保留的栏目设置来看,《平“语”近人》西语版充分考虑外国受众的接受能力,在外宣实践中做到了“内外有别”。其将原有中文节目中的6个环节缩减至仅剩2个,大幅缩短了节目时长,但保留的2个栏目“***讲话原声”和“专家视角”既有***主席对中国传统经典的现代阐述和身体力行,又有来自国内知名高等学府的教授对***主席所引古诗文的作者、创作背景、传统文化等进行介绍与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能够满足外国受众的认知与兴趣需要,同时避免节目过于冗长。就传播效果而言,既有利于在国际社会加强中国政治价值理念的感召力,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同时在传播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许渊冲先生最早提出了“三美论”的最高境界,即:意美(意境情思之美)、音美(音韵节奏之美)和形美(形式结构之美)的有机结合。但“三美”的重要性并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10]然而,被置入国家领导人演讲中的古诗文还被赋予了政治话语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在外宣语境下的政治话语,其“话语效果的关键在于受众对言语者使用的语言及其构建的社会事实产生了怎样的理解和形成了何种意义”。[11]因此,准确传递古代经典诗文的内容信息及其所蕴含的政治内涵,使译入语受众产生与源语受众一致的政治理解,应当是政治话语中古诗文翻译首要考虑的问题,即:“意准”第一,“形似”比“音美”更重要。具体而言,“意准”中的“意”,不再是意境,而是古诗文经过翻译后在译入语受众中所生成的政治意义;“形似”,则是要尽量保持汉语古诗文中整齐的形式,如排比、对仗、复沓等句法修辞手段,从而达到强化政治内涵、增强话语语气的效果;最后,在实现“意准”和“形似”的情况下,对音韵美的要求最弱。综上所述,“意准”和“形似”是衡量政治外宣文本中古诗文翻译质量最根本的两个标准,鉴于此,我们从上述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平“语”近人》西语版中引用古诗文的翻译策略。
黄友义曾指出,“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明显不同”。[12]许多中文里约定俗成的词句原封不动地翻译成英文后,不但难以达到忠实地传达中文原意的目的,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就外宣语境下的古诗文翻译而言,其原诗本身为古代作品,当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中国古代名物、典故以及传统文化意象等。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中国古代诗文中的许多内容,译入语受众难以准确把握甚至完全不熟悉,因此,政治话语中古诗文翻译的“意准”在很大程度上即取决于译诗词语的准确性。如何站在译入语受众的角度充分考虑其思维习惯和对中国信息的需求程度,进而准确表达古诗文中所蕴含的政治信息,我们以《平“语”近人》西语版为例,总结和归纳出以下策略。
1.代替
用译入语中更常见的、受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词语来对一些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性的意向或典故加以替换。例如,***主席在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时,借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古诗,生动地阐释了亲子关系和孝道文化。
汉语原诗中的“寸”是中国古代长度单位,换作西语受众熟悉的国际通用度量标准,1寸约等于3.33厘米。事实上,这里的“寸草心”并不是确指,而是喻指“子女像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因此,译文直接将“寸”替换成“厘米”(centímetro),同样表达了“微小”的意义,但却更便于读者理解。
此外,汉语具有具象性思维的特征,这一点在古代诗文中显得尤为突出。诗人善于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来生动而又精炼地表达其属性、本质等。如:在谈到共产党员要永葆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初心时,习主席引用了《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勉励广大共产党员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译文:Solo quiero dejar mi corazn leal brillando en las pginas de la historia.
原诗中的“汗青”,“汗”选其使动用法,“使某物出汗”,而“青”指青竹,充当“汗”的受事宾语。“汗青”的典故来源于纸张发明之前,中国古人采用竹简记事,竹简的制作工艺复杂,需先用火将新鲜的青竹进行烘烤,湿润的青竹片在烘烤的过程中冒出水珠,就好像出汗一样。因此,我国古代常用“汗青”代称竹简,而后人据此引申,进一步将其演变为竹简所记载的所有历史典籍。反观18世纪以前欧洲传媒历史,在中国的造纸术西传之前,泥板、纸莎草纸和羊皮书是在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书写材料。[13]换言之,译入语国家传统文化中没有使用竹简的历史,更谈不上对“汗青”工艺的基本认识,因此,译文直接以“las pginas de la historia”(史册)来替换原诗中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典故,在并不影响诗文整体意义的前提下,保证与译入语受众交流的通畅。
2.释义
通过加以解释或注释的方法对古诗文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名物、典故以及传统文化意象等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如,“报得三春晖”中的“三春”是中国传统历法中孟春、仲春、季春的合称,指农历正月、二月和三月。诗中用“三春晖”描写春天灿烂的阳光,喻指母亲对孩子的深厚恩情。此处若按中文逐字逐句地转换为西班牙语“tres primaveras”,容易让受众误以为是“三个春天”,即三年。因此,译文通过释义法将“三春”译为“tres meses de primavera”(春季三个月),避免译入语受众的误读。
再比如,***主席在有关“立德”的论述中,引用了《管子》中的两句名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藉以阐释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译文:[El estado tiene 4 bondades,la cortesía,la justicia,la honestidad y el honor.]Sin las 4 bondades,el estado muere.
