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蒙古文翻译实践谈

时间:2024-09-03

⊙ 哈 森 哈斯布日古德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蒙古语文室,北京 100080)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承担了党史学习教育四本“指定书目”——***《论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中国共产党简史》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笔者参与了《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的蒙古文翻译审定,对如何厘清术语概念、把握修辞风格,诗词翻译采用何种策略等结合实践有一些思考,在此做一简要的梳理总结。

一、厘清术语概念

二、把握修辞风格

陈望道先生把汉语的重要修辞格总结为38种,其中比喻是最常见、使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格,也是最重要的修辞格。[3]在《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样的历史书籍里也不乏一些恰如其分的比喻,对读者的学习和认知具有更为生动的启示。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也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比喻的火候,尽量保留原文中的典型意象,如山、河、海等,做到对各个元素的不增不减,才会译得恰如其分。比如:

这样的例子, 还有:

“最后一碗米送去当军粮,

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

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

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1]172

三、诗词古文翻译策略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里引用了不少诗词古文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创作的诗词。少数民族大多喜欢用文艺的形式抒怀,喜欢以诗词歌赋的形式铭记一段段历史,甚至传唱一段段历史。所以,我们在翻译时将其译好,对少数民族群众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翻译该著作中的诗词时,我们采用了引用或借鉴现有译文、新译等策略。而新译时以意相等、形媲美、韵齐雅为追求,力求做到译文内容准确,重视韵律,再现诗风。

1.引用或借鉴。中国历史、哲学、古典文学的蒙古文翻译文本虽说不是应有尽有,但也有历代文人墨客、翻译先贤做出了不懈努力,从《四书》《五经》《史记》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优秀蒙古文译本还是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和借鉴的可能。而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唯一的国家级少数民族语文翻译机构,翻译了《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胡锦涛文选》《***谈治国理政》等领袖著作和其他重要文献,这些重要文献中的经典译文,是我们可以直接引用的。

但也有些译文,需要再斟酌,放在引用的句子中统筹考虑,在借鉴的前提下,再精雕细琢。

2.新译。诗词古文,新译时以意相等、形媲美、韵齐雅为目的,首先理解透诗词古文要表达的内容之意,再注重译入语也以诗词风格表达,若译出语中的诗词古文是七言诗(或长句),那么译入语亦用七言诗(或长句)形式,若译出语中的诗词古文是五言诗(或短句),那么译入语亦用五言诗(或短句)形式,还要讲究蒙古文诗词中的押韵、对仗等手法,译出语中的古文用典,还须考虑用译入语的古语表达,而不是用现代蒙古语或者一半用古代蒙古语书面语一半用现代蒙古语表达。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蒙古语文室翻译审定184千字的《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此同时还承担党史学习教育其他三个读本的翻译审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足以慢慢思考、反复琢磨的时间。所以,发稿之后的今日再去审视、再去研究时,依然能发现很多地方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如诗词翻译上进一步加以润色提升其文学色彩,处理语句时多用译入语文化思维加以考虑等。总之,还是那一句话,翻译是一门留有遗憾的艺术。只有我们不断去学习,不断增强脚力深入群众,多学习活用语言,增强眼力多读好书,增强脑力多加思考,增强笔力在翻译上多下功夫,一定会让遗憾越来越少,翻译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经典译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