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龙马溪页岩微米防漏堵漏剂研究与应用

时间:2024-09-03

李文哲,傅 栋,王 翔,郭青华,吴敬恒,王星媛,5

1中国石油四川长宁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2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工程技术处 3中国石油长庆油田苏里格气田开发分公司 4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程技术研究院5油气田应用化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持续加大,页岩气优快钻井技术成为研究热点,然而页岩地层层理—裂缝性发育,钻遇过程中常发生井漏,并存在漏点多、漏失量大、堵漏时间长等问题,例如,CNH6-1井水平段漏失密度2.05 g/cm3的白油基钻井液约1 400 m3,先后多次采用桥浆、水泥浆堵漏无效,损耗工时486 h;CNH9平台水平段漏失密度1.90~2.00 g/cm3的油基钻井液736 m3,采用了静止堵漏、桥浆等多种方式堵漏,效果不佳;N209H2-2井水平段溢流压井作业过程提密度导致井漏,发生井漏至固井完未进行堵漏作业,漏失密度1.90~2.07 g/cm3白油基钻井液375 m3。不难发现,油基钻井液漏失严重制约了页岩气安全高效钻井进程,成为长宁—威远钻井过程中重要难题[1-6]。

目前,常用的堵漏方式包括化学类水泥堵漏、凝胶堵漏及物理类刚性粒子堵漏、高失水堵漏、桥浆堵漏等,其中,物理类颗粒堵漏常采用水基钻井液堵漏材料进行应用,然而大部分材料表面亲水不亲油,不容易在油基钻井液中有效分散,配制出的堵漏浆存在分层、沉降等现象,堵漏有效浓度降低,无法形成应力笼封闭效应,隔绝井筒与漏层的连通,承压堵漏效果差。本文根据川渝地区长宁—威远龙马溪页岩微裂缝发育情况分析,采用表面特殊改性胶粒柔性堵漏材料,复配以刚性合成石墨,形成专项防漏堵漏技术,该体系在N216H2-1井现场试验成功。

1 设计思路及决策

1.1 长宁—威远龙马溪页岩微裂缝发育情况分析

长宁—威远页岩气地层层理发育、天然裂缝发育程度低、局部发育钻井诱导缝、储层高导和高阻裂缝零星发育,其总孔隙度3.4%~8.4%,裂缝孔隙度0~1.2%、渗透率0.000 22~0.001 mD,裂缝缝宽主要为0.05~2 μm[7-11],其中高导缝分布密度0.26~6.38条/m、高阻缝发育密度0.23~5.46条/m、诱导缝0.15~4.49条/m、微断层0~2.16条/m,充填缝不发育,张开缝发育井段多位于2 000~2 400 m。区域地层深度大于2 540 m处多为裂缝孔隙较发育层位,其裂缝横向贯通性好、纵向上连通集中厚度高达30~70 m,且裂缝—孔隙发育程度不断向下增大,如长宁区块龙一3下段至龙一1(2 948~2 960 m)发育数条应力释放缝,下部发育张开缝0.1~10条/m。

1.2 防漏堵漏材料设计思路及决策

(1)根据长宁—威远龙马溪页岩微裂缝发育分析,裂缝主要以0.05~2 μm为主,根据1/2~2/3架桥原理[12],防漏堵漏材料尺寸应为0.025~1.33 μm。

(2)堵漏材料应对钻井液流变性影响较小,便于配制及泵送,因此,笔者采用石墨类封堵材料,兼具桥塞及润滑特性。

(3)为提高承压堵漏成功率,引入具有微纳米尺寸、可变形、油基分散性、韧性较强的胶粒类封堵材料作为封堵填充,以提高堵漏堆积颗粒的抗压冲击强度,同时复配以微纳米级、颗粒粒度分布范围广、刚性强度高、拉伸强度高的合成石墨作为封堵骨架,在裂缝内形成有效的内封堵效应。

2 长宁—威远页岩气专项堵漏技术室内研究

2.1 材料基本特性

本文两种材料的颗粒粒度分析通过激光粒度仪进行测定,石墨材料的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拉强度测定根据GB/T 13465—2014《不透性石墨材料试验方法》进行测定。其中,可变形胶粒(以下简称A)D50为0.455 μm,合成石墨(以下简称B)D50为1.121 μm,满足龙马溪组地层裂缝0.05~2 μm填充要求,B抗压强度达50.1 MPa、抗弯强度达44.7 MPa、抗拉强度达22.6 MPa,满足漏失地层填充刚性要求[13-16]。

2.2 流变性影响研究

按照GBT 16783.2—2012《石油天然气工业钻井液现场测试第2部分:油基钻井液》测试标准,对A、B封堵材料对油基钻井液流变性影响进行研究。基浆配方为:5#白油+2%有机土+2%QHZ-1+4.0%QHF-2+CaCl2溶液(26%浓度)+5%CaO+4%QHJ-4+2%YH-140+3%QHR-3+重晶石(O/W=8∶2,密度=2.14 g/cm3),实验结果如表1、表2所述,结果表明,防漏堵漏材料A及B对油基钻井液体系流变性、破乳电压影响小,能有效降低高温高压滤失量。