古汉语中的“维”指系物的大绳子,在这里引申为稳固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美德。“礼义廉耻”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对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国外受众而言,不禁要问“何谓四维?”因此,根据译入语受众的认知需求,译文采用释义策略,括号内的内容首先补充了国外受众所需的有关“四维”的基本概念,即:礼貌、正义、诚实和荣誉感,之后再对引文加以翻译,便于其理解。
3.删减
根据译入语受众对源语文化的认知水平,有意删除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非关键性信息,以突出重点,保证预期传播效果的实现。例如,***主席在节目开篇就引用了清代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衙”是中国古代对官府的总称,“斋”则通常用于指书房,整联的意思是:我在县衙书斋里躺着休息,听见外面萧萧的竹声,就好像是民间百姓啼饥号寒的呻吟之声。此处西语译文将“衙斋”直接翻译为“el estudio”(书房),省略了译入语受众不太了解的古旧名物“衙”,却丝毫不影响表达作者深切的爱民之情。
4.增补
西班牙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语句各成分之间通常需要十分明确的句法或词汇手段使其结合;汉语却恰恰相反,作为以意合为主的语言,词语或分句之间常常缺乏显性的逻辑关系表征词,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文,则更以结构形式短小精悍而著称。因此,在对古诗文进行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到西班牙语的语法特点,适当添加连词、前置词等,并根据语法要求作相应的时态转换。例如,谈及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时,***主席引用孟子的名句“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诗中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实际上是诗人提出的主观愿望、假设,“而天下平”则是基于上述假设实现的前提下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在译成西班牙语时,需要在条件状语从句前补全表假设的连词“si”,与此同时,主句中的谓语动词应相应地变为陈述式将来未完成时。
译文:Si cada uno sabe amar a sus seres queridos,y respetar a las personas mayores,el mundo se volverarmonioso naturalmente.
5.概括
在翻译中使用概念外延更广的词来概括汉语古诗文中的具象实物,即用上位词代替下位词的翻译手段。例如,***主席在谈到“怎么样为民”时,引用了清代著名经济学家万斯大的两句话,“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丝发”(如丝的头发)和“毫末”(毫毛的梢儿)在汉语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词汇隐喻义,代指极其细微的事物。因此,在西译文中,译者将“丝发”和“毫末”这类具象的实物统一译为“los asuntos pequeos”(小事)加以概括。值得指出的是,对任何翻译策略的评价都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在“外宣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翻译手段和方法。以该诗为例,“发”和“毫”在西语中均译为“pelo”,而根据《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词典》,“pelo”一词本身就可以喻指非常细小的物体或不太重要的事情,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与该隐喻义相关的固定表达,如:“pelo de aire”(小到几乎察觉不到的风)等[14]。因此,鉴于“pelo”(发,毫)这一文化意向在汉、西两种语言文化中具有同等的效果,笔者认为,此处可将汉语古诗中的名物直译,既不影响译入语受众的理解,同时更能突出所谓“小”的程度。
形式整齐是中国古代诗文的显著特点之一,许渊冲先生也指出,古诗翻译要尽量保持原诗的形式。政治外宣文本中古诗文翻译所追求的“形似”,不仅仅是要借助诗歌的外在形式带给读者视觉上的美感和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尽量保持译文在句类、句法修辞手段等方面与原诗一致,进而达到强化政治内涵、增强话语语气的效果。
1.保留原诗的句类
例如,《平“语”近人》第五集中***主席提出中华民族应当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无独有偶,习主席在2013年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收录于《***谈治国理政》第一卷)中也引用了民族英雄林则徐和文天祥的这两段名诗。
表1 《平“语”近人》与《***谈治国理政》古诗文西译对比(一)
原诗中的“岂”,在汉语中假借作虚词,用在句首,表示反问,“谁”则是十分常见的疑问人称代词。比较上述两种译文,陈述句和疑问句在语意表达的准确性上都是一致的,但疑问句明显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力,激发其思考,进而重申或强化说话者的政治观点,就话语效果而言,更加符合政治话语操控性和劝说性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对引用的古诗文进行翻译时,还应充分考虑其所在文本的语体特点,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保留原诗的句法修辞
从诗句结构形式的角度来说,排比、对仗等都是我国古诗文中十分普遍的修辞手法,其本身就是汉语古诗的鲜明特点,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不断坚定文化自信的今天,也是我国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在其演讲中频繁引用古诗文的原因之一。就句法修辞的功能而言,排比是将一系列结构和长度相似、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以平行结构排列起来;对仗则是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事实上,这两种在政治话语所引古诗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具有功能上的一致性:即内容上更加凝练集中,突出重点;形式上更加整齐工整,条理清晰;语势上更加铿锵有力,感染力强。
表2 《平“语”近人》与《***谈治国理政》古诗文西译对比(二)
例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译诗中保留了原诗隔句对的形式,即第一、三句中的“los asuntos beneficiosos”“los asuntos dainos”两两相对,第二、四句中的“prosperarlos”“eliminarlos”两两相对。同时又遵循了西班牙语的语法习惯,如果同一个直接宾语(“los asuntos beneficiosos”/“los asuntos dainos”)在相邻语段中重复出现,通常用宾格代词(“los”)来替换,以避免行文啰嗦、拖沓。再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汉语中的“在”,表示“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平“语”近人》西语版将原诗中的三个“在”均以“consistir en+inf.”的形式一一翻译出来,意义上层层递进,情感上逐渐加强,相较于《治国理政》译本中的简单并列,前者更属佳译。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以中央全会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4年9月,《***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面向海内外发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开始逐渐从被动“他塑”向主动“自塑”转变。2018年11月,《平“语”近人》西语版全球发布,则是我国外宣工作创新传播范式的又一次成功尝试,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面对中国的高速发展,国际社会需要及时听到中国的官方声音,了解中国的国策。黄友义在2017年两会时曾提案建议,公开发表的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都要逐步做到外文同步发布。2018年10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推出特别节目《平“语”近人》,同年11月,其西语版就实现了全球发布,并于***主席对阿根廷进行国事访问、出席G20峰会期间在阿根廷主流媒体24频道的黄金时段播放,引发了整个西语世界乃至全球的广泛关注,西班牙、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多国媒体纷纷转载转引。从中文版国内发布到西语版全球上线,仅间隔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几乎做到了同步出版。《平“语”近人》西语版的快速发布,是我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一次实践突破;同时,以中国古代经典诗文为载体,生动展示新时代我国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也是我们践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一次创新尝试。
就传播渠道和媒介而言,《平“语”近人》西语版以短视频的形式,在过去单一文本模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像、声音和文字的多模态话语表达,实现内容生产层面的深度交互[17],有助于把隐晦的古诗语言通俗化,把抽象的政治理念具体化,借助更加丰富、直观的感官体验,降低译入语受众的理解难度,从而引发其关注和兴趣,进而更加有效地塑造和传递出正向的国家及国家领导人形象。
图像是语言表达的强化补充,而声音则是升华情绪与营造真实的有力手段。[17]《平“语”近人》第六集中,当习主席引用《礼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诗句来表达世界大同的理想时,画面中出现一个地球仪的图像,喻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应当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伴随着对古诗文内容的进一步阐释,相继出现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金砖国家、中非合作论坛等一系列国际或地区组织的会徽,将世界各国隐喻成世间万物,借用中国古代经典诗文再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世界各国的发展并不是零和博弈,中国愿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同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听觉模态方面,《平“语”近人》西语版每集均以习主席原声微视频开篇,同时辅以西班牙语字幕。对于西语受众而言,尽管存在语言上的障碍,但***主席坚实有力却又不失亲和的声音使其对中国国家领导人形象的感知更加真实和立体,同时也使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更易于在西班牙语国家普通民众中接受与再传播。
外宣语境下国家领导人演讲所引古诗文的译介兼具传播中国政治理念与传统文化的双重使命。《平“语”近人》西语版作为我国外宣工作不断创新的又一次成功尝试,首先,积极参与话语的二次构建,在中文版节目的基础上作出适应性的选择;其次,在“意准”和“形似”翻译标准的要求下,采用代替、释义、删减、增补、概括以及保留原诗句类和句法修辞等恰当的古诗文翻译策略和技巧;最后,充分利用多模态话语表达,以图像、声音和文字相结合的短视频创新海外传播范式。借鉴《平“语”近人》西语版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有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对外宣传研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文本翻译本身,而应向其上下游拓展延伸,将翻译前(政治文本的选择)-翻译中(政治翻译的标准与策略)-翻译后(政治译本的传播与接受)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辩证地考察外宣语境下中国政治话语的构建、翻译与传播,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注 释:
①西班牙语译文均出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阿根廷美洲传媒集团共同制作的电视节目《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西班牙语版“Frases Clsicas Citadas por Xi Jinping”,以下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