表1 加入A材料前后性能对比(120 ℃滚后)

表2 加入B材料前后性能对比

2.3 承压封堵能力研究

2.3.1 防漏封堵效果评价

针对川渝地区长宁—威远龙马溪组地层,形成以A、B两种材料为主的堵漏配方,其配方为:基浆(N216H2-1井)+0.5%~4%A+0.5%~8%B,本文采用OFI渗透性封堵仪PPT对堵漏配方封堵性进行评价,其中,以防漏为主的配方为:基浆+0.5%A+1%B,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加入专项堵漏材料前后封堵性对比(120 ℃/3.45 MPa,850 mD)

图2 加入专项堵漏材料前后封堵性对比(120 ℃/6.89 MPa,850 mD)

结果表明,所形成的防漏配方加入油基钻井液后,瞬时失水由1.0 mL 降低至0.7 mL,总封堵性滤失量由4.8 mL 降低至3.6 mL,表明该防漏配方能够有效提高油基钻井液封堵性。根据时间开方与PPT滤失量数学模型,在3.45 MPa压力条件下,随着时间延长,体系滤失量趋于平缓,在6.89 MPa压力条件下,随着时间延长,未加防漏剂的油基钻井液体系滤失量不断增加,加入防漏剂后体系后期(>1 h)滤失量趋于平缓,防漏剂加入前后体系的总封堵性差异不断加大。

2.3.2 堵漏效果评价

通过CDL-2型高温高压堵漏模拟试验仪,采用1 mm、3 mm、5 mm梯形缝,由表3实验结果表明,0.4%A+0.8%B堵漏配方对1~3 mm裂缝堵漏效果较好,其承压封堵能力达3.43~5.77 MPa,2%A+4%B及4%A+8%B对1~5 mm裂缝均有较好的堵漏效果,其承压封堵能力最高达9.57 MPa。

表3 专项堵漏材料堵漏效果评价(120 ℃,0.69 MPa)

3 现场应用

3.1 井漏情况及原因分析

N216H2-1井采用三开井身结构,设计井深5 002 m,Ø215.9 mm钻头钻进至1 911 m时发生井漏,平均漏速3.2 m3/h,采用随钻堵漏成功后,钻遇新层再次井漏,通过承压试验检测稳压不成功后采取抢钻方式施工。在钻井液密度1.84~1.85 g/m3时,漏速约0.4 m3/h,期间,由1.84 g/cm3降低钻井液密度至1.8 g/cm3时发生气侵,提高钻井液密度至1.85 g/cm3漏速明显上升,安全密度窗口仅0.19 MPa。原因分析,该井段安全密度窗口窄,施工期间轻微的压力激动即可引起漏失,前期使用了各种粒度的超细碳酸钙、纤维材料等,只能减缓漏速,无法完全进入微裂缝形成屏蔽层。

3.2 堵漏施工效果

第一批加入堵漏材料0.7%A+0.9%B,充分循环并正常钻进,泵冲50冲,漏速逐渐降低,继续加入2%A+1%B,逐步提高钻井液密度和泵冲。按设计提高钻井液密度到1.87 g/cm3,泵冲90冲,实测钻井液漏失速度0.1 m3/15 min,后续钻进过程中未发生井漏及气侵。

3.3 现场堵漏效果评价

加入堵漏材料之前,稳定钻进期间钻井液密度1.84 g/cm3,泵冲83冲,钻井液消耗速度为0.1 m3/15 min,略微提高密度至1.85 g/cm3或泵冲至85冲,钻井液漏失速度为(0.3~0.4)m3/15min。通过前两次加入堵漏材料并充分循环,正常钻进期间钻井液密度 1.87 g/cm3,泵冲90冲,实测钻井液漏失速度0.1 m3/15 min。可测算出同等工作情况下,降低钻井液漏失速度67%~75%,堵漏成功后安全密度窗口扩大至0.56 MPa。

4 结论及建议

(1)采用A胶粒堵漏剂复配以强刚性、拉伸性的B石墨堵漏剂,形成龙马溪页岩防漏堵漏技术,其PPT瞬时失水由1.0 mL降低至0.7 mL,总封堵性滤失量由4.8 mL 降低至3.6 mL,根据PPT数学模型,其封堵提高率随时间增长而增加,专项堵漏剂承压封堵能力可达2.33~9.57 MPa。

(2)该技术在N216H2-1井进行现场实验,该堵漏剂可有效进入龙马溪组地层进行填充,与地层裂缝匹配性好,承压堵漏效果突出,钻井液漏失速度降低67%~75%,堵漏成功后安全密度窗口由0.19 MPa扩大至0.56 MPa。

(3)页岩气区块在钻至龙马溪组、五峰组等潜在漏失层位前可应用该堵漏技术以降低井漏处理难度及处理时